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植物

搜索文档
爆火一年,你已经被羽衣甘蓝包围了
36氪· 2025-09-26 18:33
它不是常见的抹茶,也不来自任何果汁,而是以往超市蔬菜区更常见的"羽衣甘蓝"。这份原本属于沙拉和西餐配菜的绿色叶子,被榨进了杯中,成为新茶 饮行业里最出人意料的主角。而在此之前,羽衣甘蓝在国内市场的批发价不足一元,甚至经常滞销。于是,当它被做成饮品推向大众时,外界很难不产生 怀疑:一款卖不动的菜,换成果蔬茶就能卖得动吗? 市场的反映却超乎预期。第一杯羽衣甘蓝果蔬茶自面世后,迅速点燃市场,随后各类品牌跟进,由羽衣甘蓝主导的各类产品迅速成为一股消费趋势。一时 间,不仅餐饮品牌争先恐后地将其写进菜单,甚至连零售行业也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2024年夏天,一抹陌生的绿色开始在茶饮品牌的菜单上蔓延。 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4年7月。彼时,喜茶率先在茶饮中尝试加入羽衣甘蓝,并在两个月后将其系列化为"超级植物茶"。自此,这种曾因口感受限 而停留在健康小众圈层的蔬菜,开始进入主流消费视野。 一年后,这股绿色风暴仍未停止—— 日前喜茶在"超级植物茶"上新一周年之际公布全系列累计销量突破一亿杯。那么,这场堪称近年来现象级别的消费 热潮,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一次反直觉式成功 羽衣甘蓝的风靡,是新茶饮赛道少见的反直觉式成功。 在此 ...
爆火一年,你已经被羽衣甘蓝包围了
36氪未来消费· 2025-09-26 18:29
产品创新与市场引爆 - 喜茶于2024年7月率先推出羽衣甘蓝饮品"夺冠纤体瓶"(后更名为"羽衣纤体瓶"),借助巴黎奥运会营销将羽衣甘蓝与"纤体"概念绑定,成功塑造健康消费符号[4][7] - 产品通过搭配苹果、柠檬、奇亚籽等食材稀释苦涩感,提升口感接受度,使消费者从"为健康喝"转向"主动想喝"[7] - "夺冠纤体瓶"上市10天销量突破160万杯,多地门店售罄[10];后续形成的"超级植物茶"系列单日最高销量近30万杯[11],全系列累计销量突破1亿杯[4] 行业扩散与跨界应用 - 茶饮品牌快速跟进:奈雪的茶2024年8月推出"霸气羽衣甘蓝奇异果",沪上阿姨、茶百道、乐乐茶等均在2024年下半年上线羽衣甘蓝产品[17] - 咖啡品牌瑞幸于2025年5月跨界推出"羽衣轻体果蔬茶",数周销量达千万杯级别[17] - 零售渠道同步爆发:山姆会员店羽衣甘蓝复合果蔬汁月销超20万件,频繁缺货[19];朴朴超市、盒马推出自有品牌相关产品,渗透家庭消费场景[23] 消费趋势与数据表现 - 羽衣甘蓝饮品契合年轻消费者健康需求,从"保温杯泡枸杞"升级为"为一杯草买单",形成兼顾养生与享乐的消费符号[10] - 2025年社交媒体中"羽衣甘蓝"声量在超级食物词条中排名第二[27];央视数据显示"果蔬汁"搜索量同比上涨507%,含羽衣甘蓝饮品外卖量同比增长44倍[27] - 2025年1-7月茶饮行业上新1315款产品,蔬果茶品类虽仅50款,但同比增速近400%[34] 供应链升级与产业影响 - 需求爆发推动上游种植扩张:山东高密种植基地将200亩出口订单转内销,加速60座温室建设,采收周期从60天压缩至45天[30] - 羽衣甘蓝批发价从过去每斤几毛钱涨至3.5元/斤,零售价达5元/斤,西餐厅渠道可达15元/斤[32] - 喜茶在云南石屏建立零农残种植基地,通过800项第三方检测并获欧洲GAP认证,实现从基地到门店的全流程品质溯源[32][34]
连锁茶咖品牌,正忙着给饮品里加"超级植物"
36氪· 2025-04-28 19:08
超级植物茶饮行业趋势 - 2024年超级植物成为新茶饮黑马选手,多个品牌推出羽衣甘蓝、红菜头、奇异果等主打纤体、减脂、养颜功效的饮品 [2] - 2025年巴西莓、红菜头和姜黄热度攀升,有望成为超级植物新顶流 [4] - 行业健康化趋势下,超级植物茶将持续火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与纤体的双重需求 [10][11] 品牌动态与产品创新 - 喜茶推出红菜头美颜瓶等三款超级植物茶单品,纤体瓶在小红书创造13亿+曝光,累计售出超3700万杯 [7][15] - 奈雪的茶瘦瘦小绿瓶登上美团外卖趋势榜,小绿瓶补充膳食纤维获消费者好评 [6][11][15] - 茶百道清体小麦草上市后登顶销量榜,两个月消耗超10万斤原料 [15] - NOWWA挪瓦咖啡推出红菜头紫甘蓝美式等超级果蔬咖系列,售价28元 [7] - M stand推出甜菜苹果热美式和甜菜拿铁,售价约38元 [7] - Tims天好咖啡推出红菜头花旗参能量瓶,售价25元 [7] - 树夏推出巴西莓桑葚酸奶,售价22元,主打花青素宣传 [6] 市场表现与消费者反馈 - 超级植物搜索指数同比增长84.09%,综合指数同比增长166.10%,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亿次 [13] - 消费者评价喜茶去火纤体茶无苦味、奈雪小绿瓶补充膳食纤维、茶百道羽衣甘蓝适合代餐 [11] - 社交媒体对木姜子滇木瓜、大橘姜黄等创新产品给予高度关注 [9] 行业挑战 - 植物类食材保鲜期短,运输损耗率高达10%-30%,导致成本上升 [14] - 产品同质化问题显现,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专注超级植物的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