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创投

搜索文档
 2024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项目数创近三年新高
 快讯· 2025-05-31 13:07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退出情况   - 2024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项目数量1954个 为近三年最高 较2023年增长94.62% [1]   - 2024年退出本金430.69亿元 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 较2023年分别增长71.06%和70.28% [1]   - 截至2024年末累计退出项目11484个 退出本金2556.89亿元 实际退出金额4373.29亿元 [1]   - 累计退出项目 退出本金 实际退出金额较2023年末分别增长20.43% 3.26% 3.66% [1]
 募、投、退全面回暖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展现新气象
 上海证券报· 2025-05-30 02:59
 募资端变化   -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 2024年政府出资、引导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投资者数量同比增加16.74% 出资规模达2381.06亿元 [3]   - 机构投资者实现"双提升" 截至2024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机构投资者达17110个 出资规模8358.5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0.76%和0.41% [3]   - 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 前10%机构管理约74%基金规模 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创投基金有6只 总规模686.48亿元 [3][4]     投资策略成效   - "投早"稳步推进 2024年末投资种子期、起步期企业项目9462个 同比增长4.28% [5]   - "投小"力度加大 投资中小企业项目13732个(同比+3.87%) 初创科技型企业项目5678个(同比+8.86%) 在投本金987.58亿元(同比+9.03%) [5]   - "投硬科技"领跑 高新科技企业投资项目10899个(同比+5.71%) 近3年年化增长率11.14% 其中航空航天与国防(23.54%)、半导体(13.21%)、生物科技(7.02%)增幅显著 [5][6]     产业布局聚焦   - 紧扣"20+8"产业集群规划 2024年末投向该领域项目4893个(同比+2.11%) 在投本金1109.97亿元(同比+0.96%) 重点布局工业母机、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6]     退出渠道改善   - 退出规模创新高 2024年退出项目1954个(近三年峰值) 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同比+70.28%) [7]   - 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为主渠道 合计退出1369个项目(同比+107.11%) 金额338.36亿元(同比+81.25%) [7]   - 公开市场退出强劲增长 IPO/新三板退出项目331个(同比+89.14%) 金额222.41亿元(同比+104.5%) 境外上市退出金额22.14亿元(达2023年10.87倍) [7][8]   - 硬科技领域回报突出 化学制品(2.22倍)、半导体(2.00倍)行业平均退出回报倍数高于市场均值 [7]
 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激发耐心资本入市积极性 完善政府基金分类管理机制
 证券时报· 2025-03-03 12:27
 耐心资本发展   - 耐心资本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科技革命的关键支撑要素,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1]   - 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领投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出台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长期投资 [4]   - 需拓展资金来源,鼓励社保基金、保险、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增加对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配置 [4]   - 完善退出机制需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提高上市包容度,畅通并购渠道,推广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4]     政府投资基金优化   - 政府投资基金同质化竞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错位,需明确差异化定位,聚焦战略领域和薄弱环节 [9]   - 应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防止重复投资,通过整合重组同类基金提升效率 [10]   - 未来需放宽金融机构参与限制,鼓励"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 [12]   - 建议优化考核要求,实行项目"打包"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以提升创新包容度 [13]     中长期资金入市   - 需明确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比例,如对养老金、保险资金设定具体配置要求 [7]   - 完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降低短期指标权重以避免投资行为短期化 [7]   - 优化资本市场生态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丰富投资工具,加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 [7]     央行金融工具创新   - 央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和互换便利工具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但需优化贷款条件和资金分配机制 [15]   - 平准基金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时有设立必要性,其直接干预能力优于互换便利工具的间接支持 [16]   - 建议央行扩充宏观审慎职能,开发绿色金融、科技创新专项信贷产品,推出跨境人民币工具 [17]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 宏观调控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财政政策需加大民生领域支出,货币政策需降低融资成本提振消费 [18]   - 政策协同需总量匹配与结构平衡,财政支持基建与民生,货币侧重信贷可得性 [19]   - 加强财政贴息与货币工具结合,完善部门沟通以提升政策时效性和精准性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