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供应链金融

搜索文档
因富国银行高管事件受关注,国际保理业务有哪些“玄机”?
第一财经· 2025-07-24 21:11
国际保理业务概述 - 国际保理业务主要功能是帮助出口商加速资金回流并规避买方违约风险,涉及跨境业务细节更为复杂[1][2] - 业务模式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后者应用广泛且可实现账期和风险双重转移[3][4] - 无追索权保理模式下保理商需独自承担进口商拒付或无力付款的风险[4] 业务操作模式 - 出口保理业务中保理商基于贸易合同项下应收账款为出口商提供融资,可预付最高95%发票价值资金并在24-48小时内到账[3] - 双保理模式形成进口商-外资保理商-中资保理商-出口商的债务资金链路,实现专业风险分担[5] - 数字化平台在跨境业务中应用有限,国际保理仍以传统应收账款融资为主[10][11] 风险控制机制 - 保理商通过引入保险公司或采用双保理模式转移风险[5] - 虚假交易将导致无追索协议失效,保理商仍可向出口商追索[6][7] - 保理业务需严格核查订单合同、物流单据等文件并进行充分尽调[7] 外汇管制相关问题 - 通过NRA账户+FT账户组合逃汇难度大,银行实际操作谨慎[12] - 正常出口保理业务不涉及突破外汇管制,外汇入境需按监管要求申报[11] - 跨境应收账款凭证电子化面临各国法律差异和物流信息对接困难[11]
东盟成重要支点,外资银行发力供应链金融
华夏时报· 2025-07-22 22:47
中国企业供应链策略转型 - 中国企业供应链策略从"中国+1"加速转向更稳健的"中国+N",东盟成为核心枢纽[2] - 近八成中国企业2024年业绩提升,但制造业面临营运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3] - 企业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本地化和多元化强化供应链韧性,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波动[3] 东盟市场重要性 - 东盟被视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海外采购市场、终端市场和未来投资目的地,马来西亚最受青睐,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4]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机遇[5] - 中企在东盟的供应链金融需求从单纯融资转变为涵盖结算、融资、风险管理的综合服务[5] 外资银行角色与优势 - 外资银行凭借全球化网络和区域深耕优势,助力中企解决跨境资金流转和本地融资难题[2]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境内共有40家外资法人银行,其中37家为外商独资银行,近七成股东来自亚洲[6][7] - 外资银行母行多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实力强且国际经验丰富,为在华业务提供坚实基础[6] 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 - 外资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如星展银行"e链通"、渣打银行区块链技术、大华银行"UOB Infinity"平台[7] - 信息互通和货币结算是跨境供应链金融主要难点,需专注定制化服务和结算能力[8] - 外资银行在东盟地区法律法规理解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探索上具备优势[9] 企业未来战略方向 - 多数中企预计2026年起市场改善,将供应链重构、海外扩张、数字化转型等融入未来三年核心战略[5] - 企业积极开拓北美、北亚和欧洲等高潜力市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5]
外资银行加码 跨境供应链金融升级
中国经营报· 2025-07-21 07:05
中国企业出海与供应链金融发展 -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背景下,跨境供应链金融重要性日益凸显,三分之一的企业已实现供应商来源多元化[1] - 外资银行持续加码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需具备高效信息共享机制和跨国结算能力[1] 全球供应链网络拓展 - 中国企业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多元化和数字化强化韧性,三分之一企业实现供应商多元化[2] - 东盟是重要海外采购市场(40%)、终端市场(37%)和投资目的地(48%),马来西亚最受青睐,泰国、新加坡、印尼热度高[2] - 中国企业同时开拓北美、北亚和欧洲市场,构建多点布局的韧性供应链网络[2] 跨境金融需求与挑战 - 人民币在跨境业务中使用增加,但海外本土化业务仍需当地货币,部分市场融资成本高达年利率13%-15%[3] - 外资银行跨境金融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市场需求推动服务快速发展[2] 银行服务升级与能力建设 - 企业供应链策略从"中国+1"转向"中国+N",东盟作为核心枢纽地位提升[3] - 大华银行通过广泛网络、服务团队和跨境金融解决方案支持企业构建区域供应链网络[3] - 某外资银行推出"环球链"一站式解决方案,覆盖多国、多币种和业务场景[3] - 跨境供应链金融需精通双方法规、具备多币种实时结算能力,外资银行在全球化经验方面有优势[4]
8月1日起加税,特朗普对全球下通牒,却区别对待中国,已连退三步
搜狐财经· 2025-07-09 12:25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金额达175.49万亿元,同比飙升42.6%,覆盖全球1683家金融机构,形成独立于SWIFT的清算网络 [3] - 中国央行与40国签署4.46万亿元本币互换协议,构建"绕开自由兑换"的直达结算通道 [3] - 2024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64.1万亿元,其中资本项占比74.5%,主要用于企业海外投资 [5] 人民币国际化新模式 - 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时近五成企业人民币使用比例超20%,形成"用人民币在海外采购中国制造"的循环模式 [5] - 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展至全球129国,单日交易峰值破万亿元,"稀土专用人民币稳定币"方案探索资源绑定货币新模式 [9] - 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东盟国家通过CIPS实现实时跨境支付 [9] 美元地位变化 - 美元指数经历1973年以来最惨淡的上半年表现,半年内下滑近11% [1] - 美国36万亿美元国债与2023年1.7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损耗全球信任 [7] - 沙特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从70%骤降至55%,俄罗斯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飙升至30% [3][7] 国际金融格局变化 - 金砖国家新增成员国占全球GDP的36%,推动内部本币结算机制冲击美元贸易定价权 [7] - 跨境供应链金融通过"商业保理+出口信用保险"模式,带动人民币在产业链扎根 [7] - 人民币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培育新的货币结算生态,跨境贸易结算占比达5.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