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育种
搜索文档
AI育种,迎来“基因科学家”(探一线)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我们这些田间地头的育种人,也用上AI科技了。"近日,"丰登"联合研发团队收到了广西大学从事水稻 分子育种的科研人员黄福钢发来的感谢消息。 2024年4月,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组成的联合研发团 队,发布"丰登·种业大模型"。经过科研攻关,研究团队在大模型的基础上于今年7月推出生物育种领域 的科研智能体——"丰登·基因科学家",辅助科研人员探索和验证未知的基因功能。 作物育种的关键在于通过基因组精准设计优化农艺性状。自2005年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以来,多国投 入大量资源致力于基因功能解析,但进展缓慢。传统育种研究高度依赖专家经验,从提出假设、设计实 验到验证结论,往往需耗时数年,且成功率有限。 "这就像面对一本写满未知符号的天书,我们只能零星破译几个字符,育种效率难以提升。"崖州湾国家 实验室研究员、"丰登"项目联合负责人杨帆说,育种历史记录数据、作物生物测序数据、农田环境数据 和种养管理数据等关键数据事关育种成败,"尤其是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农田环境条件和作物生 产模式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依靠人工经验的育种成功率更加有限"。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 ...
科研智能体为高效育种精准筛选基因 AI育种,迎来“基因科学家”(探一线)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08
"我们这些田间地头的育种人,也用上AI科技了。"近日,"丰登"联合研发团队收到了广西大学从事水稻 分子育种的科研人员黄福钢发来的感谢消息。 2024年4月,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组成的联合研发团 队,发布"丰登·种业大模型"。经过科研攻关,研究团队在大模型的基础上于今年7月推出生物育种领域 的科研智能体——"丰登·基因科学家",辅助科研人员探索和验证未知的基因功能。 作物育种的关键在于通过基因组精准设计优化农艺性状。自2005年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以来,多国投 入大量资源致力于基因功能解析,但进展缓慢。传统育种研究高度依赖专家经验,从提出假设、设计实 验到验证结论,往往需耗时数年,且成功率有限。 "这就像面对一本写满未知符号的天书,我们只能零星破译几个字符,育种效率难以提升。"崖州湾国家 实验室研究员、"丰登"项目联合负责人杨帆说,育种历史记录数据、作物生物测序数据、农田环境数据 和种养管理数据等关键数据事关育种成败,"尤其是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农田环境条件和作物生 产模式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依靠人工经验的育种成功率更加有限"。 "丰登·基因科学家"只是起点。研究团队 ...
生猪四季度走高空间有限
期货日报· 2025-09-23 08:58
三季度以来,生猪现货价格高开低走。6月底至7月初,养殖端出栏积极性下降,整体出栏量大幅缩减, 导致屠企采购难度增加,被迫提价收购,猪价于7月3日冲高至15.3元/千克。随后,伴随着猪价快速拉 涨,屠企亏损扩大,减量意愿明显,同时终端消费表现低迷,且二次育肥增量支撑有限,在供强需弱格 局下,猪价再次走低。截至9月22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为12.67元/千克。其中,全国最高价为13.65 元/千克(福建),全国最低价为11.87元/千克(广西),基准地河南均价为12.89元/千克。 期货方面,生猪期货价格在7月震荡走高,8月以来逐步走低。9月19日盘中,生猪期货主力2511合约一 度跌至12770元/吨。受供应压力大、需求走弱预期影响,期货价格在多数时间贴水现货价格。 能繁母猪暂无明显去化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较6月减少1万头,环比减 少0.02%,同比持平。根据涌益咨询统计的样本数据,截至2025年8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加 0.07%,同比增加6.23%。根据钢联统计的样本数据,截至2025年8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523.04万 头,环比减少0. ...
极智生物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数字育种显身手
经济日报· 2025-05-20 06:08
公司技术 - 公司拥有时空转录组切片技术,通过空间条形码芯片检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空间位置和信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 - 自主搭建功能基因位点数据库、基因检测技术平台、AI驱动的精准育种预测算法及快速繁育平台,提供精准育种解决方案 [1] - 针对植物组织切片难题,技术团队进行上百次实验,开发出能保持组织形态完整、减少RNA降解的处理方案 [2] - 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发数据预处理和分析流程,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整合基因与表型数据 [3] 行业应用 - 时空转录组切片技术可精准定位植物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例如研究小麦耐旱基因表达 [2] - 技术帮助育种企业缩短周期至3-5年(传统需8-10年),降低成本30%-50%,减少盲目试错 [3] - 公司计划2-3年内完成高产优质+耐逆+抗病小麦品种的培育及底盘品种定向改良 [3] 研发方向 - 重点攻克基因数据处理难题,包括从海量数据筛选育种关键信息、整合基因与表型数据 [2] - 持续完善AI育种预测算法,推动育种过程精准化和智能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