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跟随式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21专访丨复星国际陈启宇:源头创新,产品之外商业化能力亦是核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07:11
行业整体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1类新药43个,其中国产新药40个,进口新药3个,上半年获批总量已超2024年全年半数 [1] - 2022年至2024年全年获批新药数量分别为19个、40个和48个,显示创新药上市节奏明显加快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682笔,首付款为144亿美元,总金额达1910亿美元,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相关医药交易总金额达937亿美元,与国外交易总金额相当,若计入后续交易则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 [1] 区域市场表现 - 上海作为国内生物医药核心枢纽,自2023年至今已有9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 [2] - 2024年上海完成38笔License-out交易,占全国交易数量的35%,交易金额达307亿美元,占全国总金额的47% [3] - 2025年1至8月,上海实现37起交易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同比均大幅增长 [3] 创新模式与挑战 - 中国医药创新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药物研发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导,靶点同质化问题突出 [2][6] - 行业共识认为需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实现差异化的最终方向是“源头创新” [2][5] - 源头创新面临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合作遇冷、信任危机及资金困境等多重挑战,一个科研项目需投入3000万至5000万元资金才能完成临床前研究 [6] 企业战略与发展路径 - 企业创新需关注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并善于运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小核酸等新兴技术解决传统技术难题 [7] -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全球商业化能力,能够在全球重要市场成功销售药品,其重要性已超越单纯的研发能力 [9] - 企业可根据自身财务能力选择发展路径,若无法直接投资海外市场,可通过商业合作方式发展,打造强大产品管线并出售部分以平衡现金流 [9] - 国际化路径从“单品授权”向体系能力输出和深度合作演变,强调本地化团队建设以实现在不同市场的真正落地 [10] 成本与可负担性创新 - 中国医药创新需关注老百姓的可负担性,采用与欧美不同的成本策略,从源头创新阶段就致力于实现低成本 [5] -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许多疾病患者众多,难以承受高昂治疗费用,因此需要借助源头创新技术手段在初始阶段实现低成本 [5]
专访复星国际陈启宇:源头创新,产品之外商业化能力亦是核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17:3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1类新药43个,其中国产新药40个,进口新药3个,上半年获批总量已超越2024年全年半数,创新药上市节奏明显加快 [1] - 2022年至2024年全年获批新药数量分别为19个、40个和48个,2025年全年有望再创新高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682笔,首付款为144亿美元,总金额达1910亿美元,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相关医药交易总金额达937亿美元,与国外交易总金额相当,数量与金额均超越2024中国全年交易水平,若将后续交易纳入统计则总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 [1] 区域市场亮点 - 上海成为国内生物医药对接全球市场的核心枢纽,自2023年至今已有9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今年进入密集获批期 [4][5] - 2024年上海完成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38笔,占全国交易数量的35%,交易金额达到307亿美元,占全国总交易金额的47% [5] - 2025年1至8月,上海实现37起交易数量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同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5] 创新质量与挑战 - 中国医药创新在"量"上爆发但"质"的飞跃仍需穿越靶点同质化的迷雾,药物研发仍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导 [1][2] - 行业面临研发管线重复、开拓新领域动力不足等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真正具有说服力和源头创新性的产品 [6] - 源头创新面临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合作遇冷、资金困境等挑战,一个科研项目需投入3000万至5000万元资金才能完成临床前研究 [8] 源头创新的战略方向 - 创新必须实现差异化,最终方向是"源头创新",这是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向全球市场的必由之路 [2][7] - 需要基于中国自身国情进行创新,针对中国高发而国外研发较少的疾病,并关注老百姓的可负担性,从初始阶段就追求低成本 [6][7] - 企业应善于运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小核酸等新兴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达成的医疗需求 [10] 企业创新策略 - 企业对待创新应从畏缩不前转向理性探索,深入分析竞争格局,评估自身获胜概率,避免盲目扎堆竞争激烈的领域 [9] - 创新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状况,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结合自身财务能力科学规划短、中、长期发展战略 [10] -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全球药品销售能力,可通过直接组建团队、并购、成立合资公司或商业合作等多元化模式构建全球商业化能力 [12][13] 国际化发展路径 - 中国药企从全球医药领域的参与者转变为守护全球健康的重要贡献者,ADC、双抗成为国际化破局的新赛道 [5] - 药企"出海"方式从依赖"单品授权"转向体系能力的输出和深度合作,强调"本地化"团队建设以实现真正落地 [13] - 企业可打造强大产品管线,通过出售部分管线来集中资源自主研发核心管线,以平衡现金流、利润和风险 [12]
中药化学制剂双下滑,丽珠集团能否靠“大单品”挽救颓势|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8-18 18:13
业绩表现 - 公司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连续7个季度同比下滑,其中2024年二季度降幅最大为-7.24%,2025年一季度降幅收窄至-1.92% [3] - 在营收下滑1.92%的背景下,归母净利润实现4.75%增长,主要源于费用端优化 [4] - 2025年一季度三项费用同比下降1.37亿元,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双降 [4] - 2024年销售费用减少3.43亿元(32.55亿元 vs 35.98亿元),管理费用减少0.41亿元(6.13亿元 vs 6.54亿元),合计贡献利润增量3.84亿元 [5] - 2024年资产减值损失减少1.28亿元(1.82亿元 vs 3.10亿元),同比降幅41.44% [6] 研发情况 - 研发费用持续缩减:2023年13.35亿元(-6.44%),2024年10.33亿元(-22.58%),2025年一季度2.16亿元(-9.28%) [7] - 研发费用占比从2023年10.5%降至2025年一季度6.79% [8] - PD-1项目(LZM009)终止,计提开发支出减值9242.5万元,减少2024年归母净利润1.06亿元 [10] - 重点推进项目:IL-17A/F单抗(LZM012)已提交上市前沟通申请,P-CAB药物(JP-1366)2025年8月报产,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技术审评中 [11][12] - 早期项目终止频繁,包括ADC、CAR-T、HER2-ADC等项目 [13] - 核心管线推进缓慢:四价流感重组蛋白疫苗2025年Q3启动I期临床,抗癫痫药物NS-041仍处Ⅱ期 [13] 业务板块 - 2024年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97%,化学制剂与中药制剂合计贡献营收降幅80%以上 [14] - 化学制剂收入同比下降6.87%,主要受医保谈判降价和集采政策影响 [14] - 核心产品注射用艾普拉唑钠医保谈判降价11%,消化道领域收入同比下滑11.6% [14] - 中药制剂收入下滑19.27%,抗病毒颗粒销量同比回落超30% [15] - 原料药及中间体收入同比微增0.06% [16] 行业环境 - PD-1市场竞争白热化,国内已有近20款PD-1/PD-L1药物 [10] - 2024年国内P-CAB市场规模12.48亿元,同比增长81.22% [12] - 化学制剂受医保谈判和集采政策冲击,中药制剂面临需求回落压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