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

搜索文档
【第三十六次】习近平: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华社· 2025-06-06 10:37
双碳战略核心观点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 [1] - 双碳目标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满足生态需求及担当大国责任的必然选择 [2] - 需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短期、政府与市场4对关系,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 [3] 能源结构调整 - 构建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清洁高效煤电为支撑、特高压输变电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4] -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煤电"三改联动"(节能降碳/灵活性/供热改造) [4] - 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2021年已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并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2][4] 产业升级方向 - 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4] -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重点升级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低碳工艺和数字化转型 [4] - 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减少能源资源浪费 [4] 科技创新重点 -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技术评估交易体系 [5] - 推进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4] - 高校将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 政策机制完善 -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5] - 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碳定价机制 [5] - 加强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市场协调 [5] 全球气候治理 - 中国将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 [5] -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展现大国担当 [2][5]
2025南京绿色价值CEO圆桌论坛举办
搜狐财经· 2025-05-28 19:54
论坛概况 - 2025南京绿色价值CEO圆桌论坛于5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天加能源基地举办,主题为"跨界对话、共创价值、引领转型" [3] - 论坛由深石、天加、金鹰联合主办,探讨企业如何从"响应者"转型为"系统性解决方案提供者"与"全球价值共创者" [3] 企业绿色发展实践 - 天加董事长蒋立分享企业绿色发展探索,强调制造型企业在"双碳"时代的责任担当 [3] - 天加基于用户场景推出低零碳综合解决方案,采用磁悬浮主机设备和AGI智慧算法提升节能效率 [3] - 天加曾获2021年全球环保奖项保尔森大奖,通过技术创新打造绿色可持续护城河 [3] 论坛议题与嘉宾观点 - 论坛围绕"从共益到共赢:城市挑战中的企业战略机遇"等四大议题展开讨论 [3] - 参会嘉宾包括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创新中心主任Massamba Thioye等 [3] 企业合作动态 - 深石集团与天加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生物圈三号"碳中和实验园开展节能减碳技术合作 [4] - 天加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部署磁悬浮空调系统及能碳优化方案 [4] - 双方共建"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双轮驱动合作模式,生物圈三号将作为天加产品展示平台 [4]
最新旗舰报告:亚洲应开创有韧性、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
国际金融报· 2025-03-25 19:26
亚洲绿色转型挑战与机遇 - 亚洲面临独特气候挑战 全球50%以上人口和约50%GDP集中在亚洲 许多最易受气候影响经济体位于该地区[1] - 亚洲需兼顾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 缓解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存在困难[1] 绿色转型政策框架 - 亚洲通过政策框架 行业引导和市场力量三方面推动绿色转型 技术进步和气候融资是关键驱动力[2] - 主要碳排放国包括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日本和沙特阿拉伯均设定雄心勃勃气候目标 国家自主贡献提供重要机遇[2] - 政策重点关注能源 废物管理 可持续制造和交通 以及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如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2] 市场力量与碳定价机制 -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投资和供应链减排推动转型 消费者环保偏好加速低碳转变[2] - 碳定价与交易将排放成本内部化 推动低碳解决方案落实 自由贸易协定对清洁能源供应链至关重要[2] - 碳定价是市场资源转向低碳发展的不可或缺手段[2] 区域发展差异与挑战 - 亚洲各地区绿色增长表现差异很大 不同次区域面临挑战各异 政策需要因地制宜[3] - 经济体需要更多明确具体举措提高气候雄心 加速绿色转型进展[3] 绿色技术创新进展 - 亚洲在新兴绿色技术领域进展迅猛 有望成为先进电池材料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 潮汐能等领域领头羊[4] - 中国85%新能源产能来自可再生能源 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4] - 规模化部署需要更多研发投资 区域合作以及融资模式创新[4] 技术推广与贸易壁垒 - 区域知识转让和财政支持对落后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4] - 解决贸易壁垒是实现低碳技术全球推广的关键[5] 融资挑战与资金缺口 - 亚洲绿色转型面临重大融资挑战 南亚损失与损害问题最为严重 南亚和东南亚债务负担较重[6] - 中亚和西亚尤其面临获取气候资金挑战 各区域需要加强机构建设[6] - 绿色增长指数显示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资金投入仍然较低 阻碍创新和可再生能源扩展[6] 资金动员途径 - 需动员多边机构 公共部门和私人投资者弥合资金缺口 优惠融资仅占总气候融资11%[6] - 绿色债券 信贷和股权增长是动员亚洲私人资本的关键途径[6] 自然投资战略 - 亚洲需要将有利于自然的投资纳入更广泛经济和基础设施规划中[7] - 投资自然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气候公正 确保自然资源依赖型社区维持生计[7] - "自然作为基础设施"代表战略性观念转变 将自然生态系统定位为传统基础设施的替代方案[7] 自然投资实施障碍 - 由于政策碎片化 资金不足 未纳入国家气候战略等原因 自然资产在许多亚洲经济体未得到充分利用[7] - 解锁自然投资潜力需要采用全面政策 将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和经济发展相结合[7] 碳市场发展机遇 - 合规市场和自愿碳市场预计大幅增长 到2050年碳抵消需求达每年52亿吨二氧化碳[8] - 《巴黎协定》第六条推动国际碳交易 到2030年每年有望节省3000多亿美元 2020-2050年间减少21万亿美元全球减缓成本[8] - 多个亚洲国家正在开发第六条碳信用框架包括孟加拉国 不丹 柬埔寨 印度 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8] 碳市场挑战与前景 - 必须解决治理和政策实施挑战以释放全球碳市场潜力[9] - 亚洲碳市场未来取决于解决结构性挑战和加强互联互通 协调区域标准和制定透明定价机制尤为关键[9] - 亚洲有望成为碳交易核心枢纽[9] 转型综合策略 - 需整合碳市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绿色技术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11] - 可持续转型可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降低与污染相关的健康成本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11] - 通过对创新 治理和跨部门合作进行战略投资 亚洲在领导全球可持续未来方面占有明显优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