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郭永航开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调研
广州日报· 2025-08-02 09:3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 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7月31日,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到海珠区、黄埔区、南沙区开展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调研。 在琶洲港澳客运口岸和沙仔岛汽车码头,郭永航详细了解"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旅客通关服务、 汽车出口等情况,强调要推动口岸服务创新,抢先布局低空航线,完善集疏运体系,更加便利大湾区人 员往来、支撑外贸稳增长。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分中心,听取 中心建设情况,要求紧扣服务经济主战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制度机制创新,链接 政府、高校、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吸引更多包括港澳等高校科研成果在穗转化,助力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在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深入了解技术和产品研发情 况,鼓励研究院和企业紧盯深海空天产业新风口,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努力抢占产业发展 制高点。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听取基地运营情况,要求完善功能、拓展网络、提升能 级,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服务企业"扬帆出海",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大 ...
筑硬核科技底座 助产业攀高向新
新华日报· 2025-08-02 05:39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成果 - 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3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2]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去年50.7%增至今年上半年51.8% [2]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2] - 企业贡献全省85%研发投入、89%专利授权,集聚近80%科技平台和高层次人才 [2]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 太湖实验室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稳步建设连云港中心 [2] - 云龙湖实验室建成国际领先的深地工程地下实验室 [2] - 苏州实验室由筹建转入建设期 [2] - 江苏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龙头企业建立"1+1+X"联动机制 [2] 产业链优化升级 - 去年安排5.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41.6亿元研发投入 [3] - 16个重点培育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 [3] - 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3]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 [3] 科技供给与成果转化 - 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从24.8亿元增至26.8亿元 [4] - 近两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250个攻关项目 [4] - 产学研对接大会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 [5] - 国家高新区数量达18家,经济规模占全国1/7 [5] 区域创新实践 - 无锡与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合作全覆盖 [6] - 无锡目标2027年研发强度达3.7%,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6] - 盐城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立"三首席三员"服务体系 [7] - 开发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在太仓试点新专业评审 [8]
经济大省稳稳扛起“大梁”
经济日报· 2025-07-25 06:04
经济大省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6省经济总量超过29.4万亿元,占全国比例达44.6%,5省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1] - 广东上半年GDP达68725.4亿元(占全国超1/10),同比增长4.2% 江苏GDP达66967.8亿元,同比增长5.7%,两省差距缩小至1757.6亿元 [2] - 山东、浙江GDP分别突破5万亿元和4.5万亿元,同比增速5.6%和5.8% 四川GDP达31918.2亿元(增5.6%),河南GDP达31683.8亿元(增5.7%) [2] 产业结构与动能转换 - 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增速连续20个月不低于全部规上工业,占比达55% [3] - 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拉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 通过"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壮大"双轮驱动 [3] - 经济大省加速服务业数字化与专业化转型,现代服务业贡献度持续提升 创新驱动成为最鲜明标识 [3] 内外需协同发展 - 四川省限额以上零售额中家用电器类增20.2%、通信器材类增50.8%、新能源汽车增23.1% [4] - 广东省外贸依存度超60%,上半年进出口4.5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 山东省货物贸易进出口增6.8%,出口覆盖242个国家和地区 [4] - 经济大省通过"两重两新"政策激活内需潜力,同时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抗风险能力 [4]
江西省经济运行平稳向好顺利实现“双过半”
搜狐财经· 2025-07-19 09:19
江西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6719.6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 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1] - 三次产业协同发力 农业总产值1458.8亿元同比增长3.8%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 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 有色金属等4个重点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6.5% 商务服务业增长23.6% [1] 投资与消费表现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 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 - 亿元以上在建项目7542个 拉动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4.7亿元 同比增长5.3% 通讯器材等三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超30% [2] 创新发展动能 - 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3% 拉动工业投资增长3.3个百分点 [2]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 高技术产业持续引领经济增长 [2] 经济发展质效 - 城镇新增就业27.7万人 完成年度计划的67.6%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0% [3] - 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3% 占全部投资的54.8% [3]
拓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7-15 06:0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挑战 - 当前存在"四不"难题:对接环节不协同导致"不能转" 评价环节不精准导致"不好转" 激励环节不到位导致"不想转" 教育环节不配套导致"不协同" [1] 科技创新新范式探索 - 推进基础研究"1820"策源行动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赋予科研自主权 [2] - 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建设三个基础研究中心 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2] - 出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用好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 [2] 科研攻坚新方式 - 建立全省科研任务统筹协调平台 优化"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机制 [2] - 促进"产学研用金"横向融通和"科学—技术—创新"纵向贯通 [2] -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吸引外籍科学家合作 争取央地协同科技项目试点 [2] - 推广"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前沿技术产业化支持模式 [2] 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 建立"孵化—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贯通机制 [3] - 搭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推动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 [3] - 实施"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 完善"揭榜挂帅"分类激励 [3] 应用场景新模式 - 编制太空场景、超人场景、泛在智能物联场景等应用规划 [3] - 建立"社会需求+场景应用"牵引模式 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所 [3] - 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 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 [3] 产业创新布局 - 打造"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南京苏州主承载区 三大科创圈 [4] - 构建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 形成"五沿"融合新格局 [4] - 完善"1650"和"51010"产业集群体系 [4] 创新载体建设 - 培育100家"链主"企业 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 [5] - 建设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的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矩阵 [6] - 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5] 产业升级路径 - 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 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7] -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7] - 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7] - 加快"东数西算"工程建设 发展"数智云网链"数字产业 [7] 创新生态营造 - 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发挥政府基金作用 [8] - 完善"1+5+13+N"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 [8] - 推进"一件事"全流程线上办理 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 [8]
我市与省产研院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南京日报· 2025-07-03 10:10
合作协议签署 - 南京市政府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1] - 双方将依托南京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 聚焦产业发展重大需求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合作内容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产业化以及"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模式 [1] 合作项目 - 现场签约6个"拨投结合"项目 包括精准靶向磁刺激治疗系统等 [1] - 南京与省产研院合作成立概念验证基金并正式启动 [1] 合作方向 - 共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共建创新转化服务平台 共筑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2] - 推进教育 科技 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 围绕研发平台建设 重大项目培育 创新人才培养 创投基金共建开展探索试点 [2] 合作意义 - 将南京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 加快构建从创新策源 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创新服务体系 [2] - 培育新质生产力 催生发展新动能 [2]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31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调研 - 调研组实地考察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强脑科技、灵伴科技、宇树科技等机构,了解创新协同和资源集聚情况 [1][3] - 之江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团队突破"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关键技术,展示科技自立自强成果 [1] - 灵伴科技工人佩戴AR眼镜实现实时数据调取和设备监控,展示工业AR应用场景 [1] 企业创新实践与成果 - 宇树科技智能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具备超强互动功能,已构建能力/品牌/规模三大壁垒 [3] - 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可完成毛笔书写,企业呼吁完善应用生态加速技术迭代 [4] - 杭州群核信息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全球科研人才聚集地 [5]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浙江省构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体系,形成"科创基金+产业基金+浙科贷"三位一体融资体系 [5] - 北京市出台"打通转化堵点若干措施",搭建科研人员-企业家-投资人交流平台 [5] - 浙江通过创新型人才与创业生态良性互动,为科技产业融合提供人才基础 [5] 政策建议与方向 - 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6] - 需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并营造宽松环境,发挥其在融合中的关键作用 [6] - 应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优化"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科技创新生态 [6] 应用场景发展 - 场景被视为牵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关键载体,需深化改革激发市场需求 [4] - 面对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课题,需持续优化环境促进新兴产业成长 [4]
许昆林到苏州大学讲授思政课以扎根江苏报效祖国实际行动书写青春之歌
新华日报· 2025-07-01 07:2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江苏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核心任务 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2] - 江苏具备产业基础坚实 科教资源丰富 营商环境优良 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 为科技与产业融合提供良好条件 [2] - 通过搭建平台载体 实施技术攻关 完善体制机制等措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培育原创力策源力 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开辟新兴产业赛道并重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放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效应 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 创新联合体 概念验证中心 中试基地等 支撑科技产业融合 [2] 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 - 苏州大学在科研创新 人才培养 名城名校融合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需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 [3] -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需求 深耕关键领域 取得科研成果 [3] - 强调青年学子需以专业知识 能力本领跟上时代 扎根江苏报效祖国 [3] - 政府将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为毕业生提供全周期成长支持 [3] 经济发展态势 - 江苏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稳住经济基本盘 高质量发展保持向新向好态势 发挥经济大省作用 [1]
多维数据传递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工业高质量发展活力显现
央视网· 2025-06-27 15:29
工业企业效益 - 前五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27204.3亿元 同比下降1.1% [1] -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4.76万亿元 同比增长2.7% [1] - 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2% 其中电子、电气机械、通用设备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3] 高端制造业表现 - "三航"产业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行业利润同比增长56% [5] - 飞机制造行业利润增长120.7% 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增长28.6%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增长85% [5] - 智能、绿色、高品质产品市场需求释放带动相关企业利润提升 [7] 外贸数据 - 5月份贸促系统签发各类证书63.94万份 同比增长12.51% [8] - 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与份数双增长 反映外贸企业韧性 [10] 基础设施建设 - 三级及以上航道达1.6万公里 较2012年增长62% [10] - 内河亿吨大港达23个 是2012年的2.3倍 [12] - 内河货运量49.5亿吨 是2012年的2.2倍 [12] 文化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91423亿元 同比增长7.1% [13] - 文化产业利润总额17737亿元 同比增长7.9% [13]
郭元强在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长江日报· 2025-06-26 20:39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也是武汉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4] - 需抢抓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4] -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4]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在创新资源统筹 科技成果评价 人才发展 科技金融等方面持续深入改革探索 [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种苗工程" 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企业 研发型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 [4] -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 [4] 平台载体建设 - 推动武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4] - 高水平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 提升孵化器 创新楼宇 产业园区等载体服务功能 [4] - 加快建设概念验证 小试中试 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 打造高素质技术经理人队伍 [4] 创新生态优化 -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扎实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 [4] - 强化应用场景开发开放 培育创新文化 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之城 [4] -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政协履职方向 - 政协需围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激发产业科技创新活力等方面深入调研论证 精准建言资政 [6] - 持续聚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履职尽责 助推武汉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