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监测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度苏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出炉 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国家二级”
苏州日报· 2025-06-05 08:26
环境空气质量 - 2024年苏州市区PM2_5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84_2% [1] - 苏州市区PM2_5年均浓度居全省第4位,各地PM2_5年均浓度均达标 [1] 地表水环境质量 - 全市13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2] - 国考30个断面中93_3%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同比持平),63_3%达到Ⅱ类标准(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Ⅱ类水体比例全省第一 [2] - 长江干流(苏州段)水质达Ⅱ类,主要通江河道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 [2] - 太湖湖体(苏州辖区)水质为Ⅲ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0_4(轻度富营养),阳澄湖湖心水质保持Ⅲ类 [2] -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水质稳定在优级水平 [2] 土壤环境质量 - 46个一般风险监控点土壤污染物含量均未超过管制值,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2] 农村环境质量 - 11个监测村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_7%,20个农村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 [3] 声环境质量 - 全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改善,但功能区昼间质量下降、夜间质量提升 [3] 固体废弃物管理 - 截至2024年底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365万吨/年,2_61万家单位纳入省级管理系统 [3] 辐射环境质量 - 电离辐射监测因子处于江苏省天然本底水平或标准限值以下,重点水源地和太湖流域辐射水平符合标准 [3]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 2024年苏州市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三类"标准 [2]
“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主场开放活动侧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17:06
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展示 - 活动以"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为主题 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吸引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参与 [1] - 现场展示自主研发的"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 具备灵活行走和多项环境监测功能 成为焦点 [1][2] 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技术特点 - 集成多参数传感器模组 可执行空气质量、水气采样、噪声监测、地表辐射测量等任务 [2] - 具备自主路径规划能力 可跨越台阶、避障转弯 并在无网环境下独立运行 支持卫星通信远程作业 [5] - 已投入城市内涝巡查、生态脆弱带监测、工业园区异味溯源等场景 未来计划与无人机、无人船协同实现陆海空一体化监测 [5]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 构建"天上看、空中巡、地面测、水中查、海上控"立体化监测格局 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多种手段 [6][9] - 系统应用于青藏高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 在2023年北京门头沟暴雨灾情中通过无人船绘制水下地形图支援救援 [9] 环保科技互动与公众教育 - 设置无人机模拟飞行、走航车操作等互动体验 参与者可亲手操作设备模拟环境监测任务 [9] - 黄河中心展区设计"沙包丢丢乐"、"环保涂鸦墙"等趣味活动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案例进行科普 [14][16] - 环保知识打卡墙和互动问答区通过扫码答题、兑换徽章等形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9][16] 环保法治与科技讲座 - 专家讲座涵盖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等议题 解析《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出台背景及典型案例 [10][13] - 强调新污染物防控需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双轮驱动" 呼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日常行动 [13]
【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监测五十载 美丽陕西有我在
陕西日报· 2025-05-26 06:29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 1975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从40余人、简易装备发展为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全要素分析[1] - 截至2024年形成省、市、县三级监测体系,拥有116家监测机构、2254人队伍、98277平方米实验室、11100台尖端仪器,高级职称占比10%,中级职称24%,研究生占比9%[2] - 监测技术从早期水体pH值等基础项目扩展至11大类356项1320个参数,形成专项报告、实时快报、多媒体发布的信息矩阵[2] 人才与技术突破 - 2006年起连续举办10届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培育全国比武优胜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4] - 2005年创建西北首个国际接轨二噁英实验室,现建立6大类140余种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3] - 2017年建成配备30余台尖端设备的大气"超级站",可实时监测150余种污染物成分[6] 监测网络建设 - 大气监测站点从1996年50个国控站点(监测SO2等3参数)扩展至2024年46个国控站+226个省控站+563个乡镇站,搭配14个综合站形成立体监测矩阵[6][7] - 水环境监测断面从1984年76个增至277个手工断面+143个自动站,实现109项全指标手工监测和72个地下水监测井常态化监测[8][9] - 土壤监测点位达527个基础点+17个背景点+168个风险点,无人机光谱技术快速识别污染区域[10] 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 秦岭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优良面积占比99.3%,汉江丹江出境水质稳定Ⅱ类,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15] - 2016-2024年陕西PM2.5浓度从51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降31.3%),优良天数从270.5天增至294.6天[15] - 渭河干流20个断面2024年全部达Ⅲ类以上,全省101条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15] 技术创新应用 - 生态遥感解译精度从2005年不足70%提升至2024年98.22%,503个生态样地配合高分卫星实现小数点后两位精度[13] - 2023-2024年运用环境DNA技术在汉江渭河发现秦岭细鳞鲑等珍稀物种踪迹,开展朱鹮精准监测[13] - 噪声监测从人工记录升级为108个自动站点,西安试点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示[11] 未来发展规划 - 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传感等数字技术,计划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脑"[17] - 在秦岭部署多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汉丹江流域强化水生态监测,黄河流域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评估[17]
补短板、提能力、求实效,福建南安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4-28 11:05
南安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 - 公司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将党建融入业务和监测队伍建设全过程,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和监测业务能力"双提升" [4] - 公司围绕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任务分工方案要求,狠抓主责主业,补短板、提能力、求实效,着力提升监测支撑管理决策能力 [4] 水质监测网络建设 - 公司参与7座国省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与建设,全面掌握水质实时状况和变化规律,提高流域水环境预警预报准确率 [4] - 该举措有助于及时发现突发性污染事故或水质异常情况 [4] 大气监测系统构建 - 公司参与建成3座空气自动监测站、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和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网络系统 [4] - 督促300多家重点排污单位实现监测监控设施和数据联网,强化环境数据与生产状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等信息的关联分析 [4] - 系统提升环境违法线索侦查识别、污染天气追因溯源和精准治污能力 [4] 硬件设施投入 - 公司争取到1500多万元资金,配套常规监测设备135台(套)、应急监测设备20台,包括气相色谱、离子色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 [5] - 监测能力覆盖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与应急等领域,形成CMA监测能力4大类项目/参数72个、方法101个 [5] 人才与质量管理 - 公司负责人参与南安市政府与华南师范学院共建的低碳研究院管理,依托高校资源强化监测人员技术交流 [5] - 制定监测能力和质量提质增效方案,通过盲样考核、现场监督、理论考核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准、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