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
搜索文档
21专访丨复星国际陈启宇:源头创新,产品之外商业化能力亦是核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07:11
行业整体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1类新药43个,其中国产新药40个,进口新药3个,上半年获批总量已超2024年全年半数 [1] - 2022年至2024年全年获批新药数量分别为19个、40个和48个,显示创新药上市节奏明显加快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682笔,首付款为144亿美元,总金额达1910亿美元,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相关医药交易总金额达937亿美元,与国外交易总金额相当,若计入后续交易则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 [1] 区域市场表现 - 上海作为国内生物医药核心枢纽,自2023年至今已有9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 [2] - 2024年上海完成38笔License-out交易,占全国交易数量的35%,交易金额达307亿美元,占全国总金额的47% [3] - 2025年1至8月,上海实现37起交易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同比均大幅增长 [3] 创新模式与挑战 - 中国医药创新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药物研发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导,靶点同质化问题突出 [2][6] - 行业共识认为需从“中国新”走向“全球新”,实现差异化的最终方向是“源头创新” [2][5] - 源头创新面临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合作遇冷、信任危机及资金困境等多重挑战,一个科研项目需投入3000万至5000万元资金才能完成临床前研究 [6] 企业战略与发展路径 - 企业创新需关注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并善于运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小核酸等新兴技术解决传统技术难题 [7] -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全球商业化能力,能够在全球重要市场成功销售药品,其重要性已超越单纯的研发能力 [9] - 企业可根据自身财务能力选择发展路径,若无法直接投资海外市场,可通过商业合作方式发展,打造强大产品管线并出售部分以平衡现金流 [9] - 国际化路径从“单品授权”向体系能力输出和深度合作演变,强调本地化团队建设以实现在不同市场的真正落地 [10] 成本与可负担性创新 - 中国医药创新需关注老百姓的可负担性,采用与欧美不同的成本策略,从源头创新阶段就致力于实现低成本 [5] -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许多疾病患者众多,难以承受高昂治疗费用,因此需要借助源头创新技术手段在初始阶段实现低成本 [5]
专访复星国际陈启宇:源头创新,产品之外商业化能力亦是核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17:3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1类新药43个,其中国产新药40个,进口新药3个,上半年获批总量已超越2024年全年半数,创新药上市节奏明显加快 [1] - 2022年至2024年全年获批新药数量分别为19个、40个和48个,2025年全年有望再创新高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682笔,首付款为144亿美元,总金额达1910亿美元,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1]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相关医药交易总金额达937亿美元,与国外交易总金额相当,数量与金额均超越2024中国全年交易水平,若将后续交易纳入统计则总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 [1] 区域市场亮点 - 上海成为国内生物医药对接全球市场的核心枢纽,自2023年至今已有9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今年进入密集获批期 [4][5] - 2024年上海完成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38笔,占全国交易数量的35%,交易金额达到307亿美元,占全国总交易金额的47% [5] - 2025年1至8月,上海实现37起交易数量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同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5] 创新质量与挑战 - 中国医药创新在"量"上爆发但"质"的飞跃仍需穿越靶点同质化的迷雾,药物研发仍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导 [1][2] - 行业面临研发管线重复、开拓新领域动力不足等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真正具有说服力和源头创新性的产品 [6] - 源头创新面临基础研究薄弱、产业合作遇冷、资金困境等挑战,一个科研项目需投入3000万至5000万元资金才能完成临床前研究 [8] 源头创新的战略方向 - 创新必须实现差异化,最终方向是"源头创新",这是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向全球市场的必由之路 [2][7] - 需要基于中国自身国情进行创新,针对中国高发而国外研发较少的疾病,并关注老百姓的可负担性,从初始阶段就追求低成本 [6][7] - 企业应善于运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小核酸等新兴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达成的医疗需求 [10] 企业创新策略 - 企业对待创新应从畏缩不前转向理性探索,深入分析竞争格局,评估自身获胜概率,避免盲目扎堆竞争激烈的领域 [9] - 创新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状况,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结合自身财务能力科学规划短、中、长期发展战略 [10] -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全球药品销售能力,可通过直接组建团队、并购、成立合资公司或商业合作等多元化模式构建全球商业化能力 [12][13] 国际化发展路径 - 中国药企从全球医药领域的参与者转变为守护全球健康的重要贡献者,ADC、双抗成为国际化破局的新赛道 [5] - 药企"出海"方式从依赖"单品授权"转向体系能力的输出和深度合作,强调"本地化"团队建设以实现真正落地 [13] - 企业可打造强大产品管线,通过出售部分管线来集中资源自主研发核心管线,以平衡现金流、利润和风险 [12]
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聚焦两岸银发经济融合发展
新华网· 2025-10-31 20:45
博览会概况 - 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于10月31日在福州举行,主题为“福享乐龄 银发未来”,两岸约300家企业、机构、公益组织参展参会 [1] - 博览会展览面积共1万平方米,设置了两岸融合、智慧养老、养老金融、医养机构、文旅康养和公益助老等六大主题展区 [1] - 展会为期3天,由福建省老年事业促进会与《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共同主办 [2] 两岸合作与产业展示 - 台湾多家旅居养老项目和康养机构展示了再生医学、细胞治疗等领域的新探索 [1] - 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通,在养老领域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与广阔的合作空间,深化合作能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1] - 大陆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强劲的政策推动力,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方面有优势,而台湾擅长在精细的系统性照护经验基础上开发人性化科技应用,两岸可携手打造可复制的智慧康养示范样板 [2] 区域市场与活动 - 福建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也是两岸养老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1] - 活动期间举办了“智享银龄,融合创新”银发经济主题活动、“企业公益嵌入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公益慈善主题活动和中老年视觉健康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 [2]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新一轮创新药国家重大专项推动“四个转变” 预期2035年建成世界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20:02
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历史成果 - 2008年至2020年实施的重大专项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药物研发格局 实现了从仿制为主到自主创制的转变 研发水平从跟跑迈向并跑 [1] - 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和细胞治疗等部分领域 行业已在国际上具备较强话语权 [1] - 一类新药获批数量大幅提升 累计有84个一类新药成功获批 中药创新药研发成果丰硕 共有41个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 [1] - 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部分企业自主研发的原研药获得美国FDA批准 [1] 新阶段专项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 新阶段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于今年启动 与上一轮新药专项接续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1] - 2025年专项招标指南与评审已基本完成 2026年招标指南已公布 后续将启动评审 [2] - 专项制定过程重点推动四个转变 从单一产品研发转向品种-人才-平台三位一体 [2] - 从侧重中下游转向筑牢上游创新链 国家专项聚焦源头创新(新靶点、新技术、新理论) 企业可侧重产品端形成协同 [2] - 从大类疾病覆盖转向聚焦两大三特与未满足需求 以患者为中心瞄准临床缺口精准布局 [2] - 从跟随创新转向前瞻性引领性创新 以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为目标 [2] 专项任务与长期目标 - 专项任务主要围绕药物研发衔接展开 包括新药靶发现、新疗法、中药特色研发等 [3] - 到2035年 预期建成自主可控、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 [3] - 目标突破一批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等新药创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使行业成为世界新药创制中心和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3]
中央定调六大未来产业,这些城市已抢先布局
第一财经· 2025-10-26 10:45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政策明确将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等列为未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 各地城市根据自身研发能力和产业基础,在上述未来产业领域展开竞争并形成差异化布局 [4] 量子科技 - 合肥、北京、上海组成国内量子科技“第一梯队”,合肥量子产业在国内排名首位,全球仅次于美国旧金山 [5][6][7] - 合肥已汇聚93家量子企业,拥有2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2000件相关专利 [7] - 北京计划到2030年打造千亿级量子科技产业集群 [7] - 上海聚焦中性原子量子计算,与合肥、南京形成协同效应 [8] - 深圳、济南、南京、杭州等城市在量子芯片、云平台、通信等细分领域有所布局 [8] 生物制造 - 上海、北京、深圳、天津位列生物制造产业竞争力前四 [9][10]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9000亿元,2025年有望破万亿 [10] - 北京计划到2026年培育30家领军企业,产业规模超200亿元,昌平区集聚区2024年收入超60亿元 [10] - 深圳将合成生物列为未来产业之首,近三年全国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近一半落户深圳 [11] - 天津凭借化工基础吸引跨国企业布局,杭州计划到2026年培育10家10亿元级企业 [11] 氢能和核聚变能 - 北京2025年氢能公交车保有量达12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并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 [13] - 上海规划到2035年氢能产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24年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00辆 [13] - 广州提出18项氢能产业支持措施,黄埔区已吸引20余个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超40亿元 [14] - 佛山2024年氢能产业营收达120亿元,重庆2025年工业副产氢利用率目标为85% [14] - 合肥、成都、深圳、西安在核聚变装置研发和小型化聚变堆领域取得进展 [14] 脑机接口 - 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55.8亿元 [16] - 上海、北京、深圳为国内脑机接口“领头羊”,上海率先启动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 [15][16] - 北京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突破,计划到2030年培育3-5家全球领军企业 [16] - 深圳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培育计划,规划到2026年建设10个应用示范场景 [17] - 杭州在情感识别脑机接口上取得突破,成都布局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 [17] 具身智能 - 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在技术、产业、生态上综合领先 [18][19] - 北京计划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培育不少于50家核心企业,产业集群达千亿级 [19] - 深圳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总产值超1700亿元,拥有30多家上市企业 [19] - 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目标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0] - 杭州提出到2029年实现整机年产量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200亿元 [20] 6G - 北京、深圳、南京、上海在6G技术突破与场景测试上领先 [21][22] - 北京在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等技术上取得突破,计划到2026年建成6G开放试验验证环境 [21] - 深圳拥有全球最完整的通信产业链,华为、中兴在全球5G、6G专利数量排名中位居前列 [21] - 南京在6G太赫兹频段实现传输能力比5G提升上百倍,力争5年内未来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22] - 上海启动6G战略前沿任务专项,瞄准芯片器件、卫星互联等方向打造全球影响力创新中心 [22]
国产创新药多项“出海”交易密集落地
证券日报· 2025-10-24 03:13
核心观点 - 10月份以来国产创新药BD交易密集落地,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总交易额高达114亿美元的合作,创下新纪录 [1] - 翰森制药、奥赛康药业等多家公司也公布了BD进展,显示出市场对国产创新药的高溢价认可 [2] -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进入商业化放量期,从本土市场迈向全球市场,BD授权模式是当前出海主流 [3]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合作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整合双方在肿瘤免疫与抗体偶联药物领域的研发优势 [1] - 合作将共同加速信达生物两款后期在研药物的全球开发进程,武田制药还获得一款早期研发项目选择权 [1] - 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及潜在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并分享未来销售分成 [1] 其他药企BD交易进展 - 翰森制药与罗氏就HS-20110签署许可协议,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2] - 奥赛康药业子公司将创新药ASKG712项目权益许可给Visara,交易包括700万美元首付款,总金额约9600万美元 [2] - 南京维立志博、甘李药业等公司也披露了最新的BD交易 [2] 行业趋势与驱动因素 -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已成为全球医药BD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2] - 2023年以来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数量及金额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交易总额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2] - 国产创新药出海当前以BD授权模式为主,因自主出海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 [3] - 中国企业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新兴赛道布局早、进展快,建立了全球竞争力 [3]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到期问题,急需引入新产品填补收入缺口,与中国药企合作是成本可控、效率更高的策略 [3]
低空经济缺人?广东这场会上,人大代表建议开设“微专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20:05
高素质人才引育政策与行动 - 广东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 截至2025年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 [1] - 组织召开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座谈会 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及企业代表共同参与 [1] 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发展措施 - 建议培育低空经济伦理与治理人才 开设"低空法规与伦理"交叉学科 组建"大湾区低空经济伦理委员会" [2] - 深化产教融合与场景开放 打造省级实训基地 在交通、应急等领域开放示范场景供实战训练 [2] - 高校与企业共建"低空智能技术研究院" 开设"AI+低空应用"微专业 [2] - 设立省级低空经济人才发展战略专项资金 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将专业案例纳入评价体系 [2] - 重视研究型人才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引进 加强高技能人才政策支持及海外高技能人才引进 [2] 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机制 - 深化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 加大智慧课程和智慧实验室建设 动态引入AI药物设计、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课程 [3] - 实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人才特训计划" 鼓励多岗位轮训 推广"双导师制"和"订单式培养" [3] - 建立跨校"生物医药+X"微专业 完善校企供需对接与毕业生从业追踪机制 [3] - 探索建设人才"逆向飞地" 将人才创新端与成果应用端分离 以广深为创新核心在粤东西北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3] - 建立区域人才荣誉体系与专业社群 增强人才归属感与成就感 降低流失率 [3] - 按顶尖科学家、青年骨干、技能人才等类别制定针对性政策 强化政策宣传 推出省级"人才服务包" [3] - 以新药研发、成果转化效益为核心指标 推行股权、分红激励 [3] 人才流动机制创新 - 推进跨体制人才流动融合 鼓励科研院所人员创业 同时鼓励企业研发人员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 [4][5] - 打破人才流动"玻璃门" 突破体制内外人才机制障碍 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有序流动通道 [5] - 开展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改革试点 互聘"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 [5] - 高校和科创平台出台人才流动共享具体实施办法 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 [5] - 改革人才评价工作机制 支持创新领军企业开展省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和自主认定 [5] - 推广直接认定、自主评审、社会力量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 提高企业人才担任评委比例 [5]
生物医学新技术迎新规:法治化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6:28
政策核心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草案)》,旨在推动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依法规范临床研究,保障临床应用质量安全 [1] - 《条例草案》标志着生物医药产业步入法治化监管新时代,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有利于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明确其作为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1] - 政策将推动全链条创新生态环境构建,通过分级管理制度与标准化审批流程改善创新制度环境,并明确资金支持方向,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创新筑牢根基 [1] 政策内容与关键优化 - 《条例草案》构建了以学术审查和伦理审查为基础的行政审批制度,对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研究按照风险等级进行两级管理 [2] - 审批效率将显著提升,省级主管部门对中低风险新技术研究的审批时限需在60天内完成审查,直接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进程 [3] - 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加重了违规处罚力度,并通过风险分级管理实现审批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沿技术划定清晰审批路径 [3] 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政策将加速临床转化进程,明确临床研究证明技术安全有效后即可向省级卫生部门提出转化申请,让新技术落地速度明显加快 [3] - 推动跨界合作,促进医工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进而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节奏 [4] -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体系让技术研究更契合国际标准,为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4] 创新与安全的平衡机制 - 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中低风险项目加快审批速度避免抑制创新,对高风险项目严格把关确保安全 [4] - 强化伦理审查,要求临床应用必须通过学术与伦理审查,转化阶段还需通过技术评估和能力审查,并明确知情同意等核心要求 [4] - 提升审批透明度,要求审批过程与结果公开,增强监管公信力并为公众监督提供条件 [4] 潜在挑战与执行保障 - 政策实际推进可能面临监管资源不均衡、标准统一难度大、机构协作与资质需进一步明确等现实问题 [5] - 确保条例有效执行需强化内部监管,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机构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 [6] - 需健全外部监管机制,卫生主管部门构建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结合机制,并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参与监管 [6] - 夯实技术保障,依托细化技术搭建监管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及资金支持支撑落地 [6]
乐城与13家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合作
海南日报· 2025-08-31 08:42
签约合作 - 乐城先行区管理局与13家国内头部生物医药企业达成签约合作 预计总投资不少于30亿元[1] - 各方将结合企业技术优势与海南自贸港及乐城先行区政策红利 推动更多新技术 新产品 新方案在乐城先行区率先应用[1] - 促进研发中心 生产基地 区域总部等产业项目落户乐地 打造集创新研发 中试转化 规模生产 临床应用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 政策与平台优势 - 乐城先行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医疗特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重要功能平台 运用国家赋予的国九条等特殊政策[2] - 构建覆盖国际创新药械快速引进 临床应用 注册审批及生产制造的全链条服务体系[2] - 在全国率先开展细胞治疗 基因编辑等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转化应用 已审批11个前沿医疗技术项目[2] 会议内容 - 会议进行《乐城先行区生物医学新技术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机遇》主题推介[1] - 解读《海南省关于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 - 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政策宣介[1]
第33届广州博览会: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03
展会概况 - 第33届广博会于8月22日至24日在广交会展馆A、B区举办 展览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 规模同比增长超50% [1][3] - 展会以"双向赋能促循环 新质发明创未来"为主题 聚焦城市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孵化 [1][2] 发展阶段 - 1.0阶段(1993-2002年)立足流花展馆 展示城市建设和经贸往来 奠定综合性展会基础 [2] - 2.0阶段(2003-2013年)迁址新展馆 创新"综合展+专业展"模式 开启专业展孵化之路 [2] - 3.0阶段(2014-2023年)专业展成果显著 广州游乐设备展和渔业博览会跻身世界一流 广州老博会获UFI认证并连续举办9届 [2] - 市场化改革阶段(2024年起)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5年实现市财政零投入 加速向市场化转型 [2] 展区设置 - 设置新质生产力 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 银发经济和医疗与健康 品质生活4个主题展区 [3] - 涵盖创新发明 城市更新 汽车后市场 消费帮扶 包装 养老健康等专业领域 [3][4] 国际化与创新 - 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300多位嘉宾参与 展出2000多项中外发明成果 [3] - 首次与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 金砖国家技能技术大赛同期举办 [3] - 设立机器人表演专区展示130多款机器人 情绪情感引擎机器人和外骨骼智能穿戴产品首次亮相 [4] 区域协同与产业互联 - 国内城市展集中推介各地名优特产和文旅资源 推动跨区域产业互联 [4] - 百千万工程展区吸引超1000家对口协作地区和企业参展 [4] - 签署"百园千企"经济协作战略框架协议 通过技术共享和产能协同深化区域合作 [5] 技术展示与产业应用 - 广州新质生产力展区展示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 [4] - 医博会专区集中展示基因编辑 细胞治疗 3D打印等生物制药前沿技术 [4] - 消费帮扶专展联动电商平台 线上线下助力特色产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4] 平台价值 - 构建"双向赋能"合作生态 通过展示展销和新品推介匹配各方需求 [5] - 举办新质生产力新企新品推介会等活动 为深化合作提供高质量平台 [5] - 包装展搭建大食饮产业一站式商贸平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