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境支付体系变革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币稳定币在香港大有可为
经济观察网· 2025-06-26 12:52
国泰君安国际获虚拟资产交易牌照 - 国泰君安国际全资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升级第1类牌照,成为首家可提供全方位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中资券商,覆盖加密货币、稳定币交易及衍生品发行等业务 [2] - 牌照升级后公司股价单日暴涨198.39%,收盘价达3.7港元/股,成交额163.9亿港元,总市值单日增长235亿港元至352.6亿港元 [2] 稳定币监管政策动态 -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实施,要求稳定币与法定货币挂钩、足额储备及牌照管理,美国参议院同期通过类似法案 [3] - 政策框架下稳定币被视为法定货币的"影子货币",其发行机制类似传统联系汇率制但基于区块链技术 [4]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趋势 - 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极化发展,美元主导地位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数字技术推动跨境支付多元化 [4] - 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及SDR权重第三 [5]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展机遇 - 香港作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存款超1万亿元),为人民币稳定币提供法律基础、市场需求及跨境结算场景 [5][6] - 美元稳定币占市场份额98%,人民币稳定币需差异化突围,如聚焦大湾区及"一带一路"贸易场景 [6] - 发展人民币稳定币可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协同,后者覆盖多国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 [7] 行业技术背景与挑战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2-4天到账)、成本高(降低90%潜力)及政治化风险,数字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5] - 京东计划申请全球稳定币牌照,目标将B端跨境支付效率提升至10秒内,未来扩展至C端 [3]
一文全览 | 潘功胜、李云泽、吴清、朱鹤新重磅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6-19 20:41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主权货币国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导致全球金融风险溢出[1] - 改革呈现两个方向: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形成多货币竞争格局,或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成为超主权货币[1] - 当前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20%,人民币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三大支付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2] - SDR面临市场规模不足和国际共识缺乏等挑战,需优化机制安排扩大使用[2] 跨境支付体系变革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易被政治化等问题[3] - 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已初步建成,新兴技术如区块链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发展[3]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亚洲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提高零售支付效率[3] 金融开放举措 - 推出八项措施: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等[6][7][8] - 在上海试点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自贸离岸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8][9]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从2013年4%升至9%[10] 资本市场改革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19] - 科创板推出"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和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21]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90%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19] 绿色与科技金融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13] - 数字金融市场规模全球首位,科技金融试点包括股权投资和并购贷款[12] - 科创债ETF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将推出[21] 外汇领域改革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内升值1.6%,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例达30%[26] - 推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扩大金融市场互联互通[28] - 新发放QDII额度满足境外投资需求,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全国推广[2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最全、开放程度最高,将推出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创新试点[16] - 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22] - 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试点,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8][30]
聚焦主权货币之争,潘功胜详解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6-18 19:57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动态演进中,美元主导地位源于二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但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易受主权国利益优先、金融风险外溢及地缘政治工具化影响 [3] - 改革方向包括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形成多主权货币竞争机制,或采用超主权货币如IMF特别提款权(SDR)以增强稳定性 [3] - 多极化发展可提升体系韧性,未来或呈现少数主权货币并存制衡格局,需主权货币国强化财政纪律、金融监管及经济结构性改革 [4] - SDR理论上能克服单一主权货币缺陷,但需优化机制安排,包括常态化发行、扩大使用范围至私营部门及建立SDR计价债券和结算机制 [5]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技术代差及政治化利用等问题,推动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7] - 币种多元化表现为本币结算增加削弱单一主权货币主导,渠道多元化体现为新兴支付系统及区域性多边系统提升效率 [7]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通过延长运行时间、通用报文及快速支付互联互通实现,亚洲二维码互联互通显著便利零售跨境支付 [7] -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发展,实现"支付即结算"重塑支付链条,同时带来监管挑战 [8]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监管强化事前防范,但当前面临监管碎片化、《巴塞尔协议III》执行摆动导致监管套利风险 [10] - 数字金融领域监管不足,加密资产市场、气候风险及AI应用缺乏统一标准,需加强全球协同 [10] - 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其融资占比上升但稳定性差、透明度低且杠杆水平高 [10] -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高效金融安全网,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以应对危机 [10]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改革需动态调整份额占比以提升其话语权 [12] - IMF份额规模与占比直接关联救助能力及成员国权益,当前亟需按共识调整以完善治理合法性 [12]
经晚时评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奏响高质量开放强音
搜狐财经· 2025-06-18 14:11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变革 -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正处于变革关键节点 传统模式弊端渐显 [1]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在效率 成本 安全性等方面短板突出 制约跨境经济活动顺畅开展 [3] - 全球范围内对跨境支付体系升级革新呼声高涨 推动行业向高效 安全 包容 多元方向发展 [3] 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建设 - 中国已初步搭建多渠道 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 - 该网络将国内金融机构与全球合作伙伴紧密相连 覆盖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 并深入新兴市场 [5] - 网络持续迭代升级 实现支付清算高效处理 缩短资金到账时间 降低交易成本 [5] 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影响 - 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国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更便捷 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降低汇兑成本 [5]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 结算和储备等方面地位逐步提升 [5] -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愿意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5]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将进一步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布局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合作 [6] - 持续提升技术水平 运用区块链 大数据等前沿技术 增强网络安全性与处理能力 [6] - 积极参与全球跨境支付规则制定 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6]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11:15
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设立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 高频汇集并系统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各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1] - 该报告库将服务金融机构、宏观调控和金融市场监管 [1][3] 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3] - 服务数字金融创新 [3]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 为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个人征信产品 [3] - 进一步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3] 上海金融开放试点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创新业务规则支持上海发展离岸贸易 [3] - 发展自贸离岸债 遵循"两头在外"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标准 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优质企业融资渠道 [3]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业务、"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4] - 推动上海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4] 外汇市场发展 - 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推动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 [4] - 便利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更好管理汇率风险 [4] 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5] -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朝着更加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 [5] 外资机构在华发展 - 全球前50大银行已有42家在华设有机构 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 [5]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7万亿元 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7] 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 - 金融监管总局大力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 [7]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