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D(温盐深剖面仪)

搜索文档
创纪录!“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10-03 17:25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 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蛟龙"号在北极冰区载人深潜。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深潜归来的"蛟龙"号正被回收至母船"深海一号",右前方为提供安全保障的"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刘 诗平 摄 本次科考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认知: ——通过对调查海域高清影像资料的AI识别,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 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获得的数据和 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图谱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 这是"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继南海海试之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 人深潜,并首次实现双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 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携"蛟龙"号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极海域进行了 ...
“北极科考的变化令人惊叹”——科考队员谈我国北极科考之变
新华社· 2025-09-30 22:40
破冰船及船载设备之变:120余套船载科考调查设备满足科考之需 9月3日,北冰洋中央区,冰封大洋,寒风凛冽。"雪龙2"号"犁开"一米多厚的坚冰,到达本次考察的最 后一个冰站——第六短期冰站,开展冰基浮标布放等科考作业。 图为"雪龙2"号破冰抵达北冰洋中央区的第六短期冰站作业点。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前几次参加北极科考时,经常遇到船破不动冰,需要不断倒退,再加速冲撞破冰。'雪龙2'号很少出现 这种情况,它的破冰能力和操控能力令人惊叹。"本次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 究所副研究员宋普庆说。 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近日回到上海,完成了为期83天的北冰洋科学考察。 我国的北极科考现状如何?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一些随船参加本次考察的科考队员向记者讲述了我国的 北极科考之变。 图为7月25日在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的"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科考设备之变:无人装备大显身手和载人深潜助力科考 科考队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郝锵从2003年起多次参加极地科考。20多年来极地科考 快速发展,让他感到震撼和自豪。 宋普庆此前参加过第5、第8、第9次北极科考,这次头一回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