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鄂尔多斯分会场集中展演落幕
新华网· 2025-07-08 12:10
原标题:原生民歌暖城唱响——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鄂尔多斯分会场集中展演落幕 7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呼和浩特市启幕。本次原生民歌节以"原生天 籁韵民歌中华情"为主题,旨在全面展示我国民歌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歌唱各族人民在交 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 据了解,本次活动包括开幕演出、民歌节文化大集、原生民歌集中展演、文化惠民走基层、闭幕演出等 多项内容。活动期间,共有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参与展演。作为活动分会场之一,7月4日至5日,暖 城鄂尔多斯以山河为幕,为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搭起跨越时空的舞台。田歌、山歌、牧歌、渔歌在北 疆大地流转相和;号子、小调、丝竹在魅力暖城悠扬回响。 7月4日晚,鄂尔多斯大剧院音乐厅华灯璀璨。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原生民歌与器乐在此交汇,从悠扬的 田歌山歌到铿锵的劳作号子,从细腻的江南丝竹到雄浑的北方鼓吹,各民族独具魅力的声音汇聚成中华 民族共同的心灵回响。当非遗代表作蒙古族长调那辽阔苍茫的旋律响起,草原的深情与暖城的温度完美 交融,掌声经久不息,观众沉浸于中华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之中。 7月5日,民歌节的动人旋律在响沙湾旅游区辽阔 ...
赋能非遗传承 助力文化强市 天津银行以金融活水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7-08 11:31
核心观点 - 天津银行向天津杨柳青画社发放1000万元贷款,专项用于非遗文化传承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1] - 该融资模式通过"非遗+普惠金融"创新实践,打通非遗保护到产业转化的价值链条 [1][2] - 金融赋能助力非遗技艺传承发展,为地方文旅产业注入新动力 [1][2] 融资用途 - 配合上合峰会策划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1] - 构建非遗体验场景、开发年画IP创新、升级文创产品体系 [1] - 推动传统年画艺术与国际峰会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国家非遗名片" [1] 战略意义 - 展现天津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软实力 [2] - 构建"非遗+国际峰会"的文化传播新范式 [2] - 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 [2] -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金融+非遗"创新样本 [2] 企业定位 - 天津杨柳青画社是中华老字号与非遗传承标杆载体 [1] - 肩负活化民族文化基因的时代使命 [1] - 天津银行通过信贷资源倾斜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
“小”戏票撬动文旅“大”市场 “非遗+”点亮“夜经济”激发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7-04 14:13
文旅融合与非遗文化 - 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场演出使用16-30余条提线,演员通过精湛技艺吸引观众 [5] - 2023年泉州木偶剧团演出超900场,观众超40万人次,表演收入同比增长超60% [1][7] - "先抢戏票,再订机票"成为游客常态,木偶戏带动文创、餐饮、住宿业繁荣及城市形象提升 [7][8] 古城活化与夜经济 - 泉州古城金鱼巷通过非遗快闪表演(如南音)、特色美食和品茗活动吸引游客,该巷有近千年历史 [10] - 中山路2.5公里骑楼建筑融合闽南红砖与西式风格,定期举办结合AR特效的非遗演出 [12][14] - 2024年古城酒店入住率保持在80%以上,夜间文旅活动显著提升游客停留时长 [14] 特色美食与产业规模 - 泉州牛排融合八角、咖喱等中西香料,形成独特风味,成为游客必尝美食 [15][17] - 2024年当地成立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办公室,餐饮产值达622亿元 [19] - 姜母鸭等老字号与街头小店共同构成泉州古早味体系,显著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 [19][20] 非遗创新与游客体验 - 新创排剧目《哪吒·绝地反击》广受好评,满足年轻人对历史文化的探索需求 [3][5] - 非遗快闪、AR特效演出等技术应用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增强互动体验 [10][14]
老手艺迎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非遗与文旅融合现状 - 非遗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每天接待数十位中外游客,体验活动带动文创销售[1] - 非遗与文旅结合需具备"点线面"思维:突出特色亮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文旅资源,形成综合效益[1] - 天津通过非遗项目入驻景区、文化展演进景区等方式,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2] 非遗旅游需求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增强推动大众对文化消费期待提升,不再满足于观光美食,更渴望通过非遗获得独特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1] - 游客专程为非遗体验"打卡",如天津的煎饼馃子、传统相声、"泥人张"泥塑等,寻找和分享非遗成为旅游重要目的[2] - 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游戏等作品对非遗旅游起到宣传作用[1]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 - 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院合作运用AI等新技术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2] - 陕西皮影传承人通过社交平台打造"非遗+文旅"原创作品获百万点赞,线下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等业态[2] - 新疆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AI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3] 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 - 需避免乱贴非遗标签和过度商业化,引导游客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3] - 天津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2] - 非遗源自生活,需在系统性保护基础上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活态传承[3]
卡萨帝发布AI套系:用AI爆改非遗
非遗与科技融合趋势 - 非遗与科技融合成为高端家电增长新密码[1] - 年轻人对非遗文化消费需求激增 蜀绣 紫砂壶等非遗产品刷屏电商榜单[2][3] - 行业从单品挖掘转向构建覆盖审美与智慧的非遗生活方式[4] 卡萨帝品牌战略升级 - 品牌定位从"家的艺术开创者"升级为"传世文明当代守护者"[7] - 推出「卡萨帝 AI 鉴赏家套系」 通过空间化方案融合非遗与东方智慧[7] - 2025年品牌价值达928 16亿 较2024年821亿增长超百亿[24] 消费市场变化驱动因素 - 高净值人群奢侈品消费下滑8% 转向精神满足型消费[11] - 体验型服务与传统文化消费双增长 品牌符号向文化符号迁移[12] - 非遗作为"记忆之场"理论载体 连接个人与集体的精神归属[13] 技术应用场景创新 - 热水器融合AI阻垢技术与桃花浴养肤 实现饮用级水质标准[18] - 空调采用AI动态五恒系统 复刻故宫太和殿温控智慧[20] - 洗衣机AI奢护科技可养护云锦等非遗织物 护型护色精度提升[20] - 厨房AI氮氧智控保鲜技术复刻古籍节气饮食智慧[22] AI技术底层突破 - 「AI鉴赏家套系」通过视觉感知实现食材识别与防溢锅等主动服务[29] - 洗衣机AI可监测衣物夹带 自动调节洗涤剂用量与漂洗次数[29] - 技术进化方向从性能极致转向文化共鸣与AI守护双重价值[30] 行业竞争壁垒构建 - 非遗布局需技术支撑 云锦 榫卯等本质是古人"黑科技"[25] - 公司通过"非遗+AI"组合拳构建差异化赛道 定义未来生活美学[27][30]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凤翔泥塑行业发展历程 - 凤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凤翔区,传统造型与周秦青铜器兽面纹高度相似[2] - 泥塑产品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场景,包括家宅六神、麒麟送子、老虎等寓意吉祥的品类[2] - 早期泥塑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单个售价仅5分钱,主要用于补贴家用[2] 行业转折点与国际拓展 - 1979年首次获得国际认可,法国游客批量购买泥塑产品[2] - 1985年胡新明作为民间艺术家赴美交流40多天,创收4000元人民币,远超家庭多年积蓄[3] - 1988年出口新加坡遭遇运输破损问题,导致数千件产品损毁[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四大痛点:易碎、低效、包装简陋、样式陈旧[4] - 通过材料改良(加入纸浆/棉花)、模具更新(石膏替代泥模)、包装升级(纸盒替代麦草)实现技术突破[4] - 生产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成功解决3个月交付20万件的产能瓶颈[4] 行业复兴与产业化发展 - 2002-2003年泥塑马/羊连续两年入选生肖邮票主图案[4] - 2017年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4] - 目前形成200多户、上千人从业规模,年产值超4000万元[4] 产品创新与传承模式 - 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时尚衍生品,拓展产品线[5] - 建立"非遗+文旅"模式,配套建设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4] -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输出[4]
从竹编手包到爆款潮玩,非遗如何紧跟市场与潮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2:34
文旅+非遗模式发展 - "文旅+非遗"模式受到游客广泛喜爱 竹编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审美结合形成新消费趋势 [1][2] - 赤水竹编传承近四百年历史 从生活用具发展为工艺品/实用品/收藏品 形成完整产业链 [2] - 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 年营收达2000万元 带动108人固定就业和200多人灵活就业 [3][5] 非遗产业化创新 - 竹编产业建成非遗展示基地/工坊 开发研学线路 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 实现"非遗+旅游"融合 [5] - 东莞将国家级非遗"千角灯"转化为3D金属拼图潮玩 通过国际机场免税店渠道全球销售 [5] - 推出《潮涌鱼歌》等非遗主题说唱音乐 打造粤港澳非遗墟市等沉浸式消费场景 [6] 市场需求变化 - 游客需求从观光转向文化深度体验 导游角色转变为"文化翻译官" 推动非遗故事化传播 [2] - 竹编产品通过20余家企业合作对接一线市场 形成"吃竹用竹赏竹玩竹"全链条消费 [5] - 潮玩产业通过制造美学输出传统文化 鸿福桥市集等场景实现"可玩可感可消费"转化 [6]
宋风今韵育匠才:开封职业学院“非遗+智能”的职教新范式
环球网· 2025-06-13 19:12
文化传承与建筑特色 - 公司以"新宋式书院"为设计理念,将宋代《营造法式》元素融入校园建筑与景观,打造"行走的育人博物馆",建筑群包含城楼式校门、飞檐群落等北宋美学意象 [1][3] - 校园设施命名深度结合两宋文化,如"希文""毕昇"教学楼、"子衿"教师公寓、"丰乐"餐厅及"崇文"大道等,强化文化浸润 [3] - 建筑建设创造"祥符速度",为河南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首批落地高职院校 [1] 非遗教育与创新转化 - 公司开设河南首个"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并纳入4门非遗选修课,2024年报名人数超2000人,远超预期 [5][7] - 通过大师引领(如汴绣传承人苗炜)、课程赋能、社团实践、专业培育四位一体体系,转化汴绣、官瓷、木版年画等非遗资源 [5][7] - 计划与企业共建汴绣产业学院,AI赋能传统技艺,推动汴绣从"河南特产"升级为"中国名片" [5] 产教融合与数智化实践 - 与京东集团按1:1投资比例共建河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覆盖智能配送中心、选品中心等全流程实训场景 [8][10] - 实训环节提供京东、德邦、顺丰真实物流项目,优秀毕业生可获京东优先录用,形成"教学—实训—就业—创新"一体化模式 [8][10] - 与小米集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深化校企合作,课程内容直接对接企业需求,硬件与软件资源深度整合 [10]
潮宏基谋划H股上市:年轻化IP突围与代工依赖的暗流
新浪证券· 2025-06-12 14:20
公司战略与H股上市动机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并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1] - H股上市是"东方文化+资本出海"战略的关键步骤,公司已在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开设门店,复制"中式非遗+海外扩张"模式 [2] - 深层动机在于破解A股估值瓶颈,公司A股动态市盈率56.23倍远超行业均值26.73倍,港股对文化属性消费品牌更易给予高估值 [2] - 2025年港股IPO市场复苏,前5个月港交所IPO数量同比增长7.1倍,公司选择此时上市可享受政策红利并规避A股再融资监管收紧 [2] 财务表现与资本需求 -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0.48%至65.18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大跌41.91%至1.94亿元,呈现"规模不经济"特征 [3] - 黄金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下降1.36个百分点至61.71%,新开129家门店使销售费用激增32%,单店坪效同比下降7% [3] - 存货周转天数攀升至202天,应收账款周转率低至6.04次,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29.22%至4.35亿元 [3] - H股募资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比17.7%)、偿还债务及海外扩张,公司短期借款同比激增69.73%至12.7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42% [3] 业务模式与市场挑战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不足5%,东南亚市场黄金进口税普遍5%-10%,价格竞争力薄弱 [4] - "非遗+IP"产品线(如花丝镶嵌系列)毛利率达70%,但营收贡献不足15%,难以支撑长期增长 [4] - 2024年港澳台地区营收仅703万元,海外拓店若不及预期可能加速估值泡沫破裂 [4] - 行业面临过度依赖加盟扩张、产品同质化及资本运作对实体创新挤出效应等共性弱点 [6] 行业影响与投资者关注点 - H股上市若成功可能引发A股同业(如老凤祥、周大生)效仿 [6] - 短期需关注H股进展(聆讯时间表、基石投资者名单)对股价影响 [6] - 中长期需验证东南亚单店盈利模型(现有门店月销百万级可持续性)及非遗工艺工业化量产能力 [6] - 行业需构建"文化溢价+供应链效率"护城河以穿越周期波动 [6]
在中国,遇见非遗的N种模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06:50
观众在"非遗新表达"展区进行"AI+非遗"互动体验。 波兰艺术家帕夫拉克现场参与"交织万象"编织装置共创。 泰国手艺人在清迈展区创作博桑伞绘画。 主办方供图 "这里绿意盎然,到处都有艺术的气息,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对于波兰手工艺人戈沙来说,过去的 一段时间既是与四川成都的初次相遇,又是一趟在中国遇见世界非遗的多元之旅。 近日,历时7天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下称"非遗节")圆满落幕,来自中国、 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8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出团队、专家学者等汇聚于此, 以"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分享展示近600项非遗,研讨非遗保护与传承路 径。非遗节期间,成都市举办23场非遗主题系列活动,近200万人次走进非遗节现场,感受非遗的多彩 魅力。 把新想法"种"进老手艺 来到"锦官城",自然要看蜀锦。沉浸式交互艺术空间"织造万象",配备了高清显示屏的数字织机, 还原2000多年前的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造型,滑动数字织机上的梭子,观众就能即时织出精美的蜀锦纹 样,整个空间内的数字锦缎随之流动穿梭,视觉效果令人惊艳。 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蜀锦,并非束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