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主权货币
icon
搜索文档
特别策划丨杨赫: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市场逻辑与演进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7-16 13:54
美国国债市场的风险与未来 -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23%,2025年1-5月利息支出4680亿美元,同比上涨6.5%,占财政收入18% [4] - 美国国债信用基础动摇导致长期利率抬升,美元指数走弱,黄金储备占比升至20%成为全球第二大官方储备资产 [4] - 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放宽债务限制,采取"弱美元+关税"政策组合转嫁制造业融资成本 [5] 国际货币体系重构驱动因素 - 美国债务问题暴露"特里芬难题",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矛盾削弱美元信用 [4] - 美欧滥用金融制裁及关税战加速全球治理碎片化,各国采用双边本币结算降低美元依赖 [5] - 区块链技术创造算法信用,提升支付效率并缓解流动性需求,稳定币成为美元信用重塑方向 [6] 多极化货币体系发展现状 - 欧亚经济联盟90%贸易使用本币结算,中国-东盟人民币结算量占比达28%且年增35% [8] - 美元储备份额降至57.8%创30年新低,SDR占比仅5.3%,黄金及其他货币构成替代组合 [9] -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比3.75%,日元占3.5%,SWIFT数据显示非美元货币份额持续提升 [8]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 - 建议扩大CIPS覆盖范围,推动与TIPS、BRICS Pay等区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 [15] - 深化国债市场开放,推出国债期权并放宽熊猫债发行,承接美债信用弱化外溢需求 [14] - 探索上海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挥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中心功能 [15] 区域货币联盟发展趋势 - 美元、欧元、人民币或形成"三岛"格局,人民币有望成为亚洲汇率锚定货币 [16] - 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扩大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安全网占比,建设债券市场互联机制 [16] - 央行间本币互换协议覆盖"一带一路"国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16] 数字技术对货币体系影响 - 数字货币与稳定币融合推动跨境支付去中心化,SWIFT已测试CBDC区块链互操作性 [15] - 算法信用增强个体信用创造能力,降低基础货币需求,重构流动性供给模式 [6] - 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加速,香港离岸市场经验将向上海等金融中心复制 [15]
央行行长的全球金融治理公开课,潘功胜谈金融稳定体系新挑战
南方都市报· 2025-06-18 20:36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进反映国际格局变化 17世纪荷兰盾主导 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英镑主导 二战后美元主导[3] - 当前讨论方向一为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 形成少数强势主权货币竞争机制[3] - 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20% 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第三大支付货币 SDR权重全球第三[4] - 讨论方向二为超主权货币SDR作为国际主导货币 但面临国际共识不足的政治挑战[4][5] 跨境支付体系 - 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本币结算增加 中国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6]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通过二维码互联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7] -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发展 实现"支付即结算" 缩短支付链条[7]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强化事前防范机制 但监管框架碎片化 《巴塞尔协议III》执行受政治影响[8] - 数字金融领域监管不足 加密资产和气候风险监管协调欠缺 人工智能缺乏统一标准[8] - 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 其全球融资比重大幅上升 稳定性低杠杆高[8]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份额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实际经济地位[10] - 呼吁IMF推进份额占比调整 以提升合法性和代表性[11] - 建议国际金融组织强化经济监督职能 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金融稳定[11]
聚焦主权货币之争,潘功胜详解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6-18 19:57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动态演进中,美元主导地位源于二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但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易受主权国利益优先、金融风险外溢及地缘政治工具化影响 [3] - 改革方向包括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形成多主权货币竞争机制,或采用超主权货币如IMF特别提款权(SDR)以增强稳定性 [3] - 多极化发展可提升体系韧性,未来或呈现少数主权货币并存制衡格局,需主权货币国强化财政纪律、金融监管及经济结构性改革 [4] - SDR理论上能克服单一主权货币缺陷,但需优化机制安排,包括常态化发行、扩大使用范围至私营部门及建立SDR计价债券和结算机制 [5]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技术代差及政治化利用等问题,推动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7] - 币种多元化表现为本币结算增加削弱单一主权货币主导,渠道多元化体现为新兴支付系统及区域性多边系统提升效率 [7]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通过延长运行时间、通用报文及快速支付互联互通实现,亚洲二维码互联互通显著便利零售跨境支付 [7] -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发展,实现"支付即结算"重塑支付链条,同时带来监管挑战 [8]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监管强化事前防范,但当前面临监管碎片化、《巴塞尔协议III》执行摆动导致监管套利风险 [10] - 数字金融领域监管不足,加密资产市场、气候风险及AI应用缺乏统一标准,需加强全球协同 [10] - 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其融资占比上升但稳定性差、透明度低且杠杆水平高 [10] -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高效金融安全网,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以应对危机 [10]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改革需动态调整份额占比以提升其话语权 [12] - IMF份额规模与占比直接关联救助能力及成员国权益,当前亟需按共识调整以完善治理合法性 [12]
聚焦主权货币之争,潘功胜陆家嘴论坛详解全球金融体系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6-18 17:09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动态演进中,美元自二战后确立主导地位但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主权货币国优先考虑本国利益可能影响全球公共品供给并引发金融危机 [2] - 国际社会探讨两个改革方向: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形成少数强势货币竞争机制,或采用IMF特别提款权(SDR)作为超主权国际货币 [2] - 多极化货币体系有助于提升韧性,未来可能形成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竞争格局,SDR理论上能更好承担全球公共品职能但需优化发行机制与扩大使用范围 [3]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效率低、成本高且易被政治化,新兴趋势包括本币结算普及、区域性多边支付系统出现以及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4] - 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显著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发展,缩短支付链条但带来监管挑战 [4][5]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监管强化事前防范,但当前面临监管碎片化、《巴塞尔协议III》执行受政治影响导致监管套利风险 [6] - 数字金融与加密资产等领域监管协调不足,人工智能应用缺乏统一标准,非银行中介机构融资占比上升但监管薄弱 [6] - 需以IMF为核心构建多元金融安全网,维护监管一致性与权威性 [7]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国际金融组织份额与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改革需提高其话语权并践行多边主义,IMF份额调整是完善治理的关键 [8]
让美元的归美元,美债的归美债
对冲研投· 2025-05-22 19:58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影响 - 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导致十年美债利率大幅上行至4.55% [1] - 评级下调揭示了美元与美债的本质差异:美元是超主权货币,而美债是主权债务 [3] 美元与美债关系 - 美元并非由国家直接发行,而是基于规则生成的超主权货币,美债则是美国政府发行的主权债务 [3][8] - 美联储独立于美国政府,维护美元的超主权地位,避免其沦为普通主权货币 [11] - 美元的价值依赖于全球共识规则,而非美国政府信用,因此美联储不会为美债背书 [11][14] 主权债务与货币机制 - 企业债务违约是二元事件(0-1变量),而主权国家可通过本币贬值进行弹性债务重整(连续变量) [6] - 融资利率r与汇率e存在替代关系:利率越低,所需汇率贬值幅度越大 [7] - 特朗普主张美元贬值以实现债务重整,而鲍威尔坚持高利率以避免损害美元信用 [7][11] 美元的超主权属性 - 美元生成规则类似比特币,但更具灵活性,可随共识调整 [13][14] - 美联储正修改政策框架以应对逆全球化等地缘政治挑战,但需平衡全球共识与本土需求 [15] - 美元覆盖区域可能因美国问题而萎缩,威胁其超主权地位 [15][16] 美债前景 - 美债利率上行反映其信用债属性,穆迪评级下调加剧了这一趋势 [16] - 美元不会为拯救美债牺牲自身信用,两者彻底分离("让美元的归美元,美债的归美债")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