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退出

搜索文档
港交所锣声不停 VC/PE迎退出大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42
港股IPO市场复苏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同比上涨33%和711%,港交所募资规模登顶全球 [2][3] - 上半年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资金额居全球首位,宁德时代赴港二次上市融资超300亿元领跑 [1] - 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将迎来约80只新股,融资金额达1300亿到1500亿港元 [5] VC/PE退出趋势 - 2025年上半年被投企业IPO案例数达583笔,占比62.4%,港股及美股IPO案例数同比上升32.7% [1] - 73家上市中企获得VC/PE支持,渗透率达67%,VC/PE机构IPO账面退出总回报达1057.61亿元,平均回报倍数3.83倍 [6] - 头部机构如中金资本、红杉中国上半年分别收获7家和6家被投企业IPO [7] 市场驱动因素 - 南向资金上半年累计净流入港股超7000亿港元,低利率环境吸引企业赴港融资 [2] - 政策红利包括证监会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和快速通道 [2][3] - 明星企业示范效应显著,如蜜雪冰城认购倍数达5258.21倍,宁德时代认购超120倍 [3][4] 行业表现分化 - 生物科技与健康、零售和消费行业IPO数量并列第一,工业领域筹资额居首 [9] - 消费行业账面回报倍数达17.81倍,电子信息行业退出金额最高(273.97亿元) [9] - 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约30%,海螺材料科技首日大跌47.67% [8][9] 企业上市策略 - 企业倾向抓住窗口期上市,政策预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探索深交所二次上市 [8] - "新消费+硬科技"成港股成长主线,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易获市场认可 [9] - 并购被视为未来重要退出手段,助力行业整合及业务拓展 [7]
港交所锣声不停 VC/PE迎退出大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11:41
港股IPO市场复苏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资金额居全球首位,其中宁德时代赴港二次上市融资超300亿元,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紧随其后[1] - 上半年港股及美股IPO案例数达292笔,同比上升32.7%,占整体退出案例62.4%[1] - 港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同比上涨33%和711%,大型IPO推动港交所募资规模登顶全球[3] - 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将迎来约80只新股,融资金额达1300亿到1500亿港元[5] 市场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修复逻辑显现,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7000亿港元,融资成本显著低于美国及内地[2] - 政策红利包括证监会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及"A+H"快速通道[2] - 监管审批提速,A to H企业备案效率提升,且赴港上市企业质量较高[3] - 明星企业示范效应显著,如蜜雪冰城认购倍数达5258.21倍,冻资1.82万亿港元;宁德时代认购超120倍,冻资2800亿港元[3][4] VC/PE退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73家上市中企获VC/PE支持,渗透率达67%,同比上升35.2%[6] - 港交所主板为VC/PE贡献582.03亿元账面退出回报,整体IPO退出总回报1057.61亿元,平均回报倍数3.83倍[6] - 头部机构如中金资本收获7家被投企业IPO,红杉中国参投6家,华金资本、君联资本各5家[7] - 影石创新上市首日为IDG资本、启明创投分别带来853倍、183倍账面回报[7] 行业分化与挑战 - 生物科技与健康、零售和消费行业IPO数量并列第一,工业(含先进制造业)筹资额居首[9] - 消费行业账面回报倍数达17.81倍,电子信息行业退出金额最高(273.97亿元),先进制造回报倍数仅1.50倍[9] - 上半年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约30%,海螺材料科技首日跌47.67%,METALIGHT跌30.26%[8] - "新消费+硬科技"为港股成长主线,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市场认可度[9]
抱歉,我们去排IPO了
投资界· 2025-03-31 15:59
资本市场回暖与IPO动态 - 创业公司并购意愿下降,转向IPO排队 [2] - 交易所主动鼓励企业申报IPO,预计每年150-200家企业上市 [4] - 三大交易所年内已受理7单IPO申请,其中科创板首家未盈利企业昂瑞微获受理 [5] IPO审批加速与市场信号 - 企业从提交注册到获批用时不足10天,审批效率显著提升 [5] - 证监会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将稳妥恢复 [5] - 港股IPO活跃,100宗项目筹备中,基石投资人和流动性改善 [5][7] 投资机构策略调整 - 头部人民币基金加码Pre-IPO轮次,聚焦半导体龙头企业如壁仞科技、燧原科技 [7] - 港股投资逻辑转变,从"解禁即跌"到"估值回归、流动性提高" [7] - 投资人预期3-5个月内将看到IPO申报效果 [6][7] 一级市场退出压力 - A股2024年IPO数量同比下降68.1%,融资额下滑81.2% [10] - 16万亿规模基金面临退出压力,其中6.46万亿进入延长期,9.83万亿进入退出期 [10] - 行业呼吁建立可预见性退出路径,以维持创新投资循环 [10] 企业上市选择与挑战 - 企业需平衡基本面、创始人判断力及股东共识,上市存在偶然性 [8] - 港股吸引力提升,蜜雪冰城成为"冻资王"案例引发心态转变 [8] - 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门槛松动,芯片等硬科技领域受青睐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