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研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科技日报· 2025-08-26 08:50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 截至8月25日3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全部在轨实验[1] - 实验样品包含肝细胞、骨骼肌前体细胞和脑类器官芯片 成功实现在轨自动培养、给药、显微成像及样品固定操作 目前样品处于在轨低温存储状态 计划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1] - 截至8月22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完成实验26000余次 上行科学物资800余公斤 下行27种科学实验样品并获取110TB科学数据[2] 微重力环境生物医学研究 - 核酸脂质纳米载体实验表明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摄取效率明显提高 疾病相关蛋白表达快速下降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地面环境[1] - 空间微重力环境可成为理想实验条件 为地面疗效受限疾病探索新生物干预手段或药物[1] - 骨骼肌前体细胞实验发现微重力导致细胞迁移受阻 可能引发功能异常并影响骨骼肌再生能力 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空间微重力导致骨骼肌萎缩的机制[2] 脑科学及器官芯片技术 - 脑类器官芯片实验证实可在轨进行长时间3D培养 神经元迁移速度较地面更快 表明在轨环境能加速3D脑组织细胞运动[2] - 样品返回后将分析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联 通过多组学分析寻找潜在干预靶点[2]
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还刷新一项新纪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5 09:52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 开展在轨实验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在轨任务 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11] - 实验包括探索微重力对人脑类器官结构功能的影响、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行为及核酸脂质纳米药物细胞内转运规律 深化生物体生理病理认知 [4] - 科研人员通过生物技术实验柜完成自动培养、显微成像、样品固定等操作 航天员实施在轨取样和存储 样品位于低温存储柜 预计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 [13][15] 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发现 - 空间环境下脑细胞移动速度更快 可能促进脑组织细胞成熟或衰老 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治疗思路 [2][6] - 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变慢 骨骼肌再生时间整体推迟 不利于肌肉修复 [8] - 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的摄取效率明显提高 疾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快速下降 脂代谢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2][8][10] 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突破 - 中国空间站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摄氏度 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18][24] - 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使熔融钨形成标准球形 利于精确获取物理化学性质 并避免合金成分分层 实现组织和成分高度均匀 [22] - 该实验验证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优异性能 积累超高温材料在轨数据 为钨合金设计及核工业、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6]
俄发射生物卫星将小鼠和果蝇送入太空
新华社· 2025-08-21 11:46
发射任务概述 - 俄罗斯联盟21b运载火箭于8月20日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 成功将BionM2号生物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 - 此次发射由俄罗斯科学院医学生物学课题研究所主导实施[1] 卫星实验载荷 - 卫星搭载75只小鼠及约1500只果蝇作为主要生物实验对象[1] - 携带细胞培养物 金盏花等植物 植物种子 真菌 地衣 谷物 豆类和经济作物样本等多类型生物标本[1] 轨道特性与任务周期 - 卫星被送入距地表370至380公里的高纬度轨道 轨道倾角较大[1] - 该轨道宇宙辐射水平比国际空间站所在轨道高出约三分之一 地磁环境存在显著差异[1] - 飞行任务计划持续30天 旨在研究高辐射轨道的生物安全性[1] 项目背景与技术积累 - Bion系列是俄罗斯自主研发的专用生物研究航天器[1] - 2013年BionM系列首颗卫星成功发射 曾搭载小鼠 蒙古沙鼠 壁虎 蜗牛等多物种进入太空[1]
更精准丈量太空 我国获得宇宙探索新进展
央视网· 2025-08-17 16:35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家利用激光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上探测到直径10厘米的角反射器并成功接收回波信号 [1] - 科研团队通过精确测量激光脉冲往返时间计算地月距离 精度较上一代反射器更高 [3][6] - 激光测月试验中发射的上千亿光子仅有极少数返回 团队使用高灵敏度单光子探测器识别微弱信号 [8] 国际地位 - 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完成月球激光测距的国家 仅次于法国、德国和美国 [4] - 新一代10厘米孔径实心单体反射器较传统拼接式反射器具有更小反射截面积和更高测量精度 [6] 科研应用 - 角反射器作为宇宙参照物 为研究引力及地月系统演化提供高精度测距数据 [3][10] - 该技术为天琴计划组成部分 将为未来太空引力波探测奠定基础 [10]
“已陆续发放125.42克,含其他6个国家的2.18克”
观察者网· 2025-08-08 21:32
月球科研样品发放 - 国家航天局已发放九批月球科研样品共12542克 [1] - 其中向6个国家的7家机构发放嫦娥五号样品218克 [1] - 国内外科学家基于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样品已发布超150项研究成果 [1] 国际合作申请情况 - 中国航天日期间公布嫦娥五号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 [1] - 通过评审的机构包括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7家国际机构 [1] - 样品借用依据《月球样品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 [1] 参与国际机构名单 -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 [1] - 德国科隆大学 [1] - 日本大阪大学 [1] - 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 [1] - 英国开放大学 [1] - 美国布朗大学 [1] -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
嫦娥六号月壤四项研究成果发布——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齐鲁晚报· 2025-08-04 11:40
核心研究成果 -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 表明月球背面可维持持久火山活力 [1][2]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 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增强 表明月球活力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 [1][2] - 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 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 表明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特征 [1][2] - 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极其亏损的源区 可能指示原始月幔极度亏损或缘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 [1][2] 科学意义 - 四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1] - 研究成果首次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1] - 过去人类对月球认知主要来自阿波罗计划正面采样 嫦娥六号样品研究正不断颠覆和刷新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1] - 月球正反面差异巨大 关于月球"二分性"形成机制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 研究团队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取得多个"首创性"科学成果 [1] - 中国探月工程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2] - 随着更多"一手数据"获取 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迈向"并跑" 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2]
第九批月球科研样品都发放给了谁?名单来了
新浪财经· 2025-08-02 08:47
中国探月工程科研样品发放 - 中国探月工程于2025年7月召开第九批月球科研样品借用申请评审会,最终25家科研机构的67份申请获得批准,样品发放总量为30881.8毫克 [1] - 样品来源包括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其中嫦娥五号样品编码以CE5开头,嫦娥六号以CE6开头 [2][3][4] 科研机构样品分配情况 - 澳门科技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80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405.1毫克 [2] - 东华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3300毫克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56.6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500毫克 [2] - 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500毫克 [2] - 吉林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109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132.8毫克 [2] - 南京大学获得嫦娥六号样品253毫克和嫦娥五号样品29毫克 [2] - 山东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3073.9毫克 [2] - 深圳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340毫克 [2] - 同济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2500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1500毫克 [2] - 武汉纺织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644.6毫克 [2] - 武汉工程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10毫克 [2] - 西北大学获得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样品各500毫克 [3] - 香港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1000毫克 [3] - 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100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100毫克 [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嫦娥五号样品307.2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520毫克 [3] - 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得嫦娥五号样品107.9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1000毫克 [3]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嫦娥六号样品1200毫克和嫦娥五号样品1050毫克 [3]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嫦娥五号样品2523毫克和嫦娥六号样品1034.1毫克 [3][4]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嫦娥六号样品1000毫克和嫦娥五号样品300毫克 [4] -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获得嫦娥六号样品309.4毫克 [4]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嫦娥六号样品1000毫克 [4]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得嫦娥六号样品240毫克 [4] - 中南大学获得嫦娥五号样品500毫克 [4]
NASA拟裁员数千人
北京商报· 2025-07-27 23:24
NASA人员变动 - NASA预计将有约3870名员工离职,占员工总数的20%,离职后员工总数将降至约1.4万人 [1] - 数百名在职及前员工联名致信警告裁员可能危及任务安全与执行效率,指出被裁员工带走了高度专业化、不可替代的知识经验 [1] - 专家认为人员减少可能导致NASA失去最优秀人才,大规模流失已在机构内部及航天产业引发警示 [1] NASA管理问题 - NASA局长职位持续空缺,特朗普政府撤销提名后由交通部长肖恩·达菲临时兼任 [2] - 近年来NASA发展受制于政府财政状况,预算削减导致部分人员被裁减 [2] - 员工队伍老龄化严重,55岁以上科学家与工程师占比达40%,每年有6%员工因退休流失 [2] 人才与技术挑战 - 有技术能力的员工常被商业航天公司高薪挖走 [2] - 由于任务外包,NASA内部技术专长和任务经验正在逐渐流失 [2] - 技术开发能力无法满足新任务要求,基础设施因资金不足维护不善 [2] 预算与项目调整 - 喷气推进实验室2024年因预算限制裁员8%,涉及532名正式员工和至少100名联邦承包商 [3] - 同年11月再次裁员325人,涵盖技术、业务等多个领域 [3] - 取消已花费超4亿美元的VIPER月球车任务,暂停多个科学委员会工作 [3] 深空探测计划 - 2025财年深空探测预算请求达76.18亿美元,主要目标为月球和火星 [4] - 火星样本返回计划因预算严重超支(原计划53亿美元,现需80-110亿美元)面临被叫停风险 [4] - 成本超支可能威胁NASA其他科学任务 [4]
NASA计划裁掉超2000名高级别员工
快讯· 2025-07-10 15:55
NASA裁员计划 - NASA计划裁掉至少2145名高级别员工 [1] - 公司为受影响员工提供提前退休和买断等选项 [1] - 裁员行动由特朗普政府主导,涉及人员和预算缩减 [1] - 预算缩减将导致数十个科学项目被取消 [1]
由于预算削减,NASA将失去2000名高级工作人员
快讯· 2025-07-10 08:19
NASA预算削减影响 - 特朗普政府计划削减NASA预算导致2000多名高级员工准备离职 [1] - 离职人员中875名担任政府高层管理或专业职位 [1] - 超过1800名员工涉及科学和载人航天等关键任务领域 [1] - 总计2694名文职人员中多数为上述核心领域雇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