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
icon
搜索文档
保下来→活过来→火起来!文化地标“串珠成链” 释放新业态激活消费新潜力
央视网· 2025-08-27 15:12
城市文化中轴线发展 - 福州拥有一条跨越2200多年未曾移位的城市文化中轴线 串联古城历史脉络并承载闽都独特气韵 [1] - 中轴线上有200多处文保单位 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被保护修复 400多处历史风貌建筑经保护修复后全部对外开放 [29] - 福州通过新业态推动消费潜力释放 将城市文化中轴线地标串珠成链 [29] 烟台山商业街区运营 - 烟台山商业街暑期每日游客数量超5万人次 [3] - 街区依山进行立体分层规划 划分为山脚商业街 山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山顶市民休闲公园 拥有近300家特色店铺 [5] - 截至8月24日街区客流同比增长8.3% 销售额同比增长11.8% 18-34岁年轻消费者占比超70% [14] - 2025年上半年新开业50多家店铺中40多家经运营团队重新调整 众多店铺坚持"一城一店"独特定位 [7] - 街区引入止痒商店 哭喊中心等设计师品牌和潮牌 满足年轻人个性化表达和社交展示需求 [7] 历史文化街区创新 -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沉浸式非遗快闪 展示三条簪 闽剧 畲族歌舞 线狮等非遗技艺 [18] - 街区引进福建省内外非遗企业近30家 推出非遗艺术空间和非遗主题餐厅 集中展示近200项非遗项目 [25] - 三坊七巷2025年上半年累计举办非遗体验活动300余场 吸引游客量超1353万人次 [27] - 7月至今三坊七巷客流量超过420万人次 游客可体验小吃制作过程 [27]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 烟台山注重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将文化遗存转化为新颖消费场景 [9] - 1923年老洋房经保护性修缮后变为城市文创展示空间 [12] 城市更新与生态建设 - 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被打造为占地13公顷的开放式文化公园 无围墙且免门票 [32][34] - 福州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 1500多个公园遍布全市 将绿色生态融入城市肌理 [42] - 系统推进水生态治理 实现内涝治理 黑臭水体整治和污染源管控 河网密度居国内城市前列 [40]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 中山社区作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菜市场 卫生站 小学 咖啡馆等设施均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可达 [38] - 市民可享受便捷生活圈 公园绿地 清澈水岸和优美滨水环境等高品质公共服务 [40]
在中国,遇见非遗的N种模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06:50
非遗节活动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历时7天,吸引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代表参与,展示近600项非遗 [3] - 成都市举办23场非遗主题系列活动,现场参观人次近200万 [3] - 非遗节现场促成销售总额超1604万元,首次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 [9] 非遗技术创新 - 数字织机还原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造型,观众可通过交互体验即时织出蜀锦纹样 [4] - 短视频博主运用AIGC、动作捕捉技术将剪纸、皮影等非遗转化为动态内容,相关视频获赞近2300万次 [5] - 抖音平台30岁以下非遗传承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发布者数量同比上升95% [6] 非遗产品商业化 - 蜀锦纹样被应用于咖啡杯、手链等日常用品,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 [5] - 泡泡玛特将古法错金工艺与夔龙纹样融入潮玩设计,"藏金无痕·木"等产品受海内外追捧 [11] - 朱苦拉咖啡非遗节首日即售罄7天库存量,验证小众非遗产品的市场潜力 [8] 非遗文旅融合 - "徽州鱼灯"通过游戏动画植入成为黄山文旅名片,带动研学、民宿等业态,2025年春节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 [11] - 黄山市非遗主题线上活动推动过夜游客量同比增长超50%,线上文创交易量增长超90% [12] - 字节跳动平台通过电商拓展非遗商品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热点-线下打卡"联动模式 [12] 国际非遗交流 - 11国艺术家共同创作"交织万象"编织装置,融合竹藤、柳条等跨国文化符号 [7] - 波兰艺术家提出希望引进中国藤编、竹编工艺进行跨国合作 [7] - 威尼斯玻璃雕刻、墨西哥串珠等国际非遗项目同场展示,形成文化对话 [9]
除了“杭州六小龙” 浙江数字文化还有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09:09
浙江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 杭州"六小龙"企业(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在深圳文博会上展示AI、机器人等数字文化技术成为焦点 [1] - 浙江展区以"文化与科技共融 历史与未来辉映"为主题 组织90家重点文化企业参展 设置"文化名片""数字未来""古韵今辉""非遗文创"四个板块 [1][3] - 良渚文明通过3D建模和数字肌理技术实现现代化展示 建成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 投入多个互动装置 [2][3]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 - 越窑青瓷通过灯光展示 宋画场景通过VR技术重现 丝绸技艺融入当代时装设计 [3] - 良渚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 成为浙江文化输出的重要符号 [3] -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项目通过跨界合作 开发为潮玩、文具和游戏IP [3][4] 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 木活字元素艺术装置和展馆建筑成为乡村"网红打卡点"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4] - "非遗+"模式成为浙江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路径 [5] 浙江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 浙江文化产业同时具备"六小龙"的科技实力 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 以及非遗共富的民生价值 [6] - 采用"古老文明+数字表达"的独特发展路径 既扎根历史又面向未来 [3] - 传统文化通过互动体验和现代设计重构 焕发新的生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