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酸
搜索文档
 西部证券晨会纪要-20251103
 西部证券· 2025-11-03 13:58
 策略观点 - 牛市进入第二阶段,从“科技牛”向“财富牛”过渡,当前是做多顺周期的最佳窗口 [1][6] - 提出五个做多顺周期的理由:顺周期是“时间的朋友”(股价落后于基本面改善)[6];“十五五”规划潜在要求GDP实际增长4.1%以上 [7];跨境资本回流将反哺内需 [8];公募新规推动持仓从TMT向顺周期“再平衡” [9];增量资金流入放缓,市场进入博弈深水区 [10] - 配置建议沿“有新高”思路:有色金属(金/银/铜)、新消费(零食/宠物/美护/旅游出行)、高端制造(新能源/化工/医疗器械/工程机械/国产算力链)[10]   A股盈利状况 - A股剔除金融25Q3累计收入同比增速0.35%(25Q2为-0.57%),累计利润同比增速1.64%(25Q2为0.62%)[2][13] - 创业板和科创板25Q3累计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7.11%和-5.03%(25Q2为9.20%和-26.25%)[2][13] - 预计26年A股剔除金融利润同比增速11%,市场将从估值驱动转向盈利驱动,进入牛市第二阶段 [14] - 25Q3制造/TMT/金融利润同比增速改善明显,可选消费利润增速持平,必需消费利润增速转负 [18]   行业资本开支与现金流 - TMT行业25Q3购建资产支付现金同比增速2.5%(25Q2为4.8%),自由现金流同比减少928亿元,CAPEX扩张侵蚀现金流 [15] - 通信设备/半导体行业CAPEX扩张且自由现金流改善,处于供需共振高景气阶段 [15] - 材料与制造业CAPEX保持收缩,自由现金流明显改善,三季度同比分别改善1100亿元和1732亿元 [16] - 新能源(光伏/风电/电网设备)、化工(塑料/橡胶/玻纤/化学纤维)、装备制造(航海/航空装备/工程机械)等细分行业CAPEX收缩修复现金流 [16]   宏观数据 - 10月制造业PMI回落0.8个百分点至49%,生产指数回落2.2个百分点,受关税威胁和假期因素扰动 [4][23] - 10月制造业PMI原材料购进价格回落0.7个百分点至52.5%,出厂价格指数回落至47.5%,预计PPI下跌接近尾声 [4][24] - 非制造业PMI总体平稳,服务业PMI回升0.1个百分点至50.2%,建筑业PMI回落0.2个百分点至49.1% [24]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支持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 [25]   债券市场 - 25年9月债券托管量环比少增,中债登和上清所托管量合计175.5万亿元,较8月增0.9万亿元(环比减0.6万亿元)[27] - 商业银行9月增持利率债5654亿元(8月增持12979亿元),广义基金增持利率债504亿元(8月增持1207亿元)[29] - 25年9月银行间杠杆率小幅升至107.2% [30] - 9月商业银行增持7211亿元国债,与7284亿元的国债净融资额接近 [31]   计算机行业 - 2025年前三季度计算机行业总营收8329.43亿元,同比增长10.50%;归母净利润102.91亿元,同比增长47.77%;扣非归母净利润29.35亿元,同比增长535.39% [19] - 整体法下毛利率20.73%(同比-2.26pct),中位数毛利率47.34%(同比+7.45pct);三费合计费用率19.64%(同比-2.08pct)[20] - 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37.75%(同比-4.02pct),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41.36亿元,同比收窄22.72% [21] - 大市值公司营收增速18.4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20.69%至78.94亿元;智驾板块业绩亮眼,AI应用板块营收稳健增长 [21]   重点公司业绩 - **华大九天**:25年前三季度营收8.05亿元(同比+8.2%),归母净利润906万元(同比-84.5%);Q3单季营收3.03亿元(同比+1.2%),研发费用率69.2% [46][47] - **九洲药业**:25年前三季度营收41.60亿元(同比+4.92%),归母净利润7.48亿元(同比+18.51%);毛利率37.55%(同比+2.8pcts),CDMO业务毛利率约40% [50] - **新乳业**:25Q1-3营收84.34亿元(同比+3.49%),归母净利润6.23亿元(同比+31.48%);毛利率29.47%(同比+0.4pct),净利率7.39%(同比+1.6pcts)[53] - **伊利股份**:25Q1-3营收905.64亿元(同比+1.71%),归母净利润104.26亿元(同比-4.07%);Q3液体乳营收同比-8.83%,奶粉及奶制品营收同比+12.65% [61][62] - **格力电器**:25Q1-3营收1371.8亿元(同比-6.5%),归母净利润214.6亿元(同比-2.3%);Q3营收同比-15.1%,宣布中期分红55.9亿元 [83][84] - **海尔智家**:25Q1-3营收2340.5亿元(同比+10.0%),归母净利润173.7亿元(同比+14.7%);内销Q3同比+10.8%,卡萨帝品牌Q1-Q3增长18% [86][87] - **华宝新能**:25Q1-Q3营收29.42亿元(同比+37.95%),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10.62%);欧洲市场同比增长132.30%,家庭应急绿电解决方案营收突破2亿元 [90][91]
 益诺思:前三季度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9.37%
 证券日报网· 2025-10-31 12:15
本报讯(记者金婉霞)10月30日,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诺思")三季报披露。数 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71亿元;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单季营业收入环 比增长17.71%。 在创新药物研发赛道,公司持续聚焦高潜力领域布局,重点发力体内CAR-T、小核酸、双/多特异性抗 体、放射性药物等新兴品类,相关创新品类药物合同金额同比均实现显著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益诺思订单规模与业务质量实现同步提升,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 29.37%。其中,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与新药上市申请(NDA)新签订单个数合计同比增长30.71%,合 同金额同比增长23.06%。此外,截至报告期末,益诺思在手订单金额较2024年末增长近20%。 作为CRO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益诺思具备技术优势及全链条服务匹配高端需求的能力,在全球CRO行 业迎来高景气周期的背景下,益诺思凭借技术领先性、需求适配性与行业共振性,正将行业红利转化为 成长动能。据悉,该公司已率先建立"市场化需求+前瞻性研发"的双轮驱动模式,在非临床评价领域筑 起坚实的技术壁垒,进一步夯实在国内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领域的龙头 ...
 益诺思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1.95亿元 环比增17.71%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21:39
益诺思(688710)10月30日晚间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71亿元;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95亿元,环比增长17.71%。 基于三季报数据可以看到公司经营情况有所回暖,益诺思通过在核心业务领域精耕细作,订单储备呈现 稳中有进态势。报告期末,在手订单金额较2024年末增长近20%,为后续经营奠定坚实基础。海外市场 拓展方面,其通过海外销售部、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及产业资本合作伙伴搭建多元化营销渠道,重点攻坚 国际市场,报告期内海外市场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大幅增长,国际市场认可度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创新药物研发赛道,益诺思持续聚焦高潜力领域布局,重点发力体内CAR-T、小核酸、双/多特异性 抗体、放射性药物等新兴品类,相关创新品类药物合同金额同比均实现显著增长,充分体现公司在创新 研发方面的前瞻性和竞争力。(厉平)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公司订单规模与业务质量实现同步提升,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9.37%, 核心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其中,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与新药上市申请(NDA)新签订单个数合计 同比增长30.71%,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3.06%,彰显核心业务竞争力 ...
 博腾股份(300363) - 2025年10月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26 21:14
 市场趋势与需求 - 生物技术客户需求温和复苏,由资本市场、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推动 [1][2] - 中国创新药BD出海成为现象级事件,拉动上游CDMO需求,国内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1% [2][3] - 心血管、肾脏及代谢领域是激发小分子需求的关键领域之一 [3] - 新分子业务(如ADC、多肽、小核酸)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公司已布局中美产能 [3][5]   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 - 毛利率稳中有升,受益于行业复苏、产能利用率提升和内部管理优化 [2] - 前三季度费用同比下降13%,降本增效举措持续落地 [2] - 通过生产效率提升和物料成本控制进一步优化毛利 [2]   产能布局与利用率 - 小分子原料药产能分布于重庆长寿、江西宜春、湖北应城、上海及海外,长寿和宜春利用率持续提升 [4] - 上海ADC高活产能饱和,小分子产能待提升;基因细胞治疗中病毒产能利用率较低 [4] - 当前重点为优化现有产能利用率,暂无新产能规划 [4]   新业务与技术进展 - 新分子业务可提供IND整包和早研服务,payload linker国内高活产线饱和,计划扩产 [5] - 多肽和小核酸具备中试规模,已实现海外偶联项目IND整包落地 [5] - 以差异化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为核心抓手,早期介入客户项目 [5]   资产与战略调整 - 2024年资产减值主要因奉贤工厂、苏州博腾及美国场地闲置;2025年三季度计提应收款和存货减值 [5] - 公司持续推动流程和组织变革,提升运营标准化和效率 [3] - 收购凯惠药业(现博腾智拓)后改造EHS体系,奉贤工厂新增多肽、寡核苷酸等中试产线 [4][5]
 【九洲药业(603456.SH)】业绩增长向好,CDMO客户合作广度和深度持续回暖——2025年三季报点评(王明瑞/曹聪聪)
 光大证券研究· 2025-10-22 07:07
 公司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1.60亿元,同比增长4.92%,归母净利润7.48亿元,同比增长18.51% [4]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90亿元,同比增长7.37%,归母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42.30% [5]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7.78%,同比提升4.10个百分点,归母净利率为17.22%,同比提升4.1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5]   CDMO业务分析 - 2025年上半年CDMO业务收入为22.91亿元,同比增长16.27%,毛利率为41.02% [6] - 海外核心大客户商业化订单稳健增长,非商业化项目数量同比明显好转,同时美国及欧洲市场的Biotech客户项目数量实现较快增长 [6] - 国内市场推动知名药企商业化项目落地,多个项目在验证批次阶段,新签订单显著回暖,关键临床批和NDA项目数量上升较快 [6] - 根据在手订单,公司预计CDMO业务未来1-2年内能保持较快收入增速 [6]   新兴业务发展 - 多肽业务海外新签项目增速较快,二期商业化产能预计2025年11月投产,规模达800公斤/年,将解决产能瓶颈 [7] - 小核酸业务已在国内外设立研发平台承接海外客户早期项目,并准备在国内建设商业化产能 [7]   API业务状况 - 2025年上半年API业务收入为5.23亿元,同比下降28.48%,毛利率为23.26%,同比提升2.07个百分点 [9] - 2025年第三季度原料药个别产品价格环比回落,如培南类、降糖类产品价格仍在底部震荡,公司预计第四季度价格将有所改善 [9]
 机构乐看创新药板块四季度投资机会
 搜狐财经· 2025-10-13 08:09
 行业近期表现与市场观点 - 创新药板块近期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1] - 多家私募认为短期调整不影响创新药板块中长期投资价值 [1] - 四季度创新药行业将迎来密集催化期 [1]   具备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 - 小核酸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 TCE靶向化学治疗药物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 双抗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四季度行业催化因素 - 创新药的BD交易将在四季度密集落地 [1] - 10月中旬将举行2025年欧洲肿瘤学年会ESMO [1] - 12月将进行美国血液学年会ASH [1] - 11月可能进行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 [1]
 长城基金谭小兵:三重逻辑驱动创新药 看好ADC等细分领域
 新浪基金· 2025-09-23 13:37
 产业基本面突破 -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获国际认可 出海授权交易进入爆发阶段 2025年上半年BD交易总额超600亿美元 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1] - 行业头部企业进入盈利周期 商业化价值持续兑现 双抗 ADC 小核酸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研发效率提升[1] - 国内药品市场创新药占比不到20% 发达国家普遍超过50% 存在巨大提升空间[5]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医保局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提出建立丙类药品目录 优化创新药医保准入等16条举措[1] - 医保支付改革和药监加速审批提供全链条支持 2025年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1] - 医保政策设立丙类目录为100多个创新药提供商保支付通道 2024年创新药医保支出达2020年的3.9倍[7]   估值与资金面 - 板块经历三年深度调整后迎来估值修复 2025年初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具备较高投资性价比[2] - 宏观流动性宽松和市场风险偏好转向科技成长赛道 资金大幅回流推动估值修复[2] - 海外交易估值体系存在重估空间 BD出海产品估值多数在1倍PS 实际拿到里程碑和销售分成后有望提升至2倍或更高[5]   技术领域机会 - ADC和双抗/多抗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 有望在肿瘤领域接棒PD1和化疗的产业地位[6] - 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通过商业化快速放量展现统治力 口服剂型和长效制剂成为竞争焦点[6] - 基因治疗为治愈罕见病带来希望 具有强烈未满足需求的大适应症领域更具诞生重磅大药潜力[6]   国际化发展格局 - 中国创新药出海处于起步阶段 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元 中国BD项目数占比已提升至40%左右[5] - 海外授权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推动竞争从同质化仿制转向差异化创新[6] - 行业形成"头部集中+国际化加速"新格局 企业从依赖医保支付转向"医保+商保+海外收入"多元结构[7]   竞争优势基础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 临床研究推进速度显著快于海外[5] - 研发成本具有明显优势 在双抗 ADC等前沿领域与海外差距不大[5] - 人才回流 政策支持 资本市场助力和活跃的BD交易提供持续发展动力[5]
 迈威生物20250919
 2025-09-22 09:00
 行业与公司 *   思姆赛生物专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 其核心项目Tracer是一种针对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的核素标记小分子药物[2] *   迈威生物是思姆赛生物的最大外部投资人 持有其35%的股份 并在实际运营 项目推进 BD洽谈及申报注册等方面为主要运作方[3][23]   核心项目Tracer的优势与潜力 *   Tracer项目具备全球首创潜力 是全球唯一在帕金森病领域进行此类开发的团队 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用于帕金森病的tracer[2][4] *   其优势包括广阔的应用场景 清晰的临床开发路径 微剂量用药 成药性高且安全可控[2][4] *   与多巴胺转运蛋白扫描相比 α-synuclein是全球公认的重要biomarker 是突触核蛋白病中的关键因素 能够更早 更准确地反映出帕金森病进展情况[3][17] *   项目已获得美国Michael J Fox Foundation基金会无条件资助 用于美国IND申报注册及face zero探索性研究[2][5]   项目进展与未来计划 *   预计2025年实现FDA IND获批并在第四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2][5] *   中国IND预计2026年初获批 同步推进中美双报工作[5] *   华山医院已开展100多例患者的IT显像工作 一切进展顺利[2][5] *   计划在2026年扩展成多中心IT数据收集 纳入北京 武汉以及珠三角等地的前沿研究中心 预计将获得数百例人体IT数据[7]   市场潜力与价值 *   Tracer针对帕金森病这一巨大的适应症市场 目前尚无同类产品获批[2][6] *   参考阿尔茨海默症领域交易 礼来曾以8亿美元收购NVIDIA 其核心管线是针对AD的Aβ tracer Lantheus以7.5亿美元收购NuraSight 后者也拥有核心Aβ tracer 而AD人群约是帕金森病的五倍[10] *   项目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新的治疗标准 巩固迈威生物在慢病领域的重要地位[2][6]   商业模式与BD策略 *   思姆赛生物并非迈威控股子公司 项目从科研机构实现完全权益转让后注入公司 依托迈威的运营中台核心能力进行开发[3][8] *   与迈威BD团队协同 提供非排他性许可机会 并通过每个入组患者扫描收取费用 带来正向现金流[3][8] *   考虑在合适阶段进行海外权益许可和转让 并积累未来的小核酸抗体平台BD机会[9] *   基金会作为平台让更多跨国公司了解分子性能及临床成绩 后续将选择进行非排他性的临床合作BD 带有前期付款和剂量支付 更看重将来有商业化能力的合作伙伴以实现海外权益整体转让[19][20]   临床开发与挑战 *   一期临床试验主要关注安全性 辐射剂量学 PK等基础研究 通常通过单次给药后立即获取数据 需入组20至30例患者[15] *   需与CDE及美国FDA沟通确定终点标准 因标记的脑内α-synuclein蛋白丰度 其金标准可能需要尸检 在国内具有挑战性 可能会借助国际合作通过桥接临床来加速实现获批[15] *   商业化推广中 高昂费用和缺乏医保覆盖是障碍之一 计划借鉴AD领域经验 将治疗药物与诊断工具密切结合 与罗氏 礼来等企业合作进行推广[15]   其他重要信息 *   已与连影公司探讨利用AI辅助临床读片 提高市场覆盖率及教育工作效率[16] *   在国内用于IND注册申报时 委托了一家经验丰富的CDMO企业进行开发 计划与一些跨国公司合作 正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生产能力[18] *   在探索治疗性药物领域 已开展相关探索 包括双抗 基于转运体和小核酸透脑平台等[21] *   迈威生物在美国团队领导下进行一些老龄化疾病治疗药物研发 包括阿尔茨海默症药物 但国内竞争格局激烈 目前未作为重点临床开发方向 未来会继续重点布局并采取差异化策略[14]
 创新药板块波动加大,还能涨吗?三大医药基金经理最新解读
 天天基金网· 2025-09-16 09:39
 创新药板块表现与驱动因素 - 创新药板块今年以来表现亮眼 成为引领市场上行的主流板块之一 [3] - 板块基本面向好 政策支持有力带来中国创新药产业收入端快速增长 创新药产业加速国际化发展 与海外跨国公司达成许多产品合作开发协议 交易金额屡创新高 [4] - 创新药板块显著上涨是基本面突破 政策支持与估值修复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已获国际认可 商务拓展进入爆发阶段 上半年BD交易总额超600亿美元 超2024年全年水平 行业头部企业进入盈利周期 商业化价值持续兑现 技术上双抗 ADC 小核酸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研发效率提升 [5] - 政策层面 6月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提出建立丙类药品目录 优化创新药医保准入等16条举措 医保支付改革和药监加速审批为创新药提供全链条支持 [5][6] - 估值层面 创新药板块经历3年深度调整后迎来修复 资金大幅回流推动板块估值修复 [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BD和医保政策从外部和内部双向驱动 改变中国创新药行业竞争格局 [8] - 海外授权带来三方面影响 加速国产创新药企业新陈代谢 "输血"效应加剧分化 倒逼研发全球化提高研发标准和国际化视野 [8] - 医保政策带来三方面影响 确立"临床价值"为核心商业模式 考验综合能力加速商业化成熟 促进优胜劣汰和产业提高行业集中度 [8] - 国内创新药企业凭借海外授权交易爆发式增长和医保政策全链条支持 行业竞争格局加速转变 海外授权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国际化转型改善企业现金流 推动竞争从同质化仿制转向差异化创新 具备全球竞争力管线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8] - 医保政策提供关键支撑 国家设立丙类目录破解支付瓶颈 为100多个创新药提供商保支付通道 建立入院绿色通道和多元支付体系 2024年创新药医保支出达2020年3.9倍 行业正形成"头部集中+国际化加速"新格局 真正具备全球创新能力药企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9]   投资策略与选股标准 - 更偏向右侧买入 在产品有更多数据支持或其潜质得到证明时进行重点配置 遵循三个标准 成长空间大 所处行业景气度高且标的基本面业内领先 管理层诚实正直可跟踪性强 [10] - 持续跟踪一批公司关键管线进行研究分析 尽量在企业价值被市场普遍低估时买入 当后续催化因素被验证时进入"趋势验证和加仓阶段" 市场认可度提升时顺势而为继续持有或加仓 避免在所有信息都已明朗股价充分反映预期时才追高 [10] - 寻找大产业逻辑领域优质企业 组合管理方法是"守正出奇" 以一部分长期景气向上优质企业作为组合基石 一小部分仓位配置于存在认知差公司 把握阶段性产业逻辑向上带来弹性收益 均衡配置A股和港股绩优公司 未来进一步调整持仓 聚焦重磅产品管线具有出海潜力龙头企业 [11]   海外消息面影响与行情阶段判断 - BD是跨国公司常态 中国创新药资产仍具备全球竞争力 消息面扰动难以扭转长期趋势 引进中国创新药更符合跨国药企利益 中国创新药企业具备高效率与低成本优势 在海外不乏买家 [12] - 消息面带来短期市场情绪扰动或难免 但不改中长期产业逻辑 本轮创新药板块上涨核心驱动在于行业步入长景气周期 中国创新药企陆续实现国内医保放量 并整体跨越盈利拐点 当前行情仍处于估值修复第一阶段 未来行情主线或向确定性更强标的切换 市场对创新药行业认知逐步深化 此前对中小市值企业盲目追捧忽视资产质量与BD确定性情绪或将回落 中大型创新药企业有望重新获得资金青睐 [12] - 创新药板块尚处于反弹行情上半段 国内药品市场中创新药占比不到20% 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50% 中国创新药出海尚处于起步阶段 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元 BD项目数占比已提升到40%左右 预计未来"中国基因"创新药会在全球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本轮创新药行情重点增量空间主要来自海外价值兑现度带来重估 仅考虑海外交易估值体系仍有不少风险折价 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13] - 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 不少个股机会值得发掘 虽然创新药板块今年以来涨幅较大 板块后续波动风险可能会加大 但中长期来看 中国创新药产业全球化发展新周期才刚刚开始 [13] - 创新药板块已走出普涨阶段 接下来可能会"去芜存菁"逐步迈向业绩驱动结构性行情阶段 板块整体估值已从绝对底部修复至合理偏低水平 行业驱动力有望从单纯预期和故事逐步转向数据和业绩 确定性强中大型市值创新药企业可能重新获得市场关注 能否持续产出有价值创新成果以及能否将这些成果高效转化为商业收入是决定未来公司价值核心 [14]   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 除创新药和CXO外 看好创新医疗器械 生命科学上游等方向 创新医疗器械是政策鼓励和扶持方向 随着国产器械产品力提升 很多细分领域有较大国产化空间 如大型影像设备 内窥镜 电生理等 生命科学上游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 生产工具及材料提供商 细分品类众多 国产化空间大 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 这一领域也有望逐步上行 [16] - ADC 双抗和多抗 细胞疗法等领域值得关注 其占全球管线数量比例高达40% 在新兴基因治疗领域 中国项目占比也超过20% 已孵化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代表性企业 [16] - 结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 ADC 双抗和多抗等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 在肿瘤领域有望接棒当前PD1和化疗 通过疗效优势提升患者生存周期 在更多适应症方面展现优势 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已通过商业化快速放量展现实力 目前口服剂型 长效制剂成为竞争焦点 关于肌肉流失等问题新型解决方案以及基因治疗也有机会 [16]
 基金圆桌 | 利好共振铺就长坡厚雪 基金经理看多创新药板块景气周期
 搜狐财经· 2025-09-16 08:01
 创新药板块表现亮眼的驱动因素 - 板块基本面持续向好,政策支持有力,包括医保支付和医院准入,带来中国创新药产业收入端快速增长 [18] - 创新药产业加速国际化发展,与海外跨国公司达成许多产品合作开发协议,交易金额屡创新高,提振投资者信心 [18] - 基本面突破、政策支持与估值修复三重因素共振,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获国际认可,商务拓展进入爆发阶段,上半年BD交易总额超600亿美元,规模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 [19] - 行业头部企业进入盈利周期,商业化价值持续兑现,双抗、ADC、小核酸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研发效率提升 [19] - 6月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丙类药品目录、优化创新药医保准入等16条举措 [19] - 医保支付改革和药监加速审批为创新药提供全链条支持 [19] - 创新药板块经历3年深度调整后迎来修复,资金大幅回流推动板块估值修复 [20]   政策与出海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海外授权加速国产创新药企业新陈代谢,“输血”效应加剧分化,倒逼研发全球化,提高企业自身研发标准和国际化视野 [21] - 医保政策确立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考验企业综合能力并加速商业化成熟,促进优胜劣汰和产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21] - 海外授权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国际化转型改善企业现金流,推动竞争从同质化仿制转向差异化创新,具备全球竞争力管线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21] - 国家设立丙类目录破解支付瓶颈,为100多个创新药提供商保支付通道,建立入院绿色通道和多元支付体系,2024年创新药医保支出达2020年的3.9倍 [22] - 在海外授权与医保政策双重驱动下,行业正形成“头部集中+国际化加速”新格局,真正具备全球创新能力的药企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22]   基金经理选股策略 - 偏向右侧买入,在产品有更多数据支持或其潜质得到证明时进行重点配置,遵循成长空间大、行业景气度高且基本面业内领先、管理层诚实正直可跟踪性强三个标准 [23] - 持续跟踪一批公司关键管线进行研究分析,在企业价值被市场普遍低估时买入,当后续催化因素被验证时进入趋势验证和加仓阶段,避免在信息明朗股价充分反映预期后追高 [23] - 寻找大的产业逻辑领域优质企业,组合管理方法是“守正出奇”,以长期景气向上优质企业为组合基石,配置部分存在认知差公司以把握阶段性产业逻辑向上带来的弹性收益 [23] - 均衡配置A股和港股绩优公司,未来将进一步调整持仓,聚焦重磅产品管线具有出海潜力的龙头企业 [23]   海外消息面对市场的影响 - 商务拓展是跨国公司常态,中国创新药资产仍具备全球竞争力,消息面扰动难以扭转长期趋势,引进中国创新药更符合跨国药企利益 [24] - 中国创新药企业具备高效率与低成本优势,在海外不乏买家,消息面带来的短期市场情绪扰动或难免,但不改中长期产业逻辑 [24] - 本轮创新药板块上涨核心驱动在于行业步入长景气周期,中国创新药企陆续实现国内医保放量,并整体跨越盈利拐点,当前行情仍处于估值修复第一阶段 [24] - 未来行情主线或向确定性更强标的切换,市场对行业认知逐步深化,此前对中小市值企业盲目追捧情绪或将回落,中大型创新药企业有望重新获得资金青睐 [24]   创新药板块当前行情阶段 - 创新药板块尚处于反弹行情上半段,国内药品市场中创新药占比不到2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50% [25] - 中国创新药出海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金,但商务拓展项目数占比已提升到40%左右,预计未来“中国基因”创新药会在全球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25] - 本轮创新药行情重点增量空间主要来自海外价值兑现度带来的重估,仅考虑海外交易估值体系仍有不少风险折价,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25] - 经过3年多下跌和近半年上涨,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不少个股机会值得发掘,板块后续波动风险可能会加大,但中国创新药产业全球化发展新周期才刚刚开始 [25] - 创新药板块已走出普涨阶段,接下来可能会“去芜存菁”,逐步迈向业绩驱动结构性行情阶段,板块整体估值已从绝对底部修复至合理偏低水平 [26] - 行业驱动力有望从单纯预期和故事逐步转向数据和业绩,确定性强的中大型市值创新药企业可能重新获得市场关注,持续产出有价值创新成果并高效转化为商业收入是决定未来公司价值核心 [26]   医药板块其他细分领域机会 - 看好创新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上游等方向,创新医疗器械是政策鼓励方向,随着国产器械产品力提升,大型影像设备、内窥镜、电生理等细分领域有较大国产化空间 [27] - 生命科学上游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生产的工具及材料提供商,细分品类众多、国产化空间大,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这一领域也有望逐步上行 [27] - ADC、双抗和多抗、细胞疗法等领域值得关注,其占全球管线数量比例高达40%,在新兴基因治疗领域,中国项目占比也超过20%,已孵化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代表性企业 [27] - ADC、双抗和多抗等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在肿瘤领域有望接棒当前PD1和化疗,通过疗效优势提升患者生存周期,并在更多适应症方面展现优势 [27] - 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已通过商业化快速放量展现实力,目前口服剂型、长效制剂成为竞争焦点,关于肌肉流失等问题新型解决方案以及基因治疗也有机会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