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

搜索文档
著名学者李长亮老师说二线城市崛起大学生就业新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7-23 21:01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趋势变化 -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城市选择趋势发生显著变化,从一线城市转向二线城市 [1] - 一线城市因经济发达和就业机会丰富曾是毕业生首选,但二线城市快速崛起吸引更多毕业生 [1] 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就业环境对比 - 一线城市人口饱和、生活成本攀升、行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大 [4] - 二线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取得长足进步,提供更多元化就业机会和更舒适生活环境 [4] - 二线城市生活成本较低,房价、交通、餐饮等消费水平更亲民,宜居性高 [7] 二线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特点 - 二线城市凭借地理位置、资源和政策扶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4] -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杭州互联网经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 [4] - 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丰富就业机会 [4] 二线城市人才引进政策 - 二线城市出台人才引进计划,涵盖户籍迁移、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多方面 [7] -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孵化基地,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7] 二线城市就业机遇与挑战 - 多元化产业结构和丰富就业机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10] - 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潜力大,为毕业生提供广阔成长空间 [10] - 毕业生需面对更激烈竞争环境和变化的市场需求,需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0]
唯有信心最宝贵
经济日报· 2025-06-25 08:10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 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政府 社会 学校等多方正在积极促进就业 [1] -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剧就业难度 毕业生面临"人生第一次"求职的未知挑战 [1] - 求职过程被形容为"过关斩将" 既检验学业成果也考验意志情感 [1] 毕业生就业心态 - 多数毕业生在求职挫折中保持对未来的向往 对首份工作和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1] - 就业难主要体现在难以找到理想工作 而非绝对就业机会缺失 [2] - 毕业生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适应社会现实 未获理想岗位仍保持奋斗信心 [2] 职业发展观念 - 首份工作被视为新起点 毕业生展现踏实韧性 在现实基础上追求理想 [2] - 职业生涯比在校时间更漫长 持续信心和努力能创造美好未来 [2] - 理想化憧憬逐步转化为现实奋斗 这种转变过程令人敬佩 [2]
大学生就业,怎样迈出第一步 ——对6所高校49名毕业生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2024年预计超1200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涵盖博士3名、硕士23名、本科13名、专科10名等不同学历层次样本[1] -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东部/大城市岗位竞争激烈与中西部/乡村引才乏力并存,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存在用人缺口[6] - 三线及以下城市就业吸引力上升:2024年签约毕业生中选择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比例分别为15.9%、4.9%、4.6%,均高于2023年水平[6] 求职策略分析 - 目标导向型求职: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通过精准定位获4份录用通知(应聘5个岗位)[2] - 实习经验价值:首都经贸大学硕士生凭借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经历顺利入职头部机构[3] - 差异化投递策略:博士毕业生针对不同高校科研岗需求定制简历,成功率100%(3投3中)[4] 基层就业趋势 - 返乡就业案例:新疆籍毕业生放弃北京公务员机会选择家乡岗位,山西籍毕业生通过校招进入太原研究所[6] - 校企合作成效:烟台职业学院"万华班"学生实习留用率达100%,享受正式员工待遇及双导师培养机制[7] - 乡村教育需求:云南山村小学11名教师承担300多名学生教学任务,体育专业毕业生加入支教队伍[7][8] 创业领域动态 - 政策支持力度:上海提供8000元创业补贴+3年税费减免(每年2.4万元),吉林提供最高30万元担保贷款[9] - 创业培训转化:SYB课程使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PPT制作创业技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转型社区团购业务[10] - 初期运营数据:水果店创业项目月均人力成本3000元,计划扩展至50平方米实体店+直播带货模式[10] 高校就业服务 - 校企合作成果: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就业率超90%,课程设置与证书考核直接对接岗位需求[15] - 职业规划课程:北京工商大学通过业界前辈分享会提升学生求职定向性,但存在低年级学生重视度不足问题[13] - 心理支持机制:导师干预可使考公学生焦虑缓解率提升,校企座谈机制帮助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14][15]
宜宾:促进大学生就业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四川日报· 2025-06-08 10:12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 宜宾2025届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2.8万人 [7] - 3年来在宜高校大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宜宾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均居全省前列 [8] - 宜宾学院新增3个本科专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 [10] 产业与专业对接 - 宜宾引导在宜高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增专业23个,围绕重点产业设置核心关联专业138个 [11] - 宜宾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瞄准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及水电行业人才需求 [11] - 宜宾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批拟开设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为动力电池、光伏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11] 校企合作与实训 - 宜宾推动86家规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授牌认定市级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80个 [11] - 促成校企共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 [11] - 宜宾首期"AI人才工厂"项目进入实战阶段,27名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启3个月技能实训 [12] 岗位拓展与招聘 - 宜宾高铁南片区提供2000余个岗位,远期可提供近万个岗位 [13][14] - 近3年宜宾四大现代化产业集群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 [14] - 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超5000人,和光同程光伏科技2024年吸纳超700人 [14] 就业服务与政策 - 宜宾举办13场"三长"进高校活动,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 [19] - 实施三年万名大学生就业见习提能计划,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给予见习单位补贴 [19] - 开展"四季送岗、百日攻坚"等活动,开设60个"宜就业"驿站和15个零工市场 [19] 未来计划 - 宜宾将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攻坚行动 [20] - 建立高校与产业集聚区产才对接机制,完善就业促进政策 [20] - 推动产才对接、产教融合,实现高校资源服务地方发展 [20]
优化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供给体系
证券时报· 2025-05-09 0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202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1222万,同比增长43万,连续三年超千万规模 [1] - 高考人数预计超1400万,增量趋势将持续至2035年 [1] - 当前大学生就业率不理想,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1]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 - 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现象,反映供需结构性错配 [2] - 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但高技能人才仅6000万,钳工、焊工等一线技工短缺 [2] - 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科设置滞后于技术变革 [2] 教育体系改革措施 - 教育部自2003年起推动高校专业调整,2022年建立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制度 [3] - 推进国家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AI分析岗位需求与专业匹配关系 [3] -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反馈"闭环调节体系,就业指标决定学科专业存废 [4] 政策创新与支持体系 - 将就业质量纳入高校评估及"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5] - 完善生涯教育课程标准,推动就业指导成为必修课 [5] - 拓宽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路径,纳入职称评审并建立培训基地 [5] 数据驱动的人才培养 - 建设人才需求数据库,开展产业链与人才链大数据比对分析 [3] - 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动态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结构 [3] - 组织高校论证新设专业需求,评估存量专业就业状况 [3]
新华鲜报|“职”引就业!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有看点
新华社· 2025-04-19 13:43
大赛规模与参与度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于4月16日至19日在湖南长沙举行 [1] - 大赛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吸引1507万名学生报名参加 [1] - 覆盖高校超过2700所 [1] 赛事目标与就业引导 - 大赛旨在提高大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水平 [3] - 引导高校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3] - 通过赛事引导学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3] 选手案例与职业方向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赵紫彤以养老护理员为求职目标 强调养老行业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 [3] - 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王雅楠梦想成为民航乘务员 注重专业能力 [4] -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李村求职方向为信息安全渗透测试工程师 强调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结合 [4] 赛事配套活动与招聘 - 大赛期间举办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育人成果主题展和就业育人大讲堂 [4] - 设置"天降offer"环节 企业现场提供实习或录用机会 [5] - 中南大学专场招聘会吸引670余家企业和320余所高校 提供3万余个就业及实习岗位 [5]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升 - 北京科技大学教师胡琳茹通过参赛经验提升授课能力 将案例融入教学 [6] - 福建省教育厅在省赛期间组织专题培训 吸引3600余名就业相关人员参与 [8] - 扬州大学构建"课程+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生涯教育体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