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私募股权创投
icon
搜索文档
赋能科创企业发展 北京多部门、平台合力举办投贷联动融资对接活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5:10
本次活动聚焦"投贷联动",为科技型企业搭建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高效对接的"桥梁",臻知医学、星川 新能源、平方和、东方空间、华龛生物、泰科天润、大橡科技等来自医疗健康、新能源、智能装备、商 业航天、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14家优质科创企业代表,顺禧股权投资、京国瑞投资、洪泰同创投 资、新鼎荣盛资本、首泰金信等私募股权创投机构负责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 行、招商银行等10家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参会。 在融资对接环节,科创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专注领域、核心优势、经营管理现状及信贷融资需求 等方面情况;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就企业发展、特色及投资情况等做相应补充;银行机构询问了解市场前 景、盈利等情况,相应推介了各自针对科创企业的创新股债服务和产品,并就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回应和 表态。 引"金融活水",灌溉"科创沃土"。北京基金小镇将在各级单位指导下,与各方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搭建 具有北京特色的投贷联动平台,持续创新和优化服务,推动形成科技金融新生态,实现"科技—产业— 金融"良性循环,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为深入贯彻中国证监会及北京市相关工作部署,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 ...
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证券日报· 2025-07-27 23:46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 - 中国证监会强调更大力度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 [1] - "耐心资本"具备长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并兼顾机构投资者收益 [1]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作用与现状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是科技创新企业的"育苗池",其运作效率直接影响科创动能,当前行业核心堵点是"募投管退"循环不畅 [2] - 一级市场投资周期通常为3-10年,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半导体等行业退出时间更长,耐心资本可服务科技企业全周期成长 [2]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90%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50%以上的创业板上市公司 [3] - 截至2025年6月末,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02万只,规模10.95万亿元;存续创业投资基金2.61万只,规模3.41万亿元 [3] 政府投资基金与政策支持 - 占一级市场资金来源超80%的政府投资基金迎来系统性纠偏,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解决基金招商返投、非市场化运作等问题 [3] - 监管提升IPO可预期性,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并扩大至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首家过会企业禾元生物已注册生效 [3] - 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建立分期支付机制和新设简易审核程序,做强并购重组市场为创投提供更多退出渠道 [4]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与进展 - 政策引导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商业保险、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年金、公募基金加大入市力度 [6] - 公募基金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保险资金考核调整为"当年度+三年+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20% [6] - 静态测算险资尚有2.9万亿元入市空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2.55万亿元(同比+34.21%),社保基金在金融、能源、科技领域持仓稳定 [7] 市场影响与机构观点 - 科创板通过政策与市场共振推动"硬科技"企业转化,夯实新质生产力培育核心阵地 [4] - 中长期资金入市将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机构占比,引导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提升A股整体质量和稳定性 [7]
地方百亿元级产业基金频现 锚定“硬科技”主赛道
证券日报· 2025-07-14 00:10
产业基金设立热潮 - 江苏省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签署协议设立100亿元诚通科创(江苏)基金,7月以来湖北、陕西等多地密集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 [1] - 地方政府和"链主"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逐步回暖 [1] - 建议强化政策引导,优先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强区域联动避免重复投资 [1] 投资方向聚焦硬科技 - 新设基金高度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 [2] - 苏州市发布100亿元人才基金和重大产业发展基金,首期25亿元存续期15年,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子基金 [2] - 宁德时代参与设立101.28亿元新能源及高端制造领域基金,上市公司与产业链企业联合设立基金趋势明显 [2] 产业基金运作特点 - 投资阶段前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耐心资本",存续期延长至15年 [2][3] - "国资+产业资本"深度绑定,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提升投资活力 [3] - 产业基金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工具,通过"以投带引"构建本地产业链 [3] 募投管退流程优化 - 国务院出台政策壮大耐心资本,多地放宽基金存续期并建立容错机制 [4] - 募资端引入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5月私募机构纳入科创债发行主体,6月北京发行首单1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债 [4] - 管理端实施差异化考核,武汉允许天使基金单个项目100%亏损,鼓励早期投资 [5] 退出渠道多元化 - 证监会优化并购重组规则,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实施锁定期"反向挂钩" [5] - 上海设立500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超百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 [6] - 上半年机构LP认缴出资8720亿元同比增50%,减持金额587亿元同比翻倍 [7] 行业回暖与政策建议 - 政府引导基金仍是主要资金来源,需撬动社保、保险等长期资本加大配置 [7] - 建议推广S基金全国试点,简化交易流程和税务处理,放宽股票分配限制 [8] -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常态化,优化实物分配股票机制畅通退出渠道 [7][8]
宝利投资 | 私募股权募投退全面回暖
搜狐财经· 2025-06-11 14:38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私募股权创投行业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发挥关键作用 [1] - 2024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在募资、投资、退出环节取得显著进展,呈现回暖向好态势 [1] - 国家政策支持为行业营造良好环境,中长期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募资结构 [4] 募资结构优化 - 截至2024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机构投资者17110个,出资规模8358.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76%和0.41% [6] - 政府出资、引导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投资者数量同比增16.74%,出资规模2381.06亿元 [6] - 引导基金投资者数量624个(同比+24.32%),出资规模909.47亿元(同比+14.11%) [6] - 全国社保基金新增认缴50亿元,合计认缴规模74亿元 [6] - 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出资66家,认缴金额5.99亿元(同比+6.45%),实缴4.31亿元(同比+3.11%) [7] 投资方向与成果 - 行业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导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8] - 投资种子期/起步期企业项目9462个(同比+4.28%),占比46.36% [11] - 创业投资基金"投早"项目6029个(同比+9.74%),占比53.18% [11] - 投资中小企业项目13732个(同比+3.87%),初创科技型企业5678个(同比+8.86%),在投本金987.58亿元(同比+9.03%) [11] - 投资高新科技企业10899个(同比+5.71%),占比53.40% [12] - 硬科技领域投资显著增长:航空航天与国防(项目数量+25.46%,本金+23.54%)、半导体(+12.17%,+13.21%)、生物科技(+6.46%,+7.02%) [12] - 投向深圳"20+8"产业集群项目4893个(同比+2.11%),在投本金1109.97亿元(同比+0.96%) [12] 行业集中度与头部效应 - 前10%机构管理约74%私募创业投资基金规模 [7] - 深圳辖区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创投基金6只,总规模686.48亿元 [7] 退出渠道与回报 - 2024年退出项目1954个(同比+96.42%),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同比+70.28%) [16] - 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退出1369个项目(同比+107.11%),金额338.36亿元(同比+81.25%) [16] - 公开市场退出331个项目(同比+89.14%),金额222.41亿元(同比+104.50%) [16] - 境外上市退出28个项目,金额22.14亿元(规模为2023年10.87倍) [16] - 硬科技领域保持高回报:化学制品退出回报倍数5.14倍,半导体3.01倍,生物科技2.59倍 [17] 未来展望 - 行业生态持续优化,有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
政策红利激活市场需求 CVC等私募踊跃收购上市公司
证券日报· 2025-06-11 01:08
并购案例概况 - 合肥瑞丞私募基金拟设立基金以15.75亿元收购鸿合科技25%股份并取得控制权 成为"并购六条"发布后首单产业资本CVC发起的上市公司收购案 [1] - 自"并购六条"出台至6月10日 A股市场累计披露6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案例 其中5单首次披露日在《重组办法》修订后 [2][3] - 6单案例中5家为传统企业 鸿合科技是唯一连续盈利公司 2024年营收35.25亿元 归母净利润2.22亿元 [8] 政策驱动因素 - "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 5月16日修订的《重组办法》实施投资期限与锁定期"反向挂钩"机制 [3] - 政策显著降低私募基金风险 激发参与积极性 当前上市公司整体估值低位形成低成本收购窗口期 [3] 交易结构与特点 - 6单案例主要通过"协议转让+原控股股东表决权委托(或放弃)"方式取得实控权 鸿合科技案例交易金额最高(15.75亿元) 估值达63亿元 [8] - 合肥瑞丞由奇瑞资本与团队共同出资设立 其管理的瑞丞基金是6单中唯一产业龙头控股的私募基金 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产业链 [5][6] 产业协同价值 - 私募基金具备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通过"产业+资本"模式可帮助上市公司切入高附加值赛道 鸿合科技作为教育智能交互平板龙头亟需转型资源 [5][6] - 产业资本入主后可通过资产注入优化上市公司质量 奇瑞资本背景可为鸿合科技提供新能源汽车领域优质标的 [6] 行业趋势展望 - 私募基金从"Pre-IPO"模式转向"二级市场深度介入" 通过市值管理放大收益 或成主流趋势 [10] - 传统行业整合需求旺盛 私募基金可通过收购分散市场份额推动产业链升级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激发更多市场需求 [10]
深圳创投回暖:去年退出总量近三年最高,中长期资金投资者数量增超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11
政策支持与行业回暖 - 2024年新"国九条"、国办一号文及七部门联合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旨在畅通"募投管退"循环,支持科技创新[1] -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管理规模达4103.42亿元,基金数量3429只,同比分别增长1.13%、4.13%,较2018年末规模增长2.25倍,年化增速21.74%[1] - 中长期资金参与度提升,政府出资、引导基金等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16.74%,出资规模2381.06亿元,其中引导基金出资规模增长14.11%至909.47亿元[5] 行业集中度与募资结构 -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前10%机构管理74%的基金规模,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基金达6只,规模686.48亿元,同比增长11.02%[2] - 机构投资者数量17110个,出资规模8358.58亿元,占比达59.01%,其中一般企业投资者出资规模5941.80亿元,连续三年正增长[3][4] - 深圳股份合作公司实缴金额4.31亿元,同比增长3.11%,投资规模连续三年上升[6] 投资方向与项目特点 - 基金投资项目20409个,投向企业12503家,创业投资基金在投本金2420.33亿元,同比增长8.69%[7] -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趋势显著:种子期/起步期项目占比46.36%,中小企业项目占比67.28%,初创科技型企业在投本金987.58亿元,同比增长9.03%[7] - 硬科技领域涨幅突出,航空航天与国防、半导体项目数量分别增长25.46%、12.17%,在投本金增长23.54%、13.21%[8] 退出渠道与回报表现 - 2024年退出项目1954个(近三年最高),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同比增长70.28%,累计实际退出金额4373.29亿元[10][11] - 公开市场退出规模显著提升,退出本金113.97亿元,同比增长122.05%,境外上市退出金额达22.14亿元,为2023年的10.87倍[12][13] - 硬科技赛道回报亮眼,化学制品、半导体累计退出回报倍数达5.14、3.01,生物科技2024年回报倍数2.59,高于累计水平[14][15]
全面回暖!创投“硬科技”赛道退出回报亮眼,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
券商中国· 2025-06-02 07:20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发展态势 行业整体表现 -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数量和规模连续6年增长,截至2024年末存续801家管理人,备案3429只基金,管理规模4103.42亿元,数量和规模较2018年末分别增长2.65倍和2.25倍,年均增速24.09%和21.74% [6] - 2024年行业"退出难"问题缓解,退出项目数量1954个(同比+96.42%),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同比+70.28%),创近三年新高 [2] 投资方向聚焦 - "投硬科技"趋势显著:2024年投资高新科技企业项目1.09万个(同比+5.71%),占比53.40%,其中航空航天与国防(+25.46%)、半导体(+12.17%)、生物科技(+6.46%)领域项目涨幅突出 [1][7] - "投早投小"策略深化:种子期/起步期企业项目9462个(同比+4.28%),占比46.36%;初创科技型企业在投项目5678个(同比+8.86%),在投本金987.58亿元(同比+9.03%) [7] 退出渠道优化 - 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仍为主流:2024年通过这两种方式退出项目1369个(同比+107.11%),金额338.36亿元(同比+81.25%) [2] - 公开市场退出突破明显:通过该方式退出项目331个(同比+90%),金额222.41亿元(同比+104.50%),其中境外上市退出项目28个(达2023年3.5倍),金额22.14亿元(达2023年10.87倍) [2][3] 中长期资金参与 - 2024年政府出资、引导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投资者数量同比+16.74%,出资规模2381.06亿元,其中引导基金投资者624个(同比+24.32%),出资909.47亿元(同比+14.11%) [4] - 全国社保基金新增认缴50亿元,合计认缴2只基金规模74亿元;66家股份合作公司认缴5.99亿元(同比+6.45%),实缴4.31亿元(同比+3.11%) [5] 硬科技赛道回报表现 - 信息技术服务等7大硬科技行业累计退出项目占比35.69%,其中化学制品(5.14倍)、半导体(3.01倍)回报倍数领先;2024年该7行业退出项目占比提升至43.86%,生物科技回报倍数2.59倍高于累计水平 [3]
2024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项目数创近三年新高
快讯· 2025-05-31 13:07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退出情况 - 2024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项目数量1954个 为近三年最高 较2023年增长94.62% [1] - 2024年退出本金430.69亿元 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 较2023年分别增长71.06%和70.28% [1] - 截至2024年末累计退出项目11484个 退出本金2556.89亿元 实际退出金额4373.29亿元 [1] - 累计退出项目 退出本金 实际退出金额较2023年末分别增长20.43% 3.26% 3.66% [1]
募、投、退全面回暖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展现新气象
上海证券报· 2025-05-30 02:59
募资端变化 -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 2024年政府出资、引导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投资者数量同比增加16.74% 出资规模达2381.06亿元 [3] - 机构投资者实现"双提升" 截至2024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机构投资者达17110个 出资规模8358.5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0.76%和0.41% [3] - 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 前10%机构管理约74%基金规模 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创投基金有6只 总规模686.48亿元 [3][4] 投资策略成效 - "投早"稳步推进 2024年末投资种子期、起步期企业项目9462个 同比增长4.28% [5] - "投小"力度加大 投资中小企业项目13732个(同比+3.87%) 初创科技型企业项目5678个(同比+8.86%) 在投本金987.58亿元(同比+9.03%) [5] - "投硬科技"领跑 高新科技企业投资项目10899个(同比+5.71%) 近3年年化增长率11.14% 其中航空航天与国防(23.54%)、半导体(13.21%)、生物科技(7.02%)增幅显著 [5][6] 产业布局聚焦 - 紧扣"20+8"产业集群规划 2024年末投向该领域项目4893个(同比+2.11%) 在投本金1109.97亿元(同比+0.96%) 重点布局工业母机、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6] 退出渠道改善 - 退出规模创新高 2024年退出项目1954个(近三年峰值) 实际退出金额588.31亿元(同比+70.28%) [7] - 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为主渠道 合计退出1369个项目(同比+107.11%) 金额338.36亿元(同比+81.25%) [7] - 公开市场退出强劲增长 IPO/新三板退出项目331个(同比+89.14%) 金额222.41亿元(同比+104.5%) 境外上市退出金额22.14亿元(达2023年10.87倍) [7][8] - 硬科技领域回报突出 化学制品(2.22倍)、半导体(2.00倍)行业平均退出回报倍数高于市场均值 [7]
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激发耐心资本入市积极性 完善政府基金分类管理机制
证券时报· 2025-03-03 12:27
耐心资本发展 - 耐心资本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科技革命的关键支撑要素,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1] - 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领投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出台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长期投资 [4] - 需拓展资金来源,鼓励社保基金、保险、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增加对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配置 [4] - 完善退出机制需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提高上市包容度,畅通并购渠道,推广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4] 政府投资基金优化 - 政府投资基金同质化竞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错位,需明确差异化定位,聚焦战略领域和薄弱环节 [9] - 应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防止重复投资,通过整合重组同类基金提升效率 [10] - 未来需放宽金融机构参与限制,鼓励"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 [12] - 建议优化考核要求,实行项目"打包"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以提升创新包容度 [13] 中长期资金入市 - 需明确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比例,如对养老金、保险资金设定具体配置要求 [7] - 完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降低短期指标权重以避免投资行为短期化 [7] - 优化资本市场生态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丰富投资工具,加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 [7] 央行金融工具创新 - 央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和互换便利工具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但需优化贷款条件和资金分配机制 [15] - 平准基金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时有设立必要性,其直接干预能力优于互换便利工具的间接支持 [16] - 建议央行扩充宏观审慎职能,开发绿色金融、科技创新专项信贷产品,推出跨境人民币工具 [17]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 宏观调控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财政政策需加大民生领域支出,货币政策需降低融资成本提振消费 [18] - 政策协同需总量匹配与结构平衡,财政支持基建与民生,货币侧重信贷可得性 [19] - 加强财政贴息与货币工具结合,完善部门沟通以提升政策时效性和精准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