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TD(温盐深剖面仪)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每日电讯: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3 07:01
考察规模与能力 -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自1999年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先进科考船,搭载近300名科考队员[1][4] - 与1999年“雪龙”号单船考察相比,2024年实现双船同行,2025年进一步发展为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在26年间完成15次北冰洋科考的持续跃升[4] - 四艘科考船均配备尖端技术:“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双向破冰船,可在1.5米厚冰层作业;“深海一号”配备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系统;“极地”号具备多学科同步考察能力;“探索三号”是全球首艘破冰型深潜母船,搭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5] 技术突破与协同作业 - 首次实现“蛟龙”号与“奋斗者”号双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协同作业,完成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创新作业模式,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10] - “雪龙2”号为无破冰能力的“深海一号”破冰引航,带动“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完成10余次下潜作业;“蛟龙”号经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8][9] - “奋斗者”号在北冰洋完成43个潜次作业,最深下潜达5277米,实现加克洋中脊国际首次载人深潜科考,开创船潜协同移动式冰潜新模式[10][19] 生态系统发现 - 可视化调查显示北冰洋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多样性高,底拖网获得5000多个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等6个门类;“蛟龙”号拍摄到海蛇尾、海葵等生物影像并采集高完整性样品[11][12] - 首次按水深梯度布放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发现陆架区以泥海星等为主,深海盆地出现透明科尔加海参高密度带,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呈现显著差异[13] - 中层拖网获取鱼类样品以灯笼鱼为主,涵盖鳕鱼和狮子鱼等,显示中层水世界充满活力[14] 气候变化观测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的3至4倍,海冰加速融化:2025年3月北极海冰面积降至1433万平方公里,创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夏季海冰覆盖面积连续18年处于历史低值[6][21][22] - 科考首次捕捉到叶绿素浓度峰值达200毫克/立方米,比表层高100多倍,可能为“海雪”形成前兆,对理解北极生物碳泵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5][16] - 海冰消融导致冰边缘区范围扩大且向北推移,暖水性物种向北扩张,正在重组北冰洋生物分布格局,底栖动物成为气候变化指示器[21][24][25] 科研价值与应用前景 - 考察成果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加克洋中脊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支撑;“蛟龙”号发现疑似冷泉喷发遗迹,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18][19] - 海冰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中欧集装箱快航较传统航线缩短9天,北极航运、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显著提升[26][27] - 科考数据将用于评估北极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为北极生态保护、渔业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量化证据,促进可持续发展[25][27]
我国完成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调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1 10:57
任务执行与成果 - “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7月15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并于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北极海域完成10余次“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作业 [3] - 成功实现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首次有人/无人双潜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 [4] 技术能力与装备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体现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4] - 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4] 科学研究发现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资料,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存在显著差异 [4] - 发现调查区存在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可能存在历史性的冷泉喷发 [4]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将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4]
创纪录!我国首次→
中国能源报· 2025-10-04 17:35
蛟龙号北极科考核心成就 - 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 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航段基本信息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进行作业 [3] - 作业内容包括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 [3] 科学发现与认知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 [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 [5]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5]
创纪录!“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10-03 17:25
核心观点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本次科考标志着“蛟龙”号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任务与执行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极海域进行了“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作业 [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科学发现与成果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差异显著 [5] - 发现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的冷泉喷发证据,包括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 [5] - 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生物多样性图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甲烷运移通道提供关键信息 [5] - 通过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知 [5]
“北极科考的变化令人惊叹”——科考队员谈我国北极科考之变
新华社· 2025-09-30 22:40
破冰船及船载设备之变 - “雪龙2”号破冰能力显著提升,能轻易突破以往科考区域的限制,在复杂冰区以平稳速度调整航向选择最优航线 [6] - 船上实验室宽敞明亮,存储空间和冷库设计合理,科学家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 [6] - 船载固定科考调查设备已从过去的40余套升至120余套,满足集成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避免高精度设备频繁搬运受损 [7] - 调查设备统一检定校准,数据质量更可靠可控,现场调查作业保障日益规范化、标准化 [7] 科考设备与技术之变 - 考察使用了大量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如无人机、AUV(无人无缆潜水器)、ROV(无人有缆潜水器)、Lander(生态海底着陆器) [13] - “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实现首潜,这些装备极大地提升了考察数据的时空尺度 [13] - 配备大型CTD且配有月池系统,即使在100%密集浮冰区也能从容作业,取代了早期每瓶只能采2.5升水的小型CTD [11] - 观测参数从常规海洋业务化参数发展为宏基因组测定等前沿方面,冰基浮标等装备为前沿科学问题探索提供机会 [13] 科学研究与人才之变 - 北极科考寻求多学科交叉的立体化观测,如“气—海—冰—生态”结合的生态无人冰站,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海底着陆器 [14] - 冰上自动化观测设备增多,使科研人员对北冰洋环境变化的认知加深,能对整个北冰洋的周年变化有进一步了解 [14] - 科考人员素质显著提升,20多年前科考队里博士屈指可数,现在专业队伍里大多为博士,高素质年轻人既有吃苦耐劳精神又有前沿知识储备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