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控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淡水泉投资管理公司合规运营解析:策略稳健、风控严格、投资者保护到位
搜狐财经· 2025-09-12 04:18
在业绩修复层面,公司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2024年通过优化科技与消费领域布局,60%产品净值回 升;2025年上半年多数产品收益转正,区间收益率达2%-8%。支撑这一表现的背后是系统的投研体系:构 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分析框架,依托i-FARM系统监测12项量化指标;2023年完成1398次上市公司调 研,强化基本面研究;管理人及员工自有资金跟投比例不低于5%且锁定3年,实现利益深度绑定。 风险控制方面,公司执行严格的仓位管理:单票持仓不超过10%,行业偏离度控制在15%以内,衍生品敞 口仅用于对冲且不超过净资产20%。独立合规风控部门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确保风控措施有效执行。投资 者保护机制同样完善,仅面向合格投资者(净资产≥1000万或金融资产≥300万)开放,禁止承诺保本或最 低收益,并通过月报(净值+持仓)、季报(投资思路)及重大事项48小时内公告实现信息透明。 作为中国私募证券投资领域的代表性机构之一,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凭借其规范运营与稳健 策略,持续受到市场关注。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信息,该公司于2007年成立,持有私募证券 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编号P1000508,至今 ...
风控与数字化驱动,我爱我家新房营收同比增长24.32%
江南时报· 2025-09-02 15:3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840万元 同比增长30.8%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达4991.71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213.89% [1] - 新房业务实现GTV约183亿元 同比增长32.6% [1] - 新房业务营收4.69亿元 同比增长24.32% [1] - 新房业务毛利率约为13.42% 同比微增0.06个百分点 [1] 新房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一线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1] - 北京2025年上半年商品住宅成交18,563套 同比增长23.89% [1] - 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金额1459.95亿元 同比增长29.7% 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1] - 与头部开发商建立深度合作 一二手联动渠道优势显著 [2] - 将二手房流量优势转化为新房业务增量 [2] - 适时增加对新房业务的资源投入与市场拓展 [2] 公司运营管理优势 - 坚持控风险、保质量、增效率经营原则 [1][2] - 新房业务应收账款规模大幅下降 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2] - 强化总部对区域业务的标准化管理 降低操作风险 [2] - 提升关键业务节点的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 增强合规性与运营韧性 [2] - 持续加大数字化投入 提升从房源信息同步到交易跟进等环节的运营效率 [2] 行业前景与公司展望 - 房地产政策环境持续宽松 带动市场预期回暖和购房信心回升 [3] - 已构建以风控为核心、以效率为导向、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新房业务体系 [3] - 有望在行业新一轮整合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
观察纸质凭证,能发现财务造假?
虎嗅· 2025-09-02 11:38
纸质凭证异常识别方法的历史演变 - 通过观察纸质凭证的新旧程度、使用痕迹和笔迹一致性等物理特征来识别异常情况,如凭证应旧却新、笔迹前后不一等可能指向后补或篡改嫌疑 [1][2][3][5][8][9][10] - 凭证的使用痕迹来源于传递过程和保存环境,例如车间或库房诞生的单据应有污渍,频繁借阅的合同应有磨损,笔迹应反映日常忙碌状态而非刻意工整 [4][5][6][7][8] - 企业曾通过留存档审批人签字笔迹印鉴等方式强化审核,以威慑伪造行为并提升审批严肃性,将风控重点置于预防而非事后核查 [11][12][13][14][15] 无纸化办公对凭证管理的冲击 - 全行业无纸化办公普及导致纸质凭证大幅减少,线上审批流程取代物理传递,凭证缺乏自然磨损和变旧过程,全部呈现崭新状态 [18][20][21][22][33] - 电子档案成为主流,OA系统存储扫描件,抽凭流程依赖电子版,合同原件多不存财务部门,纸质凭证装订工作被外包或取消 [23][24][25][34] - 某工业检测设备公司财务室20余人无人负责凭证装订,外包花费50万元(其中30万元疑为回扣),导致装订混乱、凭证与银行单据无法匹配 [26][27][28][29][30][31][32] 当前环境下方法适用性的局限 - 观察凭证新旧程度的方法在现代基本失效,因凭证按月打印后无人翻阅长期保持崭新,难以通过物理差异发现异常 [22][33][34] - 该方法仅适用于尚未完全无纸化的企业,若同一批凭证中出现新旧混杂情况仍可作为线索,但需结合具体经济业务分析 [17][34][35] - 风控需与时俱进,脱离业务一线的实操方法因成本高、效率低而意义有限,逻辑正确但缺乏实践可行性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