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经济专业
icon
搜索文档
高校密集调整院系专业设置 近五年撤销本科专业TOP5都有谁
第一财经· 2025-08-09 17:27
高校专业调整动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度申报4个新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 同时撤销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6个已停招专业 [1] - 湘潭大学2024年申报运动训练专业 撤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 预备案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1] - 东北师范大学2025年度拟撤销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 同时新申报数据科学等4个专业 [2] 新兴产业驱动专业设置 - 麦可思研究院统计显示 2025年高校拟增设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数量居前 单专业申报量均超10个 [2] - 多所"双一流"高校近期密集成立新学院 聚焦人工智能、空天技术、量子科技、AI+等前沿领域 [2] - 教育部要求加快布局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3] 传统专业裁撤趋势 - 2020-2024年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前五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60个)、公共事业管理(138个)、信息与计算科学(123个)、市场营销(104个)、产品设计(93个) [4]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大数据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转向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 [4] - 专家指出高校需收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专业 将资源集中投入高精尖领域 [4][5]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首年招生分数线比肩985高校 [5] - 传统高校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 聚焦特色专业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5] 教师分流机制 - 专业撤销后教师可分流至相近专业、公共基础课或转岗行政/教辅岗位 [5] - 部分高校建立保障措施 如安徽工业大学明确要求做好教师分流与转岗安排 [6] - 专家补充部分教师可转向研究生培养或调动至其他高校 [6]
高校密集调整院系专业设置,近五年撤销本科专业TOP5都有谁
第一财经· 2025-08-09 17:18
高校专业调整背景 - 高校专业设置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增加新专业同时裁撤不适应专业非常重要[1]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专业设置[4] 高校专业调整动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度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4个新专业,申请撤销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6个已停招专业[2] - 湘潭大学2024年申报运动训练专业,撤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预备案电子信息材料专业[2] - 东北师范大学2025年度拟撤销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拟新申报数据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3] 新增专业趋势 - 2025年申报增设数量排名靠前的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工程等,拟增设数量均超过10个[3] - 多所"双一流"高校密集成立新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未来技术、空天技术、量子科技、AI+、信息传播等领域[3] - 教育部支持高校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相关专业[4] 撤销专业情况 - 2020-2024年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前五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60个)、公共事业管理(138个)、信息与计算科学(123个)、市场营销(104个)、产品设计(93个)[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渐行渐远,部分学校选择停办该专业并单独开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5] 专业调整影响与应对 - 高校需加快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把有限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亟需的专业和高精尖人才培养上[6] - 专业被撤销后教师分流方式包括:分流到相近专业、讲授公共基础课、转岗行政或教辅岗位、跳槽到其他学校[6][7] - 部分高校制定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建立保障措施帮助相关教师完成教职转换[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特色优势专业扩招200人
杭州日报· 2025-06-26 10:47
杭电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 -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张宇佳同学强调工科生肩负"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代使命 [2] - 校长陈积明指出学生不仅掌握技术内核更锻造精神内核将职业价值与国家命运结合 [2] - 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实现国产芯片在视觉领域高效部署应用于卡塔尔世界杯和杭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 [2] - 脑机协同技术团队用控制芯片精准采集脑深部神经元信息破解脑疾病治疗难题 [2] - 博士生王超团队推动国产算力替代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2] 学科竞赛与实践育人体系 - 学校打造"一院一赛"精品竞赛品牌构建"课程—竞赛—项目"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 [3] - 开设99门课赛融合课程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创"良性循环 [3] - 近3年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875项其中国家级以上622项参与7267人次 [3] 2025年招生计划与新增专业 - 2025年本科计划招生5000人较去年增加200人 [4] - 浙江省计划招生2833人含普通类、三位一体、艺术类、地方专项 [4] - 新增数字经济专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培养金融科技、数字产业化等领域复合型人才限考物理 [5]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 卓越学院实施"一制三化"培养提供准研究生待遇 [6] - 英才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3个专业 [6] - 实验班设置具身智能班、未来企业家班、ACM班通过选拔测试录取 [6] 国际化办学平台 - 拥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科研平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7] -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项目4个包括与俄罗斯圣光机大学合办的杭电圣光机联合学院 [7] - 联合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授予中俄双方学位证书 [7]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5新增5个前沿专业+三维培养体系,在“新农科”沃土绽放青春梦想
央视网· 2025-06-24 15:21
学校概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学府,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3] - 建校90年累计培养近30万名人才,28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1‰ [3][4] - 地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有专任教师2610人,全日制在校生37600人 [4] 2025招生政策 - 响应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2025年本科扩招200人 [4] - 新增生物信息学、数字经济、土地科学与技术、生态修复学、智能建造5个前沿交叉专业 [5] - 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前1‰ [4] 人才培养体系 - 构建"强基计划+卓越班+微专业"三维培养格局,扩大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招生范围 [6][7] - 设立6个卓越班(植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等)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卓越工程师班("3+1"校企联合培养) [7] - 推出五大特色微专业方向,学生可跨学科选修5门核心课程获得微专业证书 [7] 国际化发展 - 与34国110所院校合作,开设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 [8] - 实施"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赴国外交流访学 [8] 学生发展支持 - 实行大类招生,1-2年后分专业,提供无门槛转专业机会(除国家规定限制情况) [9] - 开设4个辅修学士学位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书院制 [9]
武大校长张平文:学校新增15个“数字+”新兴交叉专业
长江日报· 2025-05-15 15:10
数字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转型 - 核心观点:高等教育需实现"四个转变",包括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塑造、单一学科转向信息交叉、教师主导转向自主探索、分数导向转向多元评价[1] - 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淘汰,学科壁垒分明的院系架构和以考试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1] 武汉大学教育改革实践 - 新增15个"数字+"交叉专业和30个交叉实验班,本科阶段开设《人工智能导引》通识课及16门数据科学核心课程[1] - 将数据科学要素全面融入各学科培养方案,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1] - 成立6大前沿研究机构:武汉数学与智能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机器人系[1] 2025年学科布局规划 - 新增5个前沿专业:机器人工程、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智慧能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2] - 推进低空经济双学士学位试验班,建设人工智能、数智创新等4类微专业[2] - 重点服务国家在智能制造、网络安全、新能源等领域的战略需求[2]
就业率0%,“天坑”专业被淘汰
虎嗅APP· 2025-04-29 22:0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 - 我国2868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比高达95.9%,专业设置需聚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4] - 部分专业因与区域发展错位导致毕业去向落实率跌至0%,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开展本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提升工作[5] - 2024年全国新增1232个特设专业点,工学类占比58.2%,山东(125个)、河南、江苏、广东新增数量领先[7][8] 区域特色专业布局 - 山东新增专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十强优势产业",如临沂大学新增数字经济等7个新兴专业[9][10] - 陕西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全国首批7所),四川大学首创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均瞄准地方战略产业[11] - 安徽围绕十大新兴产业设置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河南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专业254个[10][13] 高校专业调整实践案例 - 北京交通大学新增11个特设专业居全国之首,全部为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专业[14][15] - 临沂大学形成9个应用型专业群(占71.9%),毕业生留"临"率超3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16] - 南昌大学关停33个低效专业,经济管理学院仅保留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实现资源聚焦[16] 专业匹配机制建设 - 5个试点省市中:黑龙江专业调整比例达29.3%,浙江推动省域高校专业调整比例31.4%,陕西支撑重点产业专业数量增长19%[13]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100%匹配,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7] - 教育部要求建立重点紧缺专业、改造升级专业、限制撤销专业"三张清单",以就业质量倒逼专业优化[17]
就业率0%,“天坑”专业被淘汰
虎嗅· 2025-04-28 13:55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 - 全国2868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比高达95.9%,专业设置需重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1] - 2024年全国新增1232个特设专业点,工学类占比58.2%,山东(125个)、河南、江苏、广东新增数量领先[6][8] - 特设专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如山东新增专业覆盖"十强优势产业"中的现代金融、医养健康等领域[10][12] 专业设置改革试点进展 - 黑龙江等5省市试点打造172个跨校特色专业集群,陕西直接支撑重点产业的专业数量增长19%[16][17] - 重庆建立专业支撑度评估体系,黑龙江专业调整比例达29.3%,河南超常布局254个新兴交叉专业[17] - 教育部将全国推广专业匹配度提升工作,此前已通过政策文件强调区域适配度要求[18][19][20] 高校专业调整典型案例 - 北京交通大学新增11个特设专业居全国之首,临沂大学等地方高校新增8个专业并列第一[21][22] - 临沂大学71.9%专业为应用型,毕业生留本地率超3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23][24] - 职业院校先行示范: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重点产业100%匹配,建立精准对接机制[24][25][27] 新兴专业布局方向 - 陕西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全国7所高校首批设立,响应低空经济战略需求[15] - 四川大学首创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支撑碳中和目标及传统产业转型[15][6] - 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成为多省市重点布局方向,单省份新增数量最高达8个[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