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搜索文档
逐梦苍穹 再聚天宫
经济日报· 2025-11-05 06:15
任务执行与技术突破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31日发射成功,将三名航天员送入预定轨道[1] - 飞船于11月1日成功对接空间站,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较之前任务的6.5小时缩短约3个小时,创造了最快纪录[2] - 快速交会对接通过精确发射控制、缩短近程导引初始距离以及优化飞行轨迹设计实现[2] 运载火箭系统改进 - 长征二号F火箭实施了近20项技术改进以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3] - 控制系统采用产品化双十表光学惯组,使感知和决策系统更为敏锐精准[3] - 逃逸救生系统由10台固体发动机组成,可在检测到重大故障后约2秒启动,将航天员带至安全空域[3] 关键分系统性能提升 - 电源分系统应用软件智能“寻零和归零”技术,实现对太阳翼初始位置的快速扫描,以在更短时间内建立稳定能源状态[5] - 测控与通信系统由全球地面站、中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及飞船通信设备构成,确保遥测数据、生理参数、视频画面和指令的实时传输[6] - 对接机构进化为一套“刚柔并济”的受控阻尼缓冲系统,能吸收对接碰撞能量并实现柔顺捕获与锁紧,提升对接成功率与可靠性[6] 材料与部件可靠性 - 飞船舱体密封件、空间站密封件等有近20项考核指标,产品经受了地面8万次疲劳试验及真空、高低温、失重等环境试验[4]
3.5小时成功“到站”,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中国空间站
新京报· 2025-11-01 08:12
发射任务概况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31日23时44分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 飞船于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1] - 此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第6艘载人飞船,也是我国第1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1] 技术创新与能力提升 - 神舟二十一号是我国首艘采用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的载人飞船,相比神舟二十号的6.5小时方案,减少了远距离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缩短了近距离导引飞行时间 [2] - 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减轻了航天员飞行压力,减少了电池燃料等需求,提升了任务整体应对故障的能力,可实现全年任意日期发射 [2] - 飞船团队对返回舱内设备布局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拓展出下行载荷装载空间,提升了载人飞船的下行承载能力 [2] 任务执行与产业成熟度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任务5年来发射的第10艘载人飞船 [2] - 航天五院神舟飞船团队通过技术和流程创新,不断完善产保措施,实现了高密度发射模式下的连续成功 [2] - 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的同时,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应急救援待命前全部工作,具备应急救援能力,体现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模式 [3]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 - 除运送航天员外,神舟飞船还肩负着运送高价值、高时效性载荷等职责,能够更好地为空间站“添砖加瓦” [2] - 飞船下行承载能力的提升,能够为各类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提供更充足的下行空间 [2]
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新成员”
环球网资讯· 2025-11-01 00:41
发射任务概况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31日23时44分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搭载张陆 武飞 张洪章3名航天员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 快速交会对接技术 - 神舟二十一号是我国首艘采用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的载人飞船 相比神舟二十号6.5小时方案 时间缩短3小时[3] - 技术优化体现在三个层面 通过更精确发射控制使飞船进入初始相位差更小的轨道 缩短近程导引段初始距离 优化飞行轨迹算法增强容错能力[4] - 该方案减少了远距离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 缩短近距离导引飞行时间 减少航天员飞行压力和对电池燃料等需求 可实现全年任意日期发射[3] - 该技术提升任务整体应对故障能力 极大地增强了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放宽能源对发射窗口的要求[4] 运载火箭技术改进 - 为满足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的精度要求 长二F火箭实施近20项技术状态改进 进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5] - 控制系统采用产品化双十表光学惯组 使火箭的感知系统更为敏锐 决策系统更为精准 确保飞船从第一秒就飞得又准又稳[5] 空间科学实验 -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将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选用两雌两雄4只SPF级C57BL/6实验小鼠随飞船上行[6][7] - 实验重点研究失重 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 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6][8] - 在轨期间通过专用饲养装置自动控制温度 湿度和照明 自动喂食饮水 并通过可见光和红外相机拍摄小鼠行为视频进行实时监测[7] - 实验科学意义在于填补我国在空间小型哺乳动物实验领域的空白 为未来长期太空探索提供基础数据[8] - 研究成果可转化到地面医学 例如通过解析空间环境对小鼠骨骼肌萎缩 免疫系统紊乱的影响 开发防护措施 其机制研究可能为老年人或卧床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8]
他们“铆在发射场,钉在塔架上,守在火箭旁”托举星辰……
央视网· 2025-10-31 14:36
发射任务准备 - 神舟二十一号即将发射 发射塔架上各个系统工作人员都在忙碌进行状态确认 [3][5] - 供气系统负责为火箭 地勤设备以及航天员在上升段和飞行期间提供呼吸气体 [7] - 推进剂加注是火箭发射前的关键环节 工作人员需在点火前最后撤离 [11] 关键岗位与职责 - 供气系统现场负责人何建军工作包括保障火箭测试用气和巡视设备 确保测试安全顺利 [5][7] - 推进剂加注负责人张向飞需穿着厚重防护服工作数小时 接触易燃易爆推进剂时如履薄冰 进行一级防护 [11][13] - 数智中心建设者胡永刚及其团队通过代码和系统提升发射组织效率与安全性 [17] 技术发展与效率提升 - 数智中心自2017年起全天候24小时值班 实现对整个发射场区的全天候监控 [15] - 过去发射场区需上百人值守 如今通过数智中心仅需几人即可完成监控任务 [15] - 数智中心具备精细化分析能力 例如在神舟二十一号转运时通过分析找到理想转运窗口以应对超标风速 [19] 人员经验与行业贡献 - 何建军在东风航天城工作29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步发展 [9][22] - 张向飞和胡永刚均表达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自豪 认为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是荣耀 [19][20] - 发射场工作人员被喻为“铆钉” 其“铆在发射场 钉在塔架上 守在火箭旁”的精神始终如一 [1][24]
火箭发射成为生活一部分 中国航天人把非凡事业变成平凡坚守
央视新闻· 2025-10-29 14:17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神舟六号任务于2005年完成中国首次“多人多天”航天飞行 [1] - 从2003年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至今 航天员已实现一年多次往返天地之间 [5] - 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在即 运载火箭正进行最后阶段检测 [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础设施变化 - 通向发射场的道路从单车通行的砂石路变为双向四车道柏油路 [1] - 东风航天城道路更宽 楼房更多 向北原为草滩现为厂区 [1][3] - 当地道路从一条增至三条 [3] 航天技术与团队演进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早期发射紧张变为使用新设备的成熟火箭 [5] - 航天队伍出现“00后”年轻技术人员 新年轻人迅速成长加入 [7] - 技术人员已参与十几次发射任务 [7] 航天事业文化精神 - 航天人将飞天梦想融入日常 把非凡事业变成平凡坚守 [11] - 技术人员视航天为“快乐的职业” 在最好年华投身热爱事业 [9] - 航天人像胡杨般扎根戈壁 改变的是技术能力 不变的是对事业的热爱 [7][9]
从小标识读懂大梦想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标识让家国情怀“直接拉满”
央视网· 2025-10-28 09:59
任务标识设计解读 - 标识核心为昂首挺立的航天员形象 代表中国航天人的奋斗与奉献[5] - 设计采用独特视角 从航天员头盔内部向外看[5] - 面窗显示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交会对接 背景为星光[7] - 面窗下方展现祖国大地 体现家国情怀[7] - 头盔外圈圆环设计灵感源自古代浑天仪 象征宇宙星球轨道 体现古今探索精神的一脉相承[8] 发射任务信息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近日择机发射[1] - 任务将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10] - 飞船将搭载三名航天员前往中国空间站[10]
科学与健康|新目标!我国新一代载人登月运载火箭研制再突破
新华社· 2025-08-15 22:33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进展 - 我国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这是继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2] -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采用"两次发射、环月对接"方案 需两枚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与新一代载人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3] 现役火箭能力分析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6吨 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大幅降低 无法满足27吨需求 [3]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 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同样不足 [3]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 虽能执行无人深空探测任务 但距离载人登月需求差距较大 [3] 长征十号系列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十号为三级火箭 直径5米 最大高度92.5米 捆绑两个助推器 用于载人登月任务 [7] - 长征十号甲为两级火箭 直径5米 最大高度67米 一子级可回收重复使用 用于空间站任务 [7] - 采用先进传感器网络和智能飞行控制算法 实现故障检测和任务重构 [7] 载人登月技术要求 - 需具备极高可靠性与安全性 要求冗余设计 逃逸系统和智慧化故障诊断能力 [4] - 需实现高精度发射与入轨 确保两枚火箭在严格时序内发射并精准入轨 [5] - 需兼顾多任务构型适应性 包括登月任务构型和空间站运营的无助推器构型 [5]
火箭上的“小洞洞”是什么?专家为你解答
新华社· 2025-05-02 00:01
火箭排焰口设计 - 火箭级间段的"小洞洞"专业名称为排焰口,主要用于排出火箭发动机点火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多出现在多级火箭的级间段 [1] - 排焰口在火箭热分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上面级发动机启动后产生的燃气流冲刷下面级,推动两级解锁分离,排焰口和导流锥结构用于应对高温高压燃气 [3] - 早期火箭如长征二号丙和长征三号甲系列采用杆系结构排焰设计,确保火焰顺畅排出 [3] 火箭排焰口技术演进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因载人需求对承载系数要求更高,改用栅格孔排焰设计 [3] - 新一代运载火箭如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采用冷分离方式,无需设置排焰口 [3] - 排焰口设计从杆系结构向更小甚至无孔方向变革,反映火箭技术进步 [3][4] 排焰口的功能意义 - 排焰口虽小但至关重要,是火箭热分离过程中保障结构安全的关键设计 [3] - 排焰口设计需兼顾火箭结构强度与发动机性能,技术方案随火箭发展持续优化 [3] - 排焰口的设计变化见证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迭代升级 [4]
大国工匠 | 刘争:把每一个零部件做到极致 一如既往争下去!
央视网· 2025-04-29 11:57
文章核心观点 介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刘争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航天产业融合,解决航天零部件加工难题,带领团队取得诸多成果,体现航天人拼搏精神 [1][7] 刘争个人信息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主任工艺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艺师 [3][7] -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军工人”“数控专家”等称号 [1][9] -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受柳百成院士话语指引投身航天制造 [9][11]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情况 - 我国唯一现役载人运载火箭,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发射成功率百分之百,是全球最安全载人火箭 [4] - 外表无变化但一直在升级,每个零部件追求极致以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3] 刘争工作成果 - 开发自动测量补偿加工方案,使我国首次实现运载火箭大型整体壳段壁厚百分之百合格,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 [22][24] - 带领团队实现中国首个面对称异型航天器100%五轴数控加工、攻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喷管内壁加工难题等 [28] - 承担国家部委等重大课题37项,获得12项国家专利 [28] 刘争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式 - 火箭薄壁精准加工是制约生产效率和精度的难题,传统加工需人工测量和补偿 [13][16] - 进行十几种装夹方案、上百次实验,失败后通过打篮球解压,最终成功开发自动测量补偿方案 [18][20][22] 刘争的新研发 - 研发新一代加工装备移动加工机器人,将改变航天大型部件加工难题 [26] 刘争代表的航天人精神 - “争”体现工作状态和航天人精神,梦想是星辰大海,要一如既往地拼搏 [30]
中国唯一现役载人运载火箭,长二F可靠性评估值升至0.9905
新京报· 2025-04-24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4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评估值高,研制团队有多项技术突破,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可靠性,国产化率攀升,后续将继续以每年两发频率执行任务并提升工作效率保障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1][2] 火箭性能 - 长二F火箭是中国唯一现役载人运载火箭,可靠性评估值提升至0.9905,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 [1] 技术突破 - 火箭研制团队首次研制成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初步建成第一个故障检测仿真实验室 [1] - 首次研制成功大容量实时逃逸遥测系统和兼具气动整流与逃逸功能的智能整流罩 [1] 设计思想与措施 - 长二F火箭采用“一度故障工作,二度故障安全”设计思想,广泛采用冗余设计和裕度设计,提高元器件等级和筛选标准 [1] 产品筛选 - 每批原材料和元器件入厂后需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性能指标须在“安全包络线”内,稍有偏离即被淘汰 [2] - 产品筛选时工程师主动“掐头去尾”,仅保留性能数据集中在80%区间的产品 [2] 后续计划 - 随着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长二F火箭将继续以每年两发的频率执行发射任务 [2] - 型号队伍将围绕信息化、数字化的工具和手段提升等,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