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研究
搜索文档
多国专家探讨边缘海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4 16:29
会议概况 - 2025年“海洋地质:边缘海—过去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南沙召开,会议主题为“边缘海:洋陆界面可持续发展” [1] -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办,并得到波兰地质调查局、香港中文大学等8家国内外机构协办,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 [1] - 来自美国、英国、波兰等10个国家以及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1] 科学计划倡议 - “亚欧边缘海:过去与未来”国际科学计划倡议于2019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7个国家18位专家共同发起 [1] - 该倡议聚焦亚欧超级大陆边缘的近海区域,利用地学数据和数学地质技术研究第四纪环境地质问题 [1] - 目前倡议已得到30个国家50多家机构的专家响应参与,是近年来海洋地球科学领域最大的科学计划倡议之一 [1] 会议内容与成果 - 近50名专家就边缘海源汇与气候变化、河口系统与城市化海洋等议题作报告,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2] - 会议讨论了推动“亚欧边缘海:过去与未来”科学计划倡议升级发展和发起国际科技组织,并达成共识 [2] - 此次会议被视为大湾区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有力实践 [2]
“深海本没有路,我们就是道路” 中国载人深潜“双子星”勇闯无人区
环球网资讯· 2025-10-04 17:24
载人深潜技术成就 -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自2016年运行以来,相继交付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2017年)和全海深“奋斗者”号(2021年)载人潜水器 [2] - 截至报告期,“深海勇士”号累计下潜858次,“奋斗者”号累计下潜441次,下潜次数和运维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 “奋斗者”号依托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已实现万米深潜探索常态化,并获批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 [4][11] 深海探测应用与能力 - “深海勇士”号将执行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任务,团队自主研发的水下摄影测绘技术绘制了由近6万张照片拼接的高清海底地图 [5][7] - 载人深潜团队持续创新,提升潜水器的定位导航精度和摄影测绘频率,以精准提取超过10万件文物 [9] - “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已吸引10个国家145名科学家参与,对全球九大深渊进行系统研究 [11] 国际合作与未来规划 - 国际科学家初期对中国深潜装备存有疑虑,但通过联合科考(如与新西兰的合作)证明了其专业性和可靠性 [18][20] -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下潜至“魔鬼西风带”的普伊斯哥海沟最深点,在75小时内完成5次下潜并获取大量珍贵样本 [23] - 未来“深海勇士”号将专注于深海考古、救援打捞等复杂任务,而“奋斗者”号将领导全球深渊系统研究并拓展至极区冰下载人深潜 [27] 技术研发与科学发现 - 科研团队正研发新一代深渊探测光谱仪等全海深高精尖技术装备,推动装备向精细化、小型化和低能耗方向发展 [15][16] - 深渊环境中的生物样本(如具有抗氧化和调节血糖能力的动物)为新型药物研制提供了潜在资源,有望服务于国民健康 [25]
“北极科考的变化令人惊叹”——科考队员谈我国北极科考之变
新华社· 2025-09-30 22:40
破冰船及船载设备之变:120余套船载科考调查设备满足科考之需 9月3日,北冰洋中央区,冰封大洋,寒风凛冽。"雪龙2"号"犁开"一米多厚的坚冰,到达本次考察的最 后一个冰站——第六短期冰站,开展冰基浮标布放等科考作业。 图为"雪龙2"号破冰抵达北冰洋中央区的第六短期冰站作业点。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前几次参加北极科考时,经常遇到船破不动冰,需要不断倒退,再加速冲撞破冰。'雪龙2'号很少出现 这种情况,它的破冰能力和操控能力令人惊叹。"本次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 究所副研究员宋普庆说。 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近日回到上海,完成了为期83天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我国的北极科考现状如何?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一些随船参加本次考察的科考队员向记者讲述了我国的 北极科考之变。 图为7月25日在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的"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科考设备之变:无人装备大显身手和载人深潜助力科考 科考队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郝锵从2003年起多次参加极地科考。20多年来极地科考 快速发展,让他感到震撼和自豪。 宋普庆此前参加过第5、第8、第9次北极科考,这次头一回坐 ...
我国首套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完成极地示范应用
新华社· 2025-09-30 17:29
负责该项目现场海试的科考队员、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文华表示,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期间,"海威 CTD11000"依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北极完成极地示范应用,充分验证了国产深海绞车系统的 极地作业能力,将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走向深海和极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完) "海威CTD11000"进行极地示范应用,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一项科考内容。深海、 极地科考绞车系统用于深海、极地调查仪器的吊放和回收,是科考船的基本配置设备。深海、极地科考 特殊的作业环境和精准的科考需求,对科考绞车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金属铠装CTD绞车系统 不能满足痕量元素(如铁、锌、锰、钴、铜、铅、镉、汞等)洁净取样要求。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记者刘诗平)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近日在北极成功完成我国自主研发 的首套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海威CTD11000"极地示范应用,验证了国产深海绞车系统的 极地作业能力。 ...
6.10亿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采购大批仪器设备(含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仪器信息网· 2025-09-25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布28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高达6.10亿元,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8月至10月 [2][3] - 此次大规模采购旨在增强海洋科学研究能力,特别是针对热带印度洋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络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9][10][11][13] - 采购清单涵盖高端科研仪器及大型船舶建造,显示公司在海洋科学装备领域的重大投入和技术升级需求 [9][10][11] 采购项目概况 - 采购预算总额为6.10亿元,涉及28项仪器设备 [2][3] - 主要采购时间集中在2025年8月至10月 [3][9] - 采购品目包括MAPPER-20kU无人机载水陆探测激光雷达、共焦拉曼光谱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走航式多参数观测系统等高端设备 [3][9] 重点采购仪器技术参数 - **MAPPER-20kU无人机载水陆探测激光雷达**:具备532nm和1064nm双波段水陆一体化点云及剖面探测能力,测量速率大于20kHz,测深精度优于0.15米 [9] - **长期深海潜标**:可实现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关键参数的连续监测,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每小时一次,数据完整率超过95% [9] - **卓立汉光共焦拉曼光谱仪**:标配有320mm焦长影像校正高通光量光谱仪,可实现多目标捕获,结合拉曼光谱与共聚焦技术进行高精度原位检测 [9] - **GasBenchPlus+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主要用于浅水珊瑚岛礁多界面的元素和同位素测定,δ13C测量精度小于0.1‰ [9] - **高精度便携式CH4/CO2/H2O分析系统**:支持0.25ppb(CH4)的超精密检测,δ¹³C精度达小于0.12‰,灵敏度较国产设备提升3-5个数量级 [9][10]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水面保障母船项目**:公约船长124米,设计排水量9380吨,采用电力推进,具备二级动力定位能力,续航能力约10000海里,预算5.0912亿元 [10] - **配套设备采购**:包括4500米光电缆绞车(预算790万元)、4500米地质绞车(预算650万元)、舷侧A架(预算535万元)等关键船舶设备 [10][11] - **水下作业系统**:包括声通机升降装置(预算450万元)、CTD绞车(预算450万元)、水下供电设备(预算850万元)等专业海洋勘探装备 [10][11] 研究所科研实力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13] - 研究所在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前沿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13][14] - 拥有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包括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如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等 [15][16] - 研究所构建了覆盖南海和印度-西太平洋的观测网络,包括大亚湾、三亚、西沙、南沙等多个海洋实验站 [16][17]
中印尼联合调查发现罕见浅海热液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9:35
联合调查活动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和萨姆拉图兰吉大学于8月18日至28日开展中印尼海洋生态联合调查 组建十余人的多学科调查团队 [1] - 调查以中印尼利库庞联合海洋生态站为中心 在原有区域基础上扩展了新的研究区域 [1] 科学发现 - 在北苏拉威西发现新的浅海热液口 其周边在高温和酸化条件下仍分布有多样性极高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 [1] - 该发现为研究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极端环境下的演变提供了天然实验样地 [1] 观测网络建设 - 依托北苏拉威西原有的36个固定观测站位和新发现的热液口 初步建设形成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观测网络 [1] - 通过获取连续观测数据 旨在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连通性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 [1] 数据采集与技术手段 - 采集珊瑚、浮游生物、环境DNA、水体、沉积物和微塑料等样品500余份 [1] - 综合利用温盐记录仪、无人机航拍、潜水普查等技术手段获得热液口、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观测资料 [1]
海洋二所2025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9:35
项目资助情况 - 海洋二所共获得25个项目资助 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类1项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 面上项目14项 青年科学基金C类7项 共享航次计划项目1项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 [1] 重点项目突破 - 张涛研究员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 孔凡圣研究员获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 [1] - 金海燕研究员担任负责人 陈建芳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共享航次计划项目首次获批 标志重大海洋科学考察组织能力实现新突破 [1] 机构科研实力 - 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两名研究员分别获得国家级重要人才项目资助 [1] - 该机构在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项目评审中展现出全面的科研项目承担能力 [1]
“陆海对话”入选“科学十年”计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2 17:38
计划概况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的"陆海对话: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方案"入选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首批大科学计划[1] - 该计划是实验室继2021年"大河三角洲"计划后在全球海岸带治理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2] 研究内容 - 聚焦全球性海岸带问题 包括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等系统性解决方案[1] - 通过推动陆地—海洋交互过程科学研究 构建海岸带人地海复合系统地貌演变与生态环境演化知识体系[1] - 采用"监测-评估-解决-共享"闭环方法 实现对海岸带动态的精准刻画与前瞻预测[1] 实施框架 - 启动全球海岸带调查 建立开放共享的大数据信息平台[1] - 整合气候变化影响、海岸侵蚀、生态系统状态、水质环境、洪涝风险等多维数据[1] - 开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加强海岸带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1] 合作网络 - 联合六大洲40多个科研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共同发起[2] - 研究领域涵盖水沙动力、沉积地貌演变、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滨海湿地生态、数据信息及海岸工程等交叉学科[2] - 专家团队有助于将计划理念和方法推广应用到世界各地[2] 应用方向 - 推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的保护与恢复[1] - 增强海岸带对风暴潮灾害、海岸侵蚀的抵御能力[1]
海上智能实验室“同济”号交付,说说我国科考船上的仪器 | 别人家的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 2025-07-25 11:02
同济大学"同济"号科考船 - 国内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2000吨级绿色静音智能型综合科考船,2025年5月完成综合海试[2] - 首个取得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i-ship(R1,No,E,I)四个智能符号的科考船,满足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生物等多学科考察需求[5] - 搭载单波束/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仪、ADCP、中型ROV系统及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等先进设备[5] - 集装箱实验室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营养盐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生物显微镜、超纯水系统等设备[7] 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 - 我国首艘国外整体设计+国内转化设计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综合考察船,科考空间达550平方米[8] - 实验室分为主实验室、湿性实验室、通用实验室等,可灵活搭载痕量元素/同位素集装箱实验室[10] - 配备SBE 911plus CTD、ADCP、船舶气象站、多普勒雷达等水文气象设备[16] 中国科学院"科学"号科考船 - 我国首艘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综合考察船,2012年建成,配备水体/大气/海底/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系统[17] - 驳接7个集装箱实验室,配置超纯水系统、营养盐分析仪、岩芯测试系统等设备[18] - 设洁净水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等十余类专业实验室[18]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梦想"号钻探船 - 我国首艘自主设计超深水科考钻探船,可在6级海况作业,16级台风下生存[31] - 涵盖九大实验室,配置磁屏蔽室、超净实验间及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系统[31] - 该局还拥有"海洋地质二号"至"海洋地质二十号"等多艘专业调查船,形成海洋实验室矩阵[34]
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3:49
船舶交付与功能 - 我国首艘2000吨级智能海洋科考船"同济"号于7月13日在上海交付 [1] - 该船由同济大学自主设计建造 具备绿色 静音 智能等新一代综合科考船特性 [1] - 交付后将承担东海和南海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 包括"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运行维护 [1] 船舶参数与设计 - 总长81.5米 型宽15米 型深6.9米 最大航速16节 续航力8000海里 [2] - 在2000吨级平台基础上优化布局 实现460平方米甲板作业区和320平方米实验室区域 [2] - 居住舱室人均10.2平方米 配备会议区 阶梯教室 休闲区等总计百余平方米功能舱室 [2] 科研与教学功能 - 可模块化搭载集装箱式实验室 水下遥控机器人 无人艇等自组网装备 [2] - 支持海洋地质勘探 生态采样 装备试验等"边航行边实验边分析"任务 [2] - 可参与海底观测网布设 风电工程勘察等国家重大海洋科技任务 [2] - 作为"海上校区"为学生提供海底观测 深潜研究等国家级项目实践机会 [1][2] 建造时间节点 - 2024年4月开工建造 今年1月下水 5月完成综合海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