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具
搜索文档
山东威海钓具“钓”起百亿元产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9 06:20
行业概况 - 威海市现有钓具生产及配套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全行业年产值100多亿元,主导产品包括钓竿、鱼线轮、导环、仿生饵、鱼线等 [1] - 威海已建立起涵盖原材料、制造设备、配件、成品等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钓具研发、制造基地 [1] - 威海年产钓竿达4000万支,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 [3] - 全市1000多家钓具生产及配套企业中,有700多家企业将产品卖往全球市场 [3] 企业表现 - 威海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占据全球1/8的市场份额,去年出口渔具860万支,出口额同比增长18.7% [3] -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出口钓竿800万支,出口额同比增长23.2% [3] - 威海海元渔具有限公司智能化涂装车间的高仿真鱼饵一季度销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50%,订单排到10月份 [2] 技术创新 - 威海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每年推出十几款新品,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5%,聚焦个性化定制赛道 [1] - 山东汉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实现30多道钓竿生产工序无人化操作,自动化设备使品质提升20%,人力成本节省2/3 [2] - 威海海元渔具有限公司采用高喷数码打印机,鱼饵与真鱼外表实现1∶1还原,提升呈色精度和逼真度 [2] 出口与全球化 - 威海市753家钓具企业去年向30个国家出口35.4亿元产品,同比增长16.9% [3] - 今年一季度出口值达10.6亿元,同比增长21.2% [3] - 威海海关实施"一企一策"打通出口动脉,通过智能审单、绿色通道等政策促进产业链与国际航道衔接 [3]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一“业”成名|小钓竿“钓”起百亿元大产业
新华社· 2025-06-07 14:22
行业概况 - 威海被称为"中国钓具之都",钓具产业年产值达100多亿元,现有钓具生产及配套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 [2] - 行业主导产品包括钓竿、鱼线轮、导环、仿生饵等,已建立涵盖原材料、制造设备、配件、成品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2] - 钓竿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60%以上,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技术突破 - 威海民企实现碳纤维自主研发生产,打破原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2] - 7.2米钓竿重量仅150g(相当于3个鸡蛋),在轻便性、平衡性、调性等方面持续创新 [2] 发展历程 - 上世纪90年代威海钓竿企业快速兴起,但因工艺简单、原料低廉导致市场陷入红海 [2] - 历经40多年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力",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3] 未来展望 - 在"智造"加持下,威海钓具产业有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坚实制造业基础推动进出口持续增长 外贸企业以“新”为“帆”加速“出海”
央视网· 2025-05-23 10:24
黄河流域外贸表现 - 2025年前4个月黄河流域9省区进出口总额达2 05万亿元 同比增长8 8% 增速高出全国6 4个百分点 [1][12] - 青海 甘肃 河南三省进出口增速分别达69 9% 44 8% 29 5% 贡献显著 [12] 山东省外贸亮点 - 山东省前4个月农产品出口530 7亿元 保持全国第一地位 [1] - 工程机械及其零配件出口191 9亿元 同比增长超18% [10] - 海工装备 智能家电 运动器材等产业集群推动进出口持续增长 [1] 威海钓具产业集群 - 威海聚集近5000家钓具企业 占全球鱼竿市场份额60% [4] - 1-4月威海钓具出口13 8亿元 同比增长19 6% [6] - 龙头企业碳纤维鱼竿出口额2 1亿元 同比增长27% [4] - 形成钓鱼竿 鱼线轮 导环 鱼饵等全产业链集群 [7] - 700余家钓具企业在海外布局产业链 以科技含量和性价比为竞争优势 [9] 济宁工程机械智能化 - 企业通过5G远程控制实现矿山设备作业精度98%以上 [9] - "云端指挥+地面执行"模式降低柴油消耗35% 人力成本40% [10] - 带动鲁南地区300家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聚集成链 [10]
山东:培新“链”群 现代化产业体系筋强骨壮
新华网· 2025-05-23 08:45
山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 山东打造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设计—配套—总装"全产业链优势,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已交付[2] - 枣庄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带动"煤城"转型"锂电之都",18栋单体建筑加速建设[2] - 26个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抢占制高点,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 - 海阳市毛衫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转型智能制造,九成以上产品出口,全电脑横编机实现1小时成衣交付[3] - 东方航天港突破20余项核心技术,完成93颗卫星发射,轻量化复合材料研发使火箭减重30%[3] - 山东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2023年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4418亿元,2024年一季度技改项目开工1311个,投资1440亿元[4] 新兴动能培育 - 山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全链条发展,完善无人机产业链"1+N"图谱,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5] - 一季度电子、化学原料、汽车等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化学纤维、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速较高[5] - 济南量子科技、青岛深海空天、烟台商业航天等领域涌现创新成果[5] 氢能产业发展 - 国氢科技120千瓦"氢腾"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南极科考站多能互补微电网[6] - 济南部署40辆氢能重卡和22辆氢能环卫车,青岛港首创氢动力轨道吊,"中国氢港"雏形显现[6] - 政府通过项目审批、研发补贴等支持氢能产业链技术攻关,拓展示范应用场景[6]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山东2024年科技经费投入1452亿元,"山东好成果"覆盖基础研究、高端装备等领域[7] - 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8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比例全国第二[7] - 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7] 特色产业链升级 - 威海钓具产业年销25万支碳纤维钓竿,光威集团推进"钓具产业大脑"建设整合中小企业资源[8] - 山东"链长制"覆盖19条标志性产业链,36万家规上企业实现营收11万亿元,占全省90%以上[9] - 青岛仪器仪表集群构建研发验证全流程生态,集聚42家企业年产值近5亿元,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开放[9]
留得住用得好 拓宽技能人才就业空间
央视网· 2025-04-30 08:20
行业趋势 - 制造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及三四线城市都在加大引才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加快搭建高技能人才队伍 [1] - 威海作为国内最大渔具生产基地之一,产业正向智能化转型,专业对口且有技术潜力的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争相招揽的对象 [5] - 全国启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对技能人员给予针对性职业培训,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7] 企业举措 - 威海当地加快搭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育人才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 [7] - 大连、衡水、烟台等地出台引才新举措,对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发放补贴并提供科研支持 [7]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推行"技能+绩效"薪酬制度,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职业规划路径 [9] 人才发展 - 山东威海钓具生产企业为新员工安排轮岗培训,由老师傅带领熟悉产品生产全过程 [3] - 重庆高新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工通过系统培训取得多种专业技能证书,收入从打零工提升至每月7000多元稳定水平 [9] - 高级技师通过"技能津贴"制度实现收入增长,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明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