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更新换代发展,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再现突破
选股宝· 2025-08-18 23:34
航天产业技术突破 - 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1] - 该试验是继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后的又一重要突破[1]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长征十号和长征十号甲两种构型[1] - 试验成功为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奠定重要技术基础[1]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将全面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1] 航天产业发展趋势 - 我国航天产业正从"国家战略驱动"转向"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1] - 国家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1] - 出台《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1] - 商业航天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1] - 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20%[1] 相关上市公司 - A股相关概念股主要有天银机电、航天电子等[2]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13:57
载人登月计划概述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载人登月任务将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飞向月球 - 地月平均距离38万公里,需要火箭具备地月转移轨道27吨级运载能力 [6]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需研制新火箭平台 [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正在研制,具备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支持两种构型(登月型和近地型) [7][8] - "梦舟"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具备自主逃逸救生能力,今年6月完成逃逸试验 [10] 登陆月球 - "揽月"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已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2] - 试验模拟月球低重力环境,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着陆起飞关键技术 [12] - 航天员将使用"望宇"登月服和"探索"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面临月尘、微流星等挑战 [12][13] 返回地球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减速 [15] - 需解决高速再入热防护和精准制导导航控制问题 [15] - 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模拟飞行仿真,确保返回安全 [16] 产业与经济影响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带动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 [3]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支撑,后续将建设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16][19] 任务命名与文化内涵 - "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月球车)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1] 探月工程规划 - 初期规划分绕、落、回三期,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和科研站建设 [17][18][19]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18 06:01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进展 - 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5][10]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5][10][19]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10人开始训练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载荷专家 未来将承担载人登月任务 [5] 载人登月飞行过程设计 - 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着陆器 [5][13] - 月面着陆器制动下降并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 航天员登陆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 [5][13] - 完成任务后航天员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5][13]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5]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5][16][17]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 研制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中 [17][18] 新一代载人飞船系统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 既能支撑载人登月任务也能支撑近地空间站任务 [19] - 与神舟飞船不同 "梦舟"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接到火箭逃逸指令后自行负责逃逸和救生 能将返回舱及时带离危险区域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19]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增添保障 [10][19]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1] - 今年8月6日在河北怀来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 [10][21] - 登月服命名为"望宇" 载人月球车称作"探索" 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9][23] 月面环境挑战与应对 - 月球极端高低温高真空和复杂地形环境带来未知挑战 包括月壤厚度不均可能藏有暗坑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面临微流星袭击 [22] - 通过地面模拟月球环境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安全 穷尽一切技术手段做好应急预案保护航天员安全 [22] - "望宇"登月服和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研制试验 [23]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 第一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26] - 利用长达数千公里航程中的大气层阻力逐步消耗飞船初始能量 使速度显著下降不再具备环绕地球飞行条件 [27] - 科研人员开展模拟飞行仿真 研制更智慧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确保飞行收放自如平稳安全 [27] 工程经济效益与战略意义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11]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探索火星等更远星球的最佳中转站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有极大帮助 [11]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技术突破为2030年前实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梁晓锋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第三次出舱活动基本情况
新华社· 2025-08-16 10:43
航天活动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 [2]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梁晓锋介绍出舱活动基本情况 [2]
神二十乘组将于近日实施第三次出舱 全新舱外航天服已启封
新京报· 2025-08-14 11:45
任务执行进展 - 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 [1] - 乘组于6月26日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1] 空间站运营与货运管理 - 乘组先后完成送别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迎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任务 [1] - 空间站组合体目前运行状态稳定 [1] 航天员工作与科研活动 - 三名航天员完成了站内环境监测、物资清点整理及出舱活动准备工作 [1] - 乘组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的实(试)验项目正稳步推进 [1]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当前身心状态良好 [1]
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发射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8-13 18:14
发射任务概况 -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于8月13日14时43分成功发射 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 - 发射任务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并取得圆满成功[1] 运载系统技术特性 -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基于长五火箭研制基础开发 属于大型低温运载火箭[3] - 远征二号上面级是目前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常规动力液体上面级[3] - 组合运载系统支持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等多种轨道发射任务[3] - 系统具备一箭一星、一箭多星发射及星座部署能力[3] - 支持串联布局、并联布局、侧挂布局和串并联布局等多样化部署方式[3] 研制单位信息 - 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1] -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和远征二号上面级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3] 发射里程碑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8次发射[3]
探月工程20年展览亮相上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18:00
展览概况 - 展览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共同主办 [1] - 展览主题为"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 [1] - 展览吸引大量观众前来参观 [1] 展览内容 - 展出60余件珍贵实物与详实历史档案 [1] - 通过展品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深空科技魅力 [1]
正式发布!我国主导制定→
科技日报· 2025-08-12 18:29
国际标准发布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标准内容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的相关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相关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飞行路径上任何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该标准由我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1]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卫星在轨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 规定了对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1] 标准制定参与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 [2] -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ISO/TC20/SC14技术对口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技术协调 并作为参编单位全程参与了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修改和讨论 [2]
正式发布!我国主导制定两项国际标准
环球网资讯· 2025-08-12 09:27
国际标准发布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 包括《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和《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 [1] - 截至目前 中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标准技术内容 - ISO 21740:2025标准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ISO 16615:2025标准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影响因素规定了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2] 标准制定参与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标准由中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2]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由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技术对口单位和参编单位参与技术协调和标准制定过程 [2]
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两项国际标准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8-12 07:5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ISO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ISO 21740:2025)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的相关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相关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该标准由我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是我国积极参与外空治理 共建外空活动规则的实践 [1] 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国际标准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ISO 16615:2025)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影响因素规定了对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2] - 该标准由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技术对口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技术协调 并全程参与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修改和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