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联建
搜索文档
变化的是阵地 不变的是冲锋姿态(青春日记)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3
我出生在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石老山村,2019年从部队退役后回到了家乡。刚回村时,村里的现状 令人揪心,全村82户,常住仅剩22户,其中六成是60岁以上的老人。2022年,我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深 感重担在肩。 石老山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乡亲们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金钥匙",如何把村庄发展好、带领村民 增收致富,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 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桃乡",但这些年受制于品种单一、管理粗放,桃子销量走低。我决定蹚出一条新 路。赴河南等地调研后,我发现早熟品种价格高、管理周期短、效益好。为打消村民顾虑,我将自家5 亩400多棵老桃树全部更新,引进优质早熟品种试种,结果喜人—新桃品相口感上乘,上市提前20多 天,管理成本降低。 眼见为实,村民们纷纷主动求变。后来,村里70%以上桃农更新桃园,引进8个新品种,提升桃子品质 和上市时间优势。 2024年"五一"假期迎来首场大考。在镇党委带领下,我们片区的干部群众一起发力,对接市场、后勤服 务、安全保障……5天奋战,公司净盈利近2万元,周边农家乐日日爆满。我们相视而笑,终于干成了以 前不敢想的事! 一年多运营,公司营业额突破90万元,光我们村集体就增收超10 ...
济宁邹城“片区化打造”,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9-19 00:24
片区发展模式与成效 - 邹城市通过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似的村庄打造乡村振兴片区,三年成功打造38个特色片区,其中2个为省级示范片区[1] - 片区模式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跨村联建”成立14个片区党委,带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700余万元,近30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平均增收6200元[2][3] - 全市片区新上、重组、提升经济项目291个,投资额突破50亿元,片区内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93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上村庄148个[6][7] 具体产业发展案例 - 城前镇“农文旅融合型”片区每年吸引游客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1] - 石墙镇张楼片区发展木耳种植120余亩,建有40座大棚和1座菌包厂,总经济收入达500万元,同比增长60%[2][3] - 郭里镇凤凰山片区通过土地流转建11个智慧大棚,年产蔬菜20万公斤,年收入1000万元,带动60余人就业,每人年增收3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3] - 香城镇苗马片区整合8500亩土地发展特色种植,经营成本每亩节约200至300元,收益每亩提高10%,预计片区集体经济收入超500万元[4] 资源整合与资金支持 - 通过“百企兴村”数字化平台引导7个市属国企与100个村庄联建,落地经济项目42个,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31万元,带动2300人就业[6] - 引导202名第一书记参与片区建设,累计争取扶持资金800万元,打造28个项目,增加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260万元以上[6] - 盘活闲置资源建共富工坊71处,带动就业1383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村集体增收124万元[4]
邹平市韩店镇:跨村联建“聚合力” 乡村振兴“加速跑”
齐鲁晚报网· 2025-09-11 21:23
跨村联建发展模式 - 邹平市韩店镇创新探索跨村联建发展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村庄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与新动能 [1] 中草药种植产业 - 四村联合打造百亩中草药种植基地 种植丹参等中草药 丹参亩产达2000多公斤 按市价每公斤3.6元计算 每亩成本约4000元 纯利润约3000-4000元 [3] - 中草药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相连土地成片优势 为闲暇老人提供增收机会 实现人力与土地资源双赢 [4] - 丹参是市场需求旺盛的大宗中药材 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前景广阔 由安徽亳州等地经销商统一收购 [3] 飞蝗养殖产业 - 七村联合打造50余亩飞蝗养殖基地 主打东亚飞蝗品种 采用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6] - 蚂蚱生长周期短 平均50天一茬 每年可收获4茬 每平方米每茬产量近1公斤 市场价每公斤36-50元 一茬蚂蚱收获2万元左右 [6] - 飞蝗养殖打破乡村发展壁垒 通过产业集聚和资源互补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助推村集体经济均衡发展 [6] 蛋鸡养殖产业 - 九村联合运营蛋鸡产业养殖合作社 占地约15亩 建有一栋1600余平方米标准化鸡舍 配备全自动养殖设备 现存栏蛋鸡5万只 [8][9] - 主要产品为富硒鸡蛋 硒含量是普通鸡蛋的1.5至2倍以上 在营养价值口感安全性和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9] - 目前日产量已突破2000斤 预计9月25日实现满产 日产量将超2000公斤 高产状态可持续90天 [9] - 利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推动鸡蛋变金蛋 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9]
“破界”,让这个镇设施农业年总产值突破15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8-06 15:50
产业发展模式 - 通过跨村联建模式整合8个支部力量成立蓝莓产业党总支 仅用15天完成5个自然村土地整体流转 落地投资1.2亿元建成蓝莓基地[1] - 黄瓜产业通过跨村联建党总支统一流转4个村1000多亩地 建立千亩现代化黄瓜基地 采用建棚资金代替租金模式实现产业质变[2] - 培育蓝莓 黄瓜等14个产业项目 带动3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形成组织建设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3] 经济效益数据 - 三届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27万余人 带动周边旅游消费3000多万元 增加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1] - 8个村共同出资2000多万元入股蓝莓种植基地 每村每年获得15万元经营收益分成[1] - 2024年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万元[3] 组织架构创新 - 按地缘相近 产业相连原则成立蓝莓 黄瓜两大特色产业片区党总支 由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和镇机关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2] -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54项事项下沉 邀请驻村第一书记 党建特派员参与重点事务研讨[2] - 2024年民生投入1500万元建成6处民生设施 提供医疗报销 矛盾调解等98项服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