资源控制

搜索文档
 中方加码稀土管制第六天,美国爆发示威,特朗普再喊中国购买大豆
 搜狐财经· 2025-10-19 12:31
中美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贸易争端,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复杂的领域。过去的关税大战,现在看起来仿佛只是热身阶段。如今的焦点,不仅仅是 贸易,而是关乎国家资源、政治动荡和科技创新的较量。 当中国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理时,美国立即做出了反应。一开始,美国方面对中国的决定表现得相对克制,强调希望中方继续合作。但很快,态度转变,开 始批评中国"限制出口"。这种反复无常的表态,暴露出美国在面对中国的战略反制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中国近日开始对稀土出口进行严格管理。虽然官方解释为出于国家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但实际上,这背后显然有着更多的战略考量。稀土虽然是 一个小众市场,但它在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军工和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且量虽小,却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资源。美国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很高,一旦 供应链断裂,许多高端制造行业会受到直接影响。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的举措感到不满。在过去,美国习惯主导全球规则,打起制裁大棒,但如今,轮到自己吃到"规则反制"的苦头,立刻便显现出不 适应的反应。而且,过去美国推行的"去中国化"策略在稀土领域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要想找到可替代中国的供应商,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
 “宁王”港股上市:从产能过剩到欧洲豪赌,4780亿市值的全球突围
 搜狐财经· 2025-05-22 00:38
 资本腾挪与战略焦虑   - 公司以创纪录速度登陆港股募资410亿港元,市值达1.4万亿港元,但背后存在三重战略焦虑 [1]   - 国内增长失速: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9.7%,动力电池市占率连续三年下降(48.2%→43.1%),产能利用率仅60% [1]   - 现金流悖论:账面现金3213亿元仍急切融资,因欧洲项目未来三年需投入超800亿元,港股成为外汇管制下的最优解 [1]   - 估值保卫战:A/H股溢价达17%(A股263元 vs 港股307港元),反映海外市场对公司全球化能力的溢价,但依赖匈牙利项目如期投产的假设 [1]     欧洲扩张与成本挑战   - 匈牙利工厂投资555亿元建设100GWh产能,单GWh成本5.5亿元,是国内成本的2.6倍 [3]   - 成本结构劣势:欧洲人工成本是国内3倍,环保标准严苛30%,对比四川宜宾基地单GWh成本仅2.1亿元 [3]   - 地缘政治风险:欧盟《新电池法案》要求2030年本土化率超50%,对比比亚迪墨西哥工厂获税收减免优势 [3]   - 订单绑定与违约风险:Stellantis合资工厂绑定50GWh产能,违约罚金达投资额20%,对比LG新能源锁定通用汽车200GWh订单 [3]   - 财务敏感性:若项目延期半年,资本化利息增加28亿元,吞噬2024年净利润的5.5% [3]     全球竞争格局   - 技术代差缩小:LG新能源2025年量产镍含量92%的超高镍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 [4]   - 客户绑定策略分化:三星SDI与宝马签署160亿欧元长单,公司最大客户特斯拉自建4680产能 [4]   - 地缘政策劣势:被排除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名单外,而LG、SKI享有税收抵免 [4]   - 市占率压力:2024年海外市占率26.4%,仅领先LG新能源0.5个百分点,后者北美市占率高达38% [4]     战略突围路径   - 技术卡位:2025年底量产能量密度500Wh/kg的凝聚态电池,较LG主流产品高40% [5]   - 模式创新:在欧洲复制"蔚来BaaS"电池租赁模式,目标绑定30%客户 [5]   - 资源控制:刚果Manono锂矿达产后可满足20%原料需求,对冲锂价波动风险 [5]   - 风险对冲能力:若锂价反弹至30万元/吨,参股矿企可贡献50亿元净利润缓冲主业压力 [6]     资本市场的多空博弈   - 多头逻辑:对标特斯拉2010-2020年百倍涨幅,看好公司成为"全球能源基建运营商" [7]   - 空头逻辑:参照无锡尚德破产案例,警示重资产出海可能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7]   - 资金动向:港股上市首日贝莱德、富达国际买入180亿港元,但高盛席位空单占比达23% [8]     关键里程碑与终局推演   - 产能交付:匈牙利一期50GWh须在2026年Q2投产,否则触发Stellantis罚则 [9]   - 技术突破:凝聚态电池良率需从实验室70%提升至85% [9]   - 市占率红线:海外市占率需守住25%以维持估值逻辑 [9]   - 市值预判:若三项达标2026年市值可冲2万亿港元,两项失败或回落至8000亿港元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