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多元化战略
搜索文档
巴西大豆涨价失算!坐地起价后200万吨大豆滞销,中国3张牌反制
搜狐财经· 2025-10-27 21:25
中国大豆进口策略转变 - 巴西方面试图对大豆坐地起价后 中国方面未进行公开抱怨或谈判 而是直接将订单转移[3] - 中国豆协声明不再购买高价的巴西大豆 显示出明确的应对态度[4] - 作为对巴西涨价的回应 中国在48小时内与阿根廷签订了130万吨大豆订单[6] 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 - 中国已构建成熟的"进口多元化"战略 奉行"一国为首、多国补充"原则[4] - 阿根廷成为关键替代供应国 其对华大豆出口量今年同比翻倍至410万吨 9月份单月进口量猛增91.5%[6] - 其他多元化供应来源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每月20万吨)以及乌拉圭、加拿大和乌克兰[8] 国内生产与储备体系 - 中国在东北黑土地实施国家指令以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国产大豆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 作为粮食安全"压舱石"[14] - 中储粮在全国布局六个大豆加工基地 形成"安全屏障" 使行业在紧急情况下能从容应对数月之久[16][17] - 全国粮食储备体系被视为万无一失的"安全阀" 为对外博弈提供底气[16] 饲料配方技术革新 - 进口大豆主要被加工成豆粕 作为养殖业最重要的动物饲料蛋白来源[19] - 行业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革命 旨在减少饲料中豆粕使用比例[21] - 该技术使用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进行替代 既是应对价格上涨的短期策略 也是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国策[21] 历史教训与战略认知 - 行业从2003年的大豆贸易战中吸取教训 当时美国先抬价再发布利空消息砸盘 导致大量中国压榨企业倒闭[10] - 该经历让行业彻底认识到不能依赖单一供应源 即"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12] - 当前战略布局使采购团队能在全球范围内从容寻找新卖家 完成供应链无缝切换[19]
巴西大豆价格对我们猛涨79.9%,中方买家集体按下暂停键,静待两张王牌打出
搜狐财经· 2025-10-22 04:20
巴西大豆价格飙升的核心驱动因素 - 巴西大豆对华出口价格较年初暴涨79.9%,创下七年升水新高 [1] - 巴西北部主产区马托格罗索州持续降雨导致120万公顷大豆种植区积水,新季产量可能减少5%至8% [3] - 巴西旧季大豆库存见底,新季大豆需等到明年1月底装船,青黄不接导致供应压力骤增 [3] - 巴西东南部港口10月预计出口大豆712万吨,同比增幅达60%,港口排队时间拉长至45天,物流瓶颈加剧 [3] 贸易格局与投机行为对价格的影响 - 部分巴西出口商利用中国进口渠道集中局面抬高报价,10月初帕拉纳瓜港报价比芝加哥期货市场高出近3美元/蒲式耳,而美国大豆溢价仅为1.7美元 [5] - 价差使得巴西大豆到岸价比美国墨西哥湾港口贵20至30美元/吨 [5] - 9月份中国采购的巴西大豆占其出口总量的93%,高度集中的需求关系增强巴西出口商定价话语权 [5] -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41%降至2024年的21% [5] 国内压榨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 -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大豆油企业利润持续为负值,加工每吨巴西大豆亏损高达200多元 [7] - 山东地区豆粕出厂价比原料成本倒挂80元/吨,不少企业被迫减产停机 [7] - 国内买家尚未采购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表明对当前价格不认可 [7] - 中储粮手握4500万吨大豆储备,足够全国使用三个多月,10月拍卖4万多吨国产陈豆,11月计划追加投放进口储备豆 [7] 中国的进口多元化战略与技术替代 - 2025年9月阿根廷将大豆出口税降至零后,中国买家在48小时内抢购130万吨大豆,相当于2024年全年自阿进口量的三成多 [9] - 俄罗斯远东地区每月向中国供应20多万吨大豆,乌克兰货源通过中欧班列20天内运抵,形成“主力 补充 备选”供应组合 [9] - 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可替代15%的豆粕使用量,农业农村部目标在2027年前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5.3%压降到12% [10] - 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将扩大到1亿亩,预计可多产1500万吨大豆 [10] 未来价格走势的关键观察节点 - 2025/26年度巴西大豆播种进度达14%,为历史同期第二快,私营咨询机构预测新季产量可能达1.8092亿吨,比去年增长5.3% [10] - 若天气条件良好,明年一二月新豆集中上市时,供应增加可能促使价格回落 [10] - 10月底中美贸易谈判若取得进展,对美豆进口限制可能放宽,美国仓库积压2000多万吨大豆,价格跌至十年最低点 [11] - 巴西政府计划投资23亿美元升级港口设施,预计2026年物流瓶颈将有所缓解 [13]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 -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达7465万吨,占全年进口总量的71% [15] - 巴西谷物出口商协会预计今年头10个月出口量可达1.02亿吨,全年有望冲击1.1亿吨纪录 [15] - 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分散风险,对内通过储备调节和技术替代夯实基础,在国际大豆贸易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15][17]
中国一单不买,美国大豆烂地里,特朗普票仓危矣!
搜狐财经· 2025-09-30 10:46
美国大豆行业面临销售危机 - 中国买家今年至今未签订任何美国大豆采购合同,导致美国中西部大豆堆积滞销[2] - 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的关税税率高达97%,使每吨美国大豆到岸价比巴西大豆贵出近千元人民币[2] - 过去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销往中国,失去中国市场造成长期损失[3] 中国大豆进口战略转变 -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已占总进口量的七成以上[2] - 中国近期敲定未来两个月1200万吨大豆采购订单,全部来自南美供应商[2] - 中国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拓展阿根廷、俄罗斯等新兴供应渠道[3] 美国农业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 - 受冲击最严重的美国中西部农业州是现任政府的重要票仓,当地豆农焦虑情绪蔓延[2] - 许多世代经营的家庭农场面临破产风险[2] - 美国中西部农业地区的自杀率已攀升至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2] 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 中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2024年国产大豆产量较2018年提升45%[3] - 中国积极研发豆粕替代技术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3] - 这些举措显著降低了对单一进口来源的依赖[3] 政策应对与市场启示 - 美国政府宣布约66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计划,但难以弥补失去中国市场的长期损失[3] - 健康的经贸关系必须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单边主义贸易政策可能适得其反[3] - 如果政策不调整,美国可能持续失去农产品出口优势并动摇农业地区的政治支持基础[3]
苦求无果后,特朗普发现不妙,中方买了10船大豆,但不是美国的
搜狐财经· 2025-09-26 13:58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中国正在重新调整其大豆采购策略,显著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转而增加从南美等地的进口,并提升国内自给率,这导致美国大豆出口萎缩、价格下跌,美国豆农面临困境,反映出政治干预贸易对市场规律的冲击 [5][7][12] 中美大豆贸易动态 - 中国作为美国大豆最大的海外主顾,在丰收季未按往常惯例进行采购,美国农场主因此面临销售困境 [1] - 面对中方采购的停滞,美方表现出迫切希望恢复贸易的意愿,但中方转而与南美供应商签署了10船大豆订单,美国未获得订单 [3] - 受贸易战影响,中国买家认为南美大豆在价格、运输成本和供应稳定性方面更具竞争力 [7] 中国市场策略转变 - 中国每年消耗全球60%的大豆产量,其需求对国际大豆市场具有决定性影响 [5] - 今年1至8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同比激增32%,同时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缩水近四成 [8] - 中国持续推进进口多元化战略,包括开发新农场、签订国际农业合作协议以及加大国内种植补贴 [10] - 2023年中国大豆自给率已提升至18.5%,创下历史新高,标志着对美国大豆依赖度的降低 [10] 美国农业面临的冲击 -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因中国需求转移而下跌,美国农场主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8] - 美国中西部农业州是重要政治票仓,豆农的困境对政治层面构成压力,政府考虑发放农业补贴但效果有限 [8] - 有分析指出,若无法找到新买家,大量美国家庭农场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8]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演变 - 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供应商抓住机遇,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升级港口设施和新建铁路专线优化了供应链 [7] - 南美供应商以务实的商业态度赢得中国买家青睐,强调按时保质交货而非政治表态 [11] - 市场规律显示,当政治因素扭曲贸易时,买家会转向更可靠的供应商,期货价格真实反映了供需关系的变化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