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污染防治
icon
搜索文档
临沂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8-14 09:40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不断优化 结构、加强保护,在服务发展中赋 能增绿。纵深推进新一轮"四减 四增"行动,培育壮大环保产业, 打造循环产业园区5个,招引环 保项目 20个,建成省级生态环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两个。全 力做好资金争取,谋划推进 EOD 项目 6个,争取政策贷款 116.78 亿元;获批入库中央和省级污染 防治资金项目 48个,争取资金 3.97亿元。 推动对企服务提质增效,拓 展非现场执法,用好在线监测、用 电监控等手段,非现场执法占比 达 4.5%。落实差异化管理,纳 入环境信用评价企业. 4.9 万家、正 面清单企业292家。加强入企式 服务,开展送法人企50余次,推 动政策甚企769家。 坚持统筹施策 推动系统提质 临沂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 山东省临沂市生态环境局深 入落实省、市有关部署要求,纵深 推进党建融合引领、污染标本兼 治、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环境 高水平保护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 展互促共进。 党建引领聚合力,标 本兼治促改善 2024年以来,临沂 ...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十五五”规划编制污染防治和信访等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8-09 08:31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1] - 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和工作要求 [1] - 从"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等维度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举措 [1] -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承接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关键领域梳理项目清单并加大储备 [1] - 广泛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凝聚共识的过程 [1] 污染防治与绿色发展 -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紧盯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和秦岭、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 [2] - 从严从实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 -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 - 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陕西建设取得新成效 [2] 信访工作 -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 - 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分层分类解决信访问题 [2] - 注重实质化解和事心双解,结合回应诉求、思想疏导、困难帮扶提高群众满意度 [2] - 推动重心下沉和源头治理,早发现早处置矛盾纠纷 [2]
最高法:去年审结环资一审案超21万,加大破坏生态犯罪惩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13:03
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 9万件 [1] - 审结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 6万件 加大对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1] - 审结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5 1万件 依法追究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1] - 审结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4 2万件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及时履行监管职责 [1] - 审结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168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246件 [1] - 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 同比增长87 5% [1] 案件类型细分 - 审结污染环境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 严惩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违法行为 [2] - 审结非法采矿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地矿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6 04万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 审结滥伐林木 生态破坏 渔业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6万件 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水平 [2] - 审结破坏自然保护地 放射性污染 土地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3万件 加强生态系统司法保护 [2] 司法机构建设与创新 - 截至2024年底 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 组织2424个 增设合肥环境资源法庭 [3] -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 6万余人 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 [3] - 最高法院研究起草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 矿产资源纠纷等司法解释 入库环境资源案例350余件 [3] - 发布专题典型案例8批50个及10个十年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 [3] - 探索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跨域移交执行 碳汇认购 动物野化放归 人工鱼巢建设等修复执行方式 [3] 双碳与气候变化司法应对 - 明确司法服务双碳工作原则和要求 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2] - 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涉碳排放权交易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 [2] - 四川法院设立全国首个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研究中心 [2]
陕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助推高质量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5-29 06:48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 12个县(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黄河流域26处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保持"长治久清" 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水质 [1] - 汉江 丹江出境断面连续11年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 [1] 污染治理措施 - 实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行动 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1] - 开展农业面源 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1] - 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实施"一河一策"防范化解重大水污染问题 [2] - 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 联合开展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专项排查 [2] 绿色低碳转型 - 划定1576个环境管控单元 建成"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平台 开展业务对照分析18000余次 [3] - 修订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 出台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措施 [3] - 项目审批时间压缩70%以上 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白名单 核准520家保障类企业应急期间不停产 [3] 企业支持政策 - 将1115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 综合运用非现场执法手段 [3] - 检查企业次数 出动人员数 上报记录数 处罚案件数 处罚金额同比均大幅下降 [3]
【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陕西污染防治整体评价为历年最好水平
陕西日报· 2025-05-14 06:55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十四五"时期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3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首获国考优秀等次 2024年考核指标稳中有进且为历年最好水平 [1] - 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满意度从2020年89.32%提升至2024年91.8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20年4.39降至2024年3.88 降幅达11.6%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6.1天降至4天 2024年12月首次实现"零"重污染天 [1] 蓝天保卫战成效 - 成立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开展5年攻坚专项行动 [1] - 2024年西安渭南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后10位 分别前进8位和10位 [1] 碧水保卫战成果 - 2024年111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6.4% 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 [2] - 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 长江流域4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Ⅱ类及以上 [2]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2] - 国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 [2] 净土保卫战进展 - 完成47个县(市、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2]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完成136个"万人千吨"地下水型水源和20个化工园区周边水源隐患排查 [2] - 对7489个行政村2808个处理设施和160个已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开展核查评估 [2] - 提前完成重点重金属"十四五"减排任务 [2]
九部门联手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
中国证券报· 2025-05-10 04:49
机动车环境监管政策 -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重点加强重型货车排放监管 [1] - 重型货车氮氧化物排放占机动车总排放量的80%,是城市PM2.5的首要贡献者,北京等大型城市机动车污染占比超40% [2] - 政策通过改进监管机制解决环境污染和弄虚作假问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 监管具体举措 - 将重型货车纳入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计划,对3.5吨以上排放稳定达标的柴油货车试行免检政策 [1][4] - 采用路检路查、入户抽查、遥感监测等方式加强重型货车污染排放监管 [2] - 严格检验机构准入和退出管理,规范维修机构行为,加强检验与维护闭环管理 [2] 排放源头管理 - 指导新车生产企业完善数据防篡改功能设计,对设计缺陷车辆实施召回 [3] - 利用补贴手段推动老旧车辆报废更新 [3] - 推进各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3] 监管技术手段 -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科技手段精准识别违法线索,配强监管队伍和科技设备 [3] - 依托治超站、交通卡口等开展路检路查,运用遥感监测、黑烟抓拍等技术筛查问题车辆 [4] - 重点查处"三不两改一黑"问题(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擅自改装、冒黑烟等) [4] 差异化执法措施 - 对问题车辆给予整改机会,逾期未改或屡犯的列入重点管理清单 [4] - 初次违法且危害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不予行政处罚 [4] - 违法情节严重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将被取消检验资格 [4]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亮相,系统整合30多部现行生态环境法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20:04
文章核心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审议,其分五编共1188条,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整合现有生态环境法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能提高法律体系系统性等,草案污染防治规定受关注,利于保护人民生态环境利益 [1][2][10] 草案内容结构 总则编 - 规定生态环境领域重要法律原则和基础性等法律制度,统领其他各编,分9章共143条 [2][3] - 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等,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 - 集中规定重要原则和制度规范,吸收流域和区域保护立法创新性制度 [3] 污染防治编 - 分9个分编共525条,整合现行污染防治单行法律等有关规定,以污染物防治为线索设分编 [4] - 解决现行法律规范重复和协调性问题,将有效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精细法律依据 [11][12][13] 生态保护编 - 转变立法思路,突出系统保护理念,分7章共265条 [5][6] - 规定对生态系统等的保护,以及生态退化防治和修复,从生态保护角度规定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 绿色低碳发展编 -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重要环节和领域,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分4章共113条 [6] - 单设此编是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显著特点,彰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 [6] 法律责任和附则编 - 分3章共142条,针对前面几编禁止性、义务性规定设置法律责任,规定法律适用等内容 [6] 编纂模式及处理情况 编纂模式 - 以法典化立法方式对现有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进行必要制度创新 [6] 处理情况 - 将环境保护法等10部法律经编订纂修全部纳入法典,法典出台后这些法律不再保留 [7][9] - 将有关流域、区域等方面法律制度规范择要纳入或体现到法典,相关法律继续保留,法典规定需统筹协调并保持开放性 [7] - 对气候变化等尚未制定专门法律的方面作出原则性、引领性规定,为相关法律建设奠定基础 [8] 对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利益的保护 草案相关规定 - 明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等,完善建筑垃圾污染防治等,解决百姓“家门口”噪声问题 [10] 相关行动和建议 - 国务院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 [10] - 需强化水环境全生命周期监测,出台污水回收激励措施并依托法律政策落实 [11] - 《快递暂行条例》专项修改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等,期待更多政策细则出台 [11]
专访中央党校尹建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如何与美丽中国建设一体推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4-29 07:22
农业绿色转型核心观点 - 绿色低碳发展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底色,通过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化、结构优化[5] - 农业绿色转型当前处于系统深化阶段,强调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与污染防治、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协同推进[8][9] - 绿色转型将分两阶段实施:2024-2027年聚焦基础能力建设,2027-2035年实现全面突破[12][13][14] 资源保护与布局优化 - 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严守18.65亿亩红线,推进盐碱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5] - 发展木本粮油、生态渔业等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优化农业资源布局并增强产业链韧性[5] - 2024-2027年将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治理东北黑土区等退化耕地[1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6] - 通过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开发"农业生态产品目录"纳入黑土地碳汇等[6][14] - 计划在粮食主产区建设零碳农场,集成生物质供热、CCUS技术实现农场碳中和[14] 技术创新体系 - 重点攻关种业、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技术,推动农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6] - 启动"农业绿色科技攻关计划",研发生物固氮、废弃物纤维化等核心技术[13] - 构建"三阶递进"技术体系:前端智能育种、中端精准作业、后端循环利用[14] 产业融合路径 - 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6] - 创造生态农业技术员等新型就业形态,促进农民技能提升与收入增长[7] - 发展气候韧性农业,推广耐旱玉米等品种并配套气象指数保险[14] 政策制度创新 - 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完善生态补偿与碳汇交易制度[10] - 出台农业碳汇核算标准,开展粮食主产区碳汇交易试点[13] - 建立"绿色金融支农专项",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节水灌溉等项目[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