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
搜索文档
宣城宁国市生态环境分局多措并举助力青年党员成长成才
中国环境报· 2025-10-16 13:43
核心观点 - 公司高度重视青年党员培养工作,通过搭建平台、赋予责任、指引路径激发其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旨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敢于担当的青年队伍 [1] 强化理论武装 - 公司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组织青年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1] - 通过举办专题读书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年党员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1] 实施导师帮带 - 公司聚焦政治、业务、个性、作风、生活五方面帮带,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与青年党员结成对子 [1] - 开展"一对一"指导,传授工作经验与方法,助力青年党员快速适应岗位、提升业务水平 [1] 搭建交流平台 - 公司举办"年轻干部上讲堂"活动,定期组织青年党员分享学习和工作实际,探讨业务热点难点问题,交流思想感悟 [2] - 结合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等核心业务,组织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激发青年党员钻研业务、追求卓越的热情 [2] - 完善"走出去"学习机制,建立外部学习交流机制,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市外业务培训,鼓励干部职工赴长三角等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 [2] 未来规划 - 公司将持续完善青年党员培养长效机制,为其成长成才创造更优条件、提供更广舞台 [2]
北京今年前三季度PM2.5浓度同比下降15%
新华社· 2025-10-15 21:13
空气质量改善 -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全市PM2.5浓度为24.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5% [1] -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优良天数达226天,同比增加18天 [1] - 2024年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每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9.7% [2]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蓝天已成为常态 [2] 水环境治理 - 2024年密云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Ⅱ类 [2] - 2024年全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87.2%,较2020年提升23.4个百分点,增加730公里 [2] - 凉水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频繁出现蜉蝣、石蝇、石蛾等对水环境敏感的指示物种 [2]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达到71.4,生态环境状况优良 [5] - 2020年至2024年北京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5] - 北京雨燕种群规模超万只,丹顶鹤、白枕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现身密云水库 [5] - 官厅水库单日监测到小天鹅、赤麻鸭等迁徙候鸟近2万只 [5] 绿色空间建设 - 北京公园总数达1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5]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升 [5] 未来规划方向 - "十五五"时期北京市将聚焦绿色发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美丽示范、现代治理等方面 [5] - 目标是将美丽建设融入生产生活 [5]
吉林省连续15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09:44
环境安全总体形势 - 环境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已连续15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环境事件 [1] 应急体系建设举措 - 新修订的《吉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于2024年2月获批并正式印发实施 [1] - 全面完成市、县两级预案修订与备案,形成上下贯通的三级预案体系 [1] - 通过强化预案管理、风险排查、实战演练、部门联动和智慧赋能提升能力 [1] 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 遵循“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原则,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1] - 近年来专项排查涉铊企业、化工园区、重大风险源等关键领域 [1] - 今年以来聚焦52家重大风险源企业、99座尾矿库和22个化工园区推进排查行动 [1] 应急实战演练成效 - 2025年7月23日成功举办化工园区暨重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实战演练 [2] - 演练模拟化工园区火灾爆炸次生水污染事件,近160人参演 [2] - 实现省、市、园区、企业四级联动及多部门协同,检验预案有效性,经验纳入部级案例库 [2] 未来工作方向 - 下一步工作将围绕“补短板、强基础、练真功”目标 [2] - 持续聚焦专业化、体系化、实战化、协同化、智慧化五个方向发力 [2] - 不断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2]
【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陕西日报· 2025-10-14 08:1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最高“一类”类别,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保持在99%以上 [1] - 长江流域陕西境内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全部达到Ⅱ类水质 [1] - 2024年1-9月全省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3%,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9.8%,9月以来全省空气优良率达到100% [1] - 2023年度和2024年度陕西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 [1] 生态环境政策与监管优化 - 建立省级重点项目、保供煤矿、抽水蓄能项目、煤电及专项债项目环评服务台账,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2] - “十四五”以来对138个项目采取提前介入服务,开辟重点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省级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间压缩65% [2] - 制定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2025实施方案,针对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出台专项服务举措,“一对一”指导助企纾困 [2] - 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整合执法检查,每季度统筹开展一次强化监督,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制度 [2] 企业支持与服务 -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交易 [2] - 推行非现场、穿透式、无感式监管执法方式检查,常态化开展“送法送技入园入企”活动,提升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履行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2] -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岳红星:持续发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中国环境报· 2025-10-09 09:33
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1-8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7,优良天数比例达70.4%,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9.5% [3][15] - 2024年全市6个国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8月优良水体比例达66.7% [3][15] - 完成市政雨污合流管网改造438.8公里,19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 [3][15]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完成451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农村黑臭水体103条 [16] -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3平方千米 [5][16] 能源结构优化 - 2024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47.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3.7% [6][17] - 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8.8%,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清洁取暖改造惠及23万户农村家庭 [6][17] - 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规模位居全省首位,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成功获批 [6][17] 产业结构调整 - 严格"两高"项目准入,新上项目均落实"五个减量替代",完成42家企业节能诊断 [6][17] - 12家重点企业达到国家能效标杆水平,对389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43家企业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17] - 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和禹城市功能糖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通过国家评估 [17] 绿色交通发展 - 2021年以来铁路累计货运量达1928.38万吨,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12042辆,完成率达147.07% [9][18] - 公交车新能源占比达93%,中心城区实行公交免费政策 [9][18] 农业生态转型 -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18个,投资近1.2亿元,建立秸秆收储体系69个,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 [9][18] - 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9][18] 环境治理体系 - 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形成14个典型案例,6个列入省级案例汇编,1个被生态环境部采纳全国推广 [19] -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共154个,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建设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65个,地下水监控井367个 [10][19] - 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点位117个,环境噪声点位1546个,建成17个噪声监测自动站 [10][19]
生态环境部举行“四好”党员先进代表事迹宣讲会
中国环境报· 2025-09-30 11:07
会议概况 - 会议于9月29日在北京举行 主题为“争当改革排头兵——学习身边榜样,凝聚奋进力量”的“四好”党员先进代表事迹集中宣讲会 [1] - 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 落实相关部署 发挥“政治素质好、岗位履责好、作风品行好、群众评价好”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1] - 生态环境部机关党委委员、相关部属单位负责同志、各部门各单位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此次宣讲会 [4] 组织与参与情况 - 生态环境部各部门、单位以党支部为单位 依托“三会一课”开展学习交流 组织党员围绕“学先进、查不足、改工作、创一流”开展研讨 [4] - 经生态环境部多个部门、单位推荐和部机关党委遴选 从32名“四好”党员宣讲提名候选人中确定9名先进代表参加此次宣讲 [4] 代表分享内容 - 来自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水生态环境司、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9名代表分享了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实践与体会 [4] - 代表们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展现了生态环境系统党员队伍信念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良好形象 [4]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20 06:08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在2024年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 [2]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2] -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基本消除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 [2] - 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2]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3] - 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5] - 2000多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 [5] - 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7] 生态保护与治理效能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3] -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3] - 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3] - 组织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3] - 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的3294项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二轮2164项整改任务完成率超85% [6] 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金融 - 全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 [4] - 2025年上半年风电、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4.4%、31.3% [4] - “十四五”以来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类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46万个 [4] - 100多个EOD模式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获得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 [6] 碳市场与气候变化应对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 [7] - 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500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 [5] - 指导发布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7]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美丽中国建设成就
新华社· 2025-09-19 22:1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下降至29 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 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 2%、比2020年上升2 4个百分点 [2]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 4%,首次超过90% [2] - 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 3% [2] 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管理 - 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 3万余个 [2] - 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8 8%和72 4% [3] - 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2] 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 - 全国"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环评数量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44 4%和31 3% [4] - 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500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 [4] 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 "十四五"以来有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5] - 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4万多个管控单元 [5] 美丽中国建设布局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完成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编制 [6] - 将选取5个左右省份、50个左右城市、100个左右县开展先行区探索,目标到2027年取得成果 [6]
实录 | 9月19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13:10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蓝天保卫战取得显著进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4][8] - 碧水保卫战成果突出,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 [4] - 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4]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能源结构优化与工业改造加速,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4][14] - 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量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6][21] - 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加大,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首批绿色金融服务项目贷款合同达143亿元 [15] 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并基本完成整改,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6]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强化,完成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三轮已开展4批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 [6][27]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划定4万多个管控单元,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6][41] 环境治理科技创新 - 监测体系数智化转型取得突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直接监测站点达3.3万多个 [33] - 新技术应用提升效率,无人机自动采样耗时节约70%以上,“黑灯实验室”分析测试效率较人工提升8倍以上,站点运行维护频次减少70% [34] - 非现场执法能力增强,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成像、无人机等手段,问题线索准确率从40%提高到85%以上,今年1-8月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25个百分点 [66][68] 固体废物治理 - 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达2.23亿吨/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114.1万吨/天,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8.8%和72.4% [47] - 历史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深化“无废城市”建设,113个城市实施固体废物治理项目3000多项,投入约5600亿元 [47] - 打击非法转移倾倒成效明显,累计查处案件1.91万件,其中涉嫌环境犯罪案件5234件 [47] 全球环境治理参与 - 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启动昆明基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7][20] - 南南合作成果丰硕,提供并动员1770亿元项目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42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为120多个国家举办300多期能力建设培训 [54] - 绿色技术国际输出增加,向多国提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技术,在阿联酋沙漠搭建零能耗降温系统使建筑能耗降70%,在南非承建塔式熔岩光热电站年提供480吉瓦时清洁电力 [53] 美丽中国建设推进 - 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完成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编制,计划选取5个省份、50个城市、100个县开展探索 [71] - 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加力,2573个河湖水体列入国家清单,推出94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和31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72] -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90.4%,优良天数比例达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90% [8]
保护了202个重要生态空间,江苏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效明显
扬子晚报网· 2025-09-12 20:54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进展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实践创新 旨在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为发展明确底线和边界[1] - 江苏省累计优化选址102个线性工程 主动避让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和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 保护202个重要生态空间[1] - 初步形成全域覆盖 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4570个管控单元(陆域4268个 海域302个)[3] 政策体系与平台建设 - 江苏省出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和《管理实施细则》 加强分区管控全链条管理[3] - 同步建成"江苏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管控规则一手清 研判结果一键查 政策文件一库览 企业在线一站服[3] - 每个管控单元均制定差异化 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明确准入要求和开发行为规范[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 国考断面年均水质连续3年达优级水平 2025年1-8月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92.4%[4] - 长江干流江苏段12个国考断面水质均符合Ⅱ类标准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水质总体为优[4] - PM2.5年均浓度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25年1-8月浓度继续保持改善[4] 生物多样性提升 - 生态质量评价连续4年为"二类" 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中国淡水蛏 背瘤丽蚌在全省多地检出[4] - 沙家浜湿地鸟类从69种增至180种 自2020年以来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生态韧性进一步增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