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外包
搜索文档
中资密集接盘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4 20:12
行业趋势:国际餐饮品牌引入中资股东 - 近期出现国际餐饮品牌通过引入中资股东或出让控股权来重塑在华发展路径的趋势,涉及品牌包括星巴克、汉堡王、达美乐和麦当劳等[2][3] - 该趋势的背景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3] - 引入中资被视为外资方用“未来增长期权”换取“当期现金流”,并将重资产环节转给更懂本地规则的合伙人,实现“去风险化”[6] 具体交易案例 - 百胜集团于2016年将其中国业务出售给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4] - 达势股份于2017年拿下达美乐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独家特许经营权,并于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4] - 中信资本于2023年8月与麦当劳达成战略合作,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4] - 博裕投资近期与星巴克成立合资企业,将持有运营中国零售业务的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3] - 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股东成立合资企业,交易完成后将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股权[3] - 市场传言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有意竞购Costa咖啡,但相关讨论尚处早期阶段[2] 引入中资后的市场扩张成效 - 麦当劳在中国门店数量突破7100家,是8年前的三倍,全球一半新开的麦当劳餐厅都在中国[4][5] - 麦当劳以每天2-3家新店的速度扩张,每年顾客量超过13亿人次,并计划以每年1000家店的速度迈向2028年的万店目标[5] - 麦当劳约50%的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改变了早期聚焦一二线的布局[5] - 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净增992家店至1.26万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近4成[4] - 百胜中国旗下的肯悦咖啡门店总数截至2025年三季度已突破1800家[4] 中资接盘的动因与模式 - 出手接盘的中资主要分两类:地产系(如中信、融创)手握商圈资源需引流品牌;私募系(如厚朴、安宏)需成熟现金流的“西式故事”给基金退出[7] - 中资的共同点是人民币负债低、政府招商谈判能力强、能将餐饮牌照打包进城市综合体获取低息贷款,形成“杠杆+政策”套利模型[7] - 国际品牌出售区域业务可缩短决策流程,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并在采购、费用使用等管理标准上更灵活[9]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23年第二季度瑞幸单季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2025年瑞幸仍处于行业第一位置[8] - 创立于2022年的库迪咖啡已开出超14000家门店,本土咖啡品牌快速崛起[8] - 为应对竞争,星巴克开启常态化优惠,原价35元至40元一杯的咖啡在平台上可低至25元或不到30元两杯[8] -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发展不顺利,门店数量持续缩减,面临肯德基、麦当劳等老牌巨头和华莱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的双重压力[8] 本土化运营调整 - 麦当劳中国在组织架构上实现本土化董事会,管理团队向本土董事会汇报,一半董事为长期居住在中国的中国人,决策沟通更高效[5] - 麦当劳中国通过本土化采购盘活中国供应链生态,并与本土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同时进行IT自研创新以更快响应顾客需求[5] -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后,可能不受总部太多约束,资本方或进行大规模经营策略调整,需创造“咖啡+”的新商业模式而非单纯产品竞争[10] 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 - 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总净收入为1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GAAP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1.8%达17亿元人民币[9] - 瑞幸二季度净新开门店2109家,全球总门店数达26206家[9] - 本土品牌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运营和营销方面已实现全面超越,中国市场进入“本土品牌的时代”[7] - 本土品牌产品创新反应速度更快,价格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消费者[9]
洋品牌卖股权复盘:一招鲜打遍全球哑火,洋品牌卖身后狂飙下沉市场
第一财经· 2025-11-14 17:35
行业趋势核心观点 - 多家国际餐饮巨头通过引入中资股东或出让控股权等方式重塑在华发展路径[1] - 趋势背后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1] - 引入中资的本质是外资方用未来增长期权换当期现金流,将半衰期资产卖给更敢赌下沉市场的玩家[2] 外资品牌在华发展路径演变 - 2000-2010年期间依靠一线地标加高端定价完成心智卡位[2] - 2012年后出现同店增长连续下滑,面临菜单老化、外卖冲击、地产红利消失等挑战[2] - 高端红利见顶导致增长乏力,并非单纯的水土不服[2] 中资接手后的市场战略 - 公司稳步发展并积极向下沉市场扩张[1] - 肯德基2025年前3季度净增992家店,门店总数达1.26万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近4成[1] - 百胜中国旗下的肯悦咖啡加速开拓下沉市场,截至2025年三季度门店总数突破1800家[1] 代表性交易案例 - 百胜集团作为最早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资的公司,于2016年将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中国业务出售给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1]
洋品牌卖股权复盘:一招鲜打遍全球哑火,引中资狂飙下沉市场
第一财经· 2025-11-14 17:12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 星巴克中国之后,COSTA咖啡也与中国买家联系在一起。据外媒报道,瑞幸咖啡的大股东大钲资本被 指有意竞购Costa咖啡,相关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 不过记者向大钲资本方面求证,后者未对市场传言作出回应。 在此之前,星巴克刚刚宣布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博裕投 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而在本周,CPE源峰也宣布与汉堡王的股东成立合资企业,交易完成 后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股权。 从达美乐,麦当劳,星巴克到汉堡王,多家国际巨头都在通过引入中资股东、出让控股权等方式,重塑 在华发展路径。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 "卖身"后狂飙下沉市场 最早将中国业务"卖身"中资的是百胜集团。2016年,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母公司百胜,将其中国业 务出售给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 在此之后的几年,百胜中国稳步发展,并向下沉市场扩张。2025年前3季度,肯德基净增992家店,共 1.26万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近4成。百胜中国旗下的肯悦咖啡也在开拓下沉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