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监测
icon
搜索文档
烟台以机制创新赋能生态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报· 2025-09-04 09:13
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创新 - 建立"1+4+7"协作监测机制 包括1张智慧监管网 4级联动监测体系(省级监测中心 市监控中心 区域中心实验室 区市监控中心) 7项协作机制(党建引领 协商合作 成果运用与技术帮扶 联席会议 信息共享 交流沟通 应急联动) [2][3][17] - 实施"三维贯通 共培共育"工程 通过理论培训+岗位锻炼+跟班轮训模式培养监测人才 [3][17] - 部署仪器设备共享共建机制 对200余套设备实施跨层级跨区域调配 [3][4][17] 监测能力建设 - 建设3个区域中心实验室(黄渤海新区 海阳市 龙口市) 总面积8700平方米 [5][18] - 全市累计取得十二大类328项标准519个参数的CMA资质认定 区市机构新增137台设备并获得241个项目资质 [5][18] - 构建"天空地海"立体监测网络 包括17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 17个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 昆嵛山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 [5][18] 环评管理优化 - 烟台黄渤海新区对19个行业项目取消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 年减少环评项目30个以上 帮助企业减少成本逾100万元 [6][8] - 建立试点行业类别名录 统一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 指导15家企业排污许可申报 单家企业平均办理周期缩短30天以上 [6] - 制定19个试点行业项目环境准入要求 提出86项污染防治技术措施 [6][8] 环境监管创新 - 招远分局将38家守信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实施非现场监管 对失信企业加强执法检查频次 [8] - 推行"天空地一体"非现场监管体系 累计指导96家企业办理信用修复 开展"人企纾困"行动20次 解决环境管理问题80余个 [9] - 78家企业安装用电智能监控模块并联网 对重点企业实行24小时动态监测 [10] 执法能力提升 - 通过"以战代训 以练促干"模式开展执法骨干实战实训 运用奥维互动地图和无人机航拍进行精准侦察 [14] - 建设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 2024年推送异常线索37条 开展执法监测45次 整改问题200余个 [20] - 将手工监测数据集中到统一平台 通过数据共享及专家研判提升数据质量和预警作用 [20] 美丽城市建设 - 印发《美丽烟台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提出"绿蓝青紫金"五色建设战略 [12] - 定位"中国北方最美生态城市" 编制《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行动方案》 [12] - 将美丽海湾建设纳入整体布局 开展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2]
吉林天空地一体智慧监测网络织就绿水青山“守护之网”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46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 - 构建覆盖水、气、声、土壤、生态等全要素的感知网络 形成全域监测一张网[2] - 大气监测实现双网并行 126个站点县区全覆盖 全年审核空气质量数据约724万个[2] - 水质监测自动覆盖率达75.2% 全年审核地表水及饮用水数据超660万个[2] - 土壤监测累计完成796个点位监测 地下水57个国考点位纳入国家考核[2] - 声环境监测通过137个智能站点日均处理19万个数据 夜间达标率87.8%[2] - 生态遥感通过卫星无人机红外相机协同 实现从事后分析到事前预警转变[3] 三级协同机制创新 - 建立省市县三级协同机制 开展飞行检查与盲样考核[4] - 全年完成127项内部考核和3轮外部考核 颁发254人上岗证 累计考核2494项[4] - 试点持证上岗改革将考核周期压缩至两天 松原中心两年扩项60项[4] - 延边中心创新声纹与水生生物监测 梅河口填补水质有机物监测空白[4] - 吉林中心四十年积累109属浮游植物和60属底栖动物本底数据库[4] 数据链贯通与应用 - 打通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决策应用全链条 提升治理效能[5] - 空气质量预报体系24小时在线 72小时准确率超90% 全年发布1314期预报[5] - 每日推送7天预报与健康指南 水质预警机制支持快速响应[5] - 实时监控水质自动站数据 全年审核13万个执法监测数据和40余万个自行监测手工数据[5] - 白城参与国家级噪声声纹数据库建设 长白山利用遥感反演多类数据集服务生态质量评价[6] 技术能力与人才建设 - 采用分布式协作模式精准锁定38条生态破坏线索 涉及面积20.88公顷[8] - 推行导师制培育技术骨干 分层培养2名国家级专家2名省突出贡献专家2名拔尖创新人才1名创新创业人才10名损害评估专家和15名高层次人才[8] - 松花湖监测船升级 长白山引入激光雷达 梅河口新增40余台高精设备[8] - 通过科技力量实现从人防向技防单点向协同的跨越[9]
通化市:紧抓党建为监测注入红色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46
党建与业务融合模式 - 积极探索党建与监测业务深度融合路径 形成同频共振模式 [1] - 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生态环境监测核心业务 实现双向赋能良性循环 [2] 能力建设与服务效能 - 在资质认定扩项评审等能力建设前沿阵地 党员干部带头攻坚解决关键难题 [2] - 党建促业务驱动监测能力稳步提升和服务效能持续升级 [2] 公众参与与环保宣教 - 依托主题党日及六五环境日等节点 创新开展生态环境科普讲座和美丽中国建设开放活动 [1] - 邀请公众零距离接触环保设施 直观了解监测工作流程与意义 [1] - 活动成功架起公众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连心桥 凝聚全社会支持参与环保的共识 [1] 组织作用与队伍建设 -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 - 以红色引擎持续激发监测队伍新活力 为精准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坚实力量 [2]
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登高战酷暑筑牢环境数据防线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46
监管措施 - 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聚焦水泥、钢铁、VOCs、酒精及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开展执法抽测 [1] - 监测人员攀爬60米采样平台并直面70摄氏度烟囱热浪与300摄氏度设备高温进行采样测试核验 [1] - 采用交叉互检模式组成7个工作组对95家重点单位自行监测方案及自动监测系统运维进行全面检查 [1] 实施成效 - 交叉互检规范企业自行监测行为并提升数据质量和技术防控能力 [1] - 严格执法倒逼责任落实并为精准治污提供强力监测保障 [1] - 监测人员在35摄氏度高温下操控采样无人船进行水质日常例行采样监测 [3]
河北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到2030年,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日趋完善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16:28
核心观点 - 河北省发布《加快建立河北省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提出到2030年建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实现监测体系智能化改造和数智化转型 重点支撑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白洋淀生态质量提升和环保绩效创A等任务 [2] 监测网络建设 - 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逐步覆盖居民区河流和生活环境 满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排名考核 生态补偿 应急预警 污染治理和溯源等管理需求 [2] - 2026年试点省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智能化改造 2030年基本实现智慧运维 [3] - 2029年基本完成省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智化改造 [3] 实验分析能力提升 - 2025年在白洋淀流域监测中心试点智能无人实验室建设 2026年底前建成运行 [3] - 2027年底前在省监测中心和秦皇岛监测中心建成智能无人实验室 承担全省地表水 地下水 海洋等样品分析任务 实现实验过程智能感知 数据质量可追溯和分析过程可视化 [3] 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 - 2026年基本建成环境空气质量与颗粒物组分 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协同监测网络 [3] - 2029年具备未来10天区域和城市逐小时及日平均空气质量预报能力 提前72小时AQI级别预报月均准确率超80% [3] 水生态监测 - 加快全省水生态监测能力数智化建设 逐步开展重点河流 湖库的水生态监测评估 [3] - 2025年在白洋淀流域试点鱼类自动监测 2026年开展典型水生生物自动鉴定 [4] - 2027年开展环境DNA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建成省级水生态实验室 形成全省水生态自主监测能力 [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力争2029年建成全省典型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图谱库 基因库和标本库 [4]
如何提升自动监测异常数据分析研判的精准性?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7:20
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现状与问题 - 某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分析研判自动监测异常数据,挖掘出超标排放及其他异常线索超200条,但现场核查结果显示超九成(超过90%)分析研判不准确 [1] - 案例分析显示,某热电有限公司有4天出现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自动监测数据超标,但核查发现超标时段企业废气排口处于停炉状态,并非真实排放超标 [1] - 实际工作中发现,近七成(近70%)移交核查的自动监测超标数据实为设备调试、故障、日常维护、校准等产生的无效数据,这些本应在分析研判阶段被剔除 [1] 非现场监管的政策与实践效果 - 应用自动监测数据监管企业排污是实施非现场监管、减少现场检查频次的重要手段 [2] - 某市2024年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测、分表计电等在线监测数据发现的问题有822个,占发现问题总数1078个的72.3%,现场检查频次较上一年度下降30%以上 [2] - 部分地区因自动监测异常数据分析研判能力不足,导致现场检查频次及无效执法不降反增,与非现场监管初衷背道而驰 [2] 数据分析研判机制的改进方向 - 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自动监测异常数据分析研判机制,不能仅由执法部门依据"数据是否达标"的简单标准研判 [3] - 长期存在恒值、零值、突升突降等情形的自动监测数据往往是弄虚作假、超标排放的主要表现 [3] - 上海市实践提供借鉴,明确由市区两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超标数据进行专业认定,并对特定异常情形标记为疑似不属实数据开展专业分析,实行"监测部门专业分析研判、执法部门精准核查处理"的分工模式 [3] 科技手段提升研判精准性 - 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增强分析研判的精准性和效率,例如苏州市开发的机动车排放检验非现场监管"AI前哨"系统 [4] - 该系统构建了涵盖数据骤停、数据恒值、曲线陡降等97个特征的分析模型,覆盖已知机动车排放检验异常数据情形,其分析研判并推送的12条异常线索经核实后均已立案处理,精准性极高 [4] - 基于数据建模的智能分析模式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智能初筛,有效过滤设备故障等无效数据,快速锁定高嫌疑异常线索 [4]
从环保设施开放看见治理之道
人民日报· 2025-08-10 10:09
环保设施开放现状 - 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已达6批2512家,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 [1] - 开放格局形成"老四类"(生态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废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新四类"(石化、电力、钢铁、建材)的体系 [1] 开放形式创新 - 开放方式从传统实地探访扩展到线上直播,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展示设备运行 [3] - 设备运行数据可直观呈现、实时获取,公众可随时在线查看环保设施 [3] 行业参与案例 - 南京金陵石化通过邀请居民代表走进企业,开展闻气味、听讲解、看生产等活动,扭转公众对石化行业"高污染"的认知 [2] - 企业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举报成功可获得100元手机话费奖励 [2] 开放成效 - 开放环保设施能直观展示保护成效,传播环保知识,凝聚生态文明共识 [1] - 通过亲身体验有助于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激发绿色发展热情 [1] - 开放设施可减少"邻避效应",增进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互信 [2]
环保设施开放里的治理之道(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11
环保设施开放现状 - 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已达6批共2512家 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1] - 形成"老四类"(生态环境监测 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危废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新四类"(石化 电力 钢铁 建材)的开放格局[1] 开放形式创新 - 开放方式从传统实地探访扩展到线上直播 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设备运行直观呈现和实时数据获取[3] - 南京金陵石化通过邀请居民代表走进企业闻气味听讲解看生产的方式改善行业认知[2] 公众参与机制 - 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南京金陵石化对举报成功者给予100元手机话费奖励[2] - 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的方式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激发绿色发展支持热情[1] 治理成效 - 开放环保设施能有效减少"邻避效应" 增进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互信[2] - 监督无处不在的氛围推动企业由"被动治理"向"主动作为"转变 促进更好履行环保责任和加快绿色转型[3]
上半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改善 - 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 8%,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1]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 5平均浓度为40 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 4% [1] - 长三角地区31个城市PM2 5平均浓度为37 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 3% [1] - 汾渭平原13个城市PM2 5平均浓度为38 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 7% [1] 地表水环境质量 - 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9% [1] - 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 4%,同比上升0 1个百分点 [1] - 七大流域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 8%,同比上升0 3个百分点 [1] - 209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湖库个数占比78%,同比下降1 5个百分点 [1] - 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3 8%,同比下降0 5个百分点 [1]
内蒙古加快生态环境监测向数智化转型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 内蒙古已建成34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33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59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网络 [1] -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总数达8391个,覆盖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及重点污染源监测 [1] 数智化转型进展 - 建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并入选国家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 [1] - 完成3个空气站点数智化改造,实现设备自动诊断维护、自动质控校准、远程智能控制及干扰智能识别 [1] - 数智化改造使现场工作量降低70%以上,异常处置率达99%以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