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陷阱

搜索文档
大摩:中国反内卷运动能否取得成功
2025-08-12 23:05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中国宏观经济及政策调整 涉及房地产、电动车、太阳能等新经济私营部门[1][2] - 公司层面未明确提及具体企业 但讨论对象包括国有部门及私营企业产能问题[4]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转向与反内卷** - 2024年9月起政策转向应对通缩 目标反对产业升级 但执行难度大[1][2] - 内卷表现为价格崩溃与利润率压缩 典型案例为电动车和太阳能行业的价格壁垒及资本支出复制[2] - 与2016年产能遏制不同 当前价格压力集中在下游 过剩产能集中于私营部门 且面临更高债务和老龄化压力[4] **经济指标与刺激措施** - 预计实际GDP增速低于4.5% 名义GDP增速约3.5% 美国GDP平减指数未来12个月维持-0.8%至-0.9%[5] - 需求端刺激措施包括:1,380亿人民币汽车以旧换新配额、1,000亿全国生育补贴、300亿学前费减免 显示消费导向转型[5] - 改革成功指标:PPI上下游企稳 核心CPI(尤其服务业)达2%目标 企业利润率稳定 家庭储蓄率下降[6] **结构性改革建议** - 需透明规则遏制重复价格管控 避免恶性竞争[3][7] - 改革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评估重点转向民生、社会福利及环境 非仅产出指标[7][8] - 税收制度改革 奖励直接税效率 非间接交易税 资源重分配至社会福利领域[3][8] 潜在风险与外部因素 - 企业单边削减产能或无需求刺激可能恶化下游状况[6] - 美国关税上调风险或进一步放缓中国出口增速 不利通胀形势[1][6] 其他关键细节 - 反逆向淘汰可促进竞争 但需避免普遍价格下限或强制性产能削减[7] - 2026年计划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5]
“新”供给侧改革的 “加减乘除”|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7 20:19
中国经济供需结构矛盾与供给侧改革 - 居民需求结构已明显变化但供给结构变化滞后,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2] - PPI连续32个月负增长,GDP平减指数连续8个季度为负,物价低迷从供给端传导至需求端[3] - 日本经验显示通缩陷阱会压制消费投资意愿,中国将CPI目标从3%下调至2%以推动物价回归正常水平[4] 新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与内涵 - 统筹总供给与总需求需深化供给侧改革,而非简单需求侧刺激[5] - 上一轮供给侧改革聚焦"三去一降一补",新改革需适应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7][8] - 新供给侧改革需采用"加减乘除"四维框架,任务顺序为"除减加乘"[10] 房地产去库存(除法) - 房地产调整每年拖累名义GDP增速1.6个百分点,需加速出清以专注新质生产力[12] - 待售商品房库存高企,二手房"堰塞湖"问题加剧去库存难度[14][15] - 建议成立"国储公司"收购二三线库存房转为公租房,参考四大AMC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模式[16][17] 结构性去产能(减法) - 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1%,但无法复制上一轮行政化去产能模式[23][24] - 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降至4.3%[25] - 通过绿色转型(单位GDP能耗目标)、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资出海等市场化方式有序去产能[28][32][34] 中央加杠杆(加法) - 中央政府杠杆率26.4%低于地方政府36.8%,具备加杠杆空间[43] - 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71.9万亿元,政府债务有资产支撑[42] - 10万亿地方政府化债方案为最后一次隐性债务清理,未来将严格限制地方融资[43] 人工智能发展(乘法) - AI技术预计2035年对GDP额外拉动14.8%,通过消费创造、投资提质、出口升级三维重构经济[52] - 中国具备市场规模、产业体系、政策支持三大优势发展AI产业[50] - 新型举国体制可快速聚合创新要素,完备产业体系保障AI产业链协同发展[50]
贸易战会如何收场?
集思录· 2025-04-09 22:17
贸易战前景分析 - 短期维度贸易战将冲至顶峰后重新谈判 双方可能通过关税互减达成妥协[1] - 长期维度美国经济面临重构 美元可能贬值50% 退居世界第二经济体地位[3] - 贸易战结果可能类似俄欧贸易归零 但中国已做好单边对抗准备 转口贸易将活跃[11][12] 经济基本面对比 - 美国汽车市场规模1600万辆小于中国3100万辆 但美元计价显示购买力虚高[3] - 中国周均工时47.1小时 若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可减少17.75%产能[5] - 美国面临通胀陷阱需增加供给 中国面临通缩陷阱需淘汰落后产能[5] 改革方向建议 - 中国应开放石油/航空/金融/电信/军工等垄断领域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2] - 需减少行政干预 下放决策权 通过增加劳动者收入刺激消费[2][14] - 外部压力可倒逼内部改革 类似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9][10] 产业影响预判 -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 军工采购暴露美元购买力虚高[3] - 中国需调整农业结构 广东等传统工业区应恢复部分农业种植[14] - 可能出现产业分工重构 中国制造高端产品而美国回归基础制造业[10] 政治因素考量 - 特朗普面临中期选举压力 政策执行可能受民主党掣肘[13] - 美国内部矛盾比中国严重10倍 难以为继的经济结构是根本问题[3] - 俄罗斯案例显示即使贸易归零仍可通过第三方市场维持运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