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

搜索文档
超充加速落地 无差别补能渐行渐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1 12:31
新能源汽车补能需求升级 - 充电补能体验成为影响用户出行的关键因素 用户对快速补能需求迫切 [2] - 大功率超充技术正从行业探索走向规模化落地 成为企业竞逐焦点并被纳入国家政策规划 [2] 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 上半年销量562.2万辆 全年销量有望超1600万辆 [3] - 同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达1610万个(枪数) 同比增长55.6% 换电站达4856座 [3] 大功率充电政策推动 - 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超10万台 指单枪功率250kW以上设施 [3] - 政策被企业视为优化充电网络布局的关键举措 与超快充路线高度契合 [4] 企业超充布局进展 - 浩瀚能源2021年推出360kW V1极充桩 2025年4月发布1.3MW V4极充兆瓦桩 计划2026年底建成1万根800V超快充桩 [4] - 理想汽车超充站突破3000座 蔚来建成超充站2926座及超充桩13555根 特斯拉V4超充桩投入中国市场 [5] - 浩瀚能源已与近50家运营商合作 充电桩达141万根 覆盖全国337个城市 [8] 技术迭代与行业合作 - 动力电池加速迭代和800V高压平台普及推动超充技术升级 兆瓦超充成为竞争高地 [5] - 华为与商用车企业组建超充联盟2.0 预计2025年有55款兆瓦超充车型面世 [6] - 蔚来与10余家汽车品牌达成补能合作 接入第三方充电桩约132.6万根 岚图奔驰宝马等企业开放充电网络 [7] 城市超充建设规划 - 广州建设超充之都 海南打造超充之岛 深圳启动超充之城2.0 北京计划年底建成1000座超充站 [6] 充电设施开放共享 - 政策要求车企自建大功率充电设施原则上无差别开放 需逐步测试兼容性协议匹配问题 [7] - 企业认为超快充不应是少数品牌专属 需实现所有用户高效补能和平权体验 [8] 超充设施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公共直流充电桩中240kW以上大功率桩占比仅8.5% 120kW及以下占比近7成 [8] - 超充桩面临初始投资成本高 土地资源稀缺 电力供应压力 通信协议不统一 运营商盈利困难等挑战 [9] - 需优化土地电网等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从数量增长向效率与服务质量提升转变 [9]
国家电投在承德新设实业公司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12:19
公司动态 - 电投富能(承德)实业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注册资本达1 6亿元 [1]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充电桩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运营、机动车充电销售及充电控制设备租赁等业务 [1] - 该公司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间接全资持股方式控股 [1] 行业布局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通过新设子公司进一步切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领域 [1] - 注册资本规模显示集团在充电服务板块的资本投入力度较大 [1]
从充电龙头到“能源调度师”,特来电编织山东新能源汽车时代新型电力网
齐鲁晚报· 2025-08-20 19:1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闫聪 8月20日下午在中国重汽莱芜厂区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链'出新能源"专场,请中国重汽、魏桥汽车科技、特来电、丰元锂能4 家企业负责人与记者见面,介绍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质产品,交流山东打造国家新能源汽车重要基地情况。 从保障一辆车的安全,到调度一个区域的能源,特来电正以"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三网融合模式,重新定义充电基础设施的价值内涵。这张日益强大 的能源互联网,不仅为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底层支撑,更在全国范围内探索着绿色能源消纳与交通低碳转型的全新路径。 A 中国重建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600万辆、占全球总量超60%时,巨大的规模背后隐藏着安全与能源的双重挑战。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中国最大 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商,正以其前瞻性的"三层网络"战略,为行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将充电桩升级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引领产业步入新阶 段。 "充电网最大的价值,就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安全。"特来电副总裁赵健指出。面对工信部"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特来电创新性开发了"两层安全防 护"体系:通过每次充电过程对车辆电池进行大数据"云 ...
充电5分钟就可行驶约300公里 全国最大规模高速公路充电站 在杭投入运营
每日商报· 2025-08-19 15:22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全国最大规模高速公路充电站在G25长深高速桐庐服务区投运 配备108台大功率快充桩 其中40台超级充电桩单桩最高功率达600千瓦 实现"一秒一千米"充电速度[1] - 充电站单日可满足超3000车次新能源汽车高效充电需求 北区充电站预计年底投入运行 南北区充电车位将各达108个[1] - 杭新景高速车流量逐年攀升 主线车流量增长近1500% 节假日单日最高峰达29万辆次[1] 技术应用与能源管理 - 充电站采用光伏发电 梯次储能 液冷超充 直流快充等技术 通过智能管理系统统一调度光伏 储能和充电设施[2] - 车棚铺设总装机容量2260千瓦光伏板 实现清洁能源就地生产100%消纳 配套430千瓦时储能电站平抑电网波动[2] - 预计年均可实现512万千瓦时绿电替代 减少碳排放约2860吨[2] 区域充电网络发展 - 杭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5.29万辆 已建成公共充电设施4.8万个 形成城乡一体化公共充电基础网络[2] - 杭州供电公司联合交通投资集团推进高速公路超充站全覆盖建设 已在高速服务区累计建成28座充电站 498台充电桩 覆盖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2]
新能源车在桐庐服务区实现“即充即走”
杭州日报· 2025-08-19 10:12
充电站技术突破 - 桐庐服务区(南区)充电站配备108台大功率快充桩,其中40台为超级充电桩,单桩最高功率达600千瓦,充电速度接近"一秒一公里"[2] - 充电站采用"光伏发电、梯次储能、液冷超充、直流快充"技术,并配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光伏、储能、充电的统一调度[3] - 车棚铺设2260千瓦峰光伏板,实现清洁能源100%就地消纳,配套430千瓦时储能电站实现削峰填谷[3] 充电站运营效益 - 充电站单日可满足超3000车次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预计年底北区充电站投运后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3] - 预计年均可实现512万千瓦时绿电替代,减少碳排放约2860吨[3] - 充电站投运将有效缓解节假日"排队等充电"现象[3] 杭州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 杭州已建成4.8万个公共充电设施,形成城乡一体化公共充电网络[4] - 公司在高速服务区累计建成28座充电站、498台充电桩,覆盖杭州境内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4] - 充电设施建设呈现"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的多层次分布格局[4]
优优绿能:公司积极寻求业务协同和价值增长
证券日报网· 2025-08-18 18:44
行业前景 -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行业长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公司业务战略 - 公司不断夯实充电模块主业 [1] - 围绕电力电子领域技术积累寻求业务协同 [1] - 积极寻求价值增长为公司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1]
超充桩也有“鬼城”:规划算法与真实需求的断裂
36氪· 2025-08-15 18:38
核心观点 - 超充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需求错配 导致利用率低下和运营亏损 需重构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补能生态 [1][3][18] 超充桩利用率现状 - 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7.8% 大量充电桩处于闲置状态 [3] - 重庆某示范站单桩日充电量不足50度 远低于运营成本要求 [1] - 深圳存在雇佣"充电黄牛"刷单制造虚假繁忙数据的现象 [3] 算法规划与现实的脱节 - 选址算法依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密度(40%) 主干道车流量(30%) 商业体人流量(30%)权重 [4] - 深圳龙华商圈案例显示日均10万客流中自驾新能源车占比不足3% 因75%顾客为地铁通勤族 [4] - 居民区用户对超充需求低 因家用充电桩谷电价格仅每度几毛钱 比超充便宜一半以上 [6][8] 车桩技术匹配问题 - 支持800V高压快充车型占比不足15% 但超充桩建设比例已超30% [10] - 400V电压平台车型使用超充桩时功率仅60kW 与普通快充无异 [12] - 实测600kW超充桩实际功率仅298kW 电压不稳定导致充电时间翻倍 [17] 超充站经济性分析 - 单个超充站建设成本约300万元 需日均充电4000度才能十年回本 [14] - 实际运营中单站日均充电量仅521度 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14] - 超充比普通快充每度电贵0.8元 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意愿 [17] 设备维护与运营困境 - 低利用率导致维护投入不足 出现超充枪损坏无法使用的情况 [14][16] - 北京车主遭遇四个超充桩三个损坏 最终在普通充电桩排队40分钟 [16] - 部分超充站因长期亏损被关停 标注"设备维护 暂停运营" [18] 用户真实需求场景 - 高速服务区需要超充桩保证设备可用性 避免长途出行焦虑 [19] - 景点周边需要超充站提高充电效率 缩短排队时间 [19] - 交通枢纽(机场 火车站)适合布局超充桩满足短暂停留需求 [19][22] 优化方向与政策调整 - 上海采用"快充为主 慢充为辅"策略 超充桩占比控制在10%以内 [23] - 海南以"度电服务收益"为补贴核心 每度电给予0.1元激励金 [24] - 建议企业间加强数据共享和联合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 [25] 技术迭代与成本压力 - 超充技术更新迭代快 设备易落后 需持续投入研发 [14] - 供应商资金链承压 因运营商付不起设备款 [14] - 需平衡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 [14][17]
新能源车充电也能叫“外卖”了
北京商报· 2025-08-13 09:54
核心观点 - 移动充电车上门超充服务通过"电找车"模式解决新能源车充电难题 尤其针对老旧小区和应急场景 重塑充电方式并定义汽车生活新体验 [1] 服务模式与实施案例 - 北京海淀区小南庄社区通过微信预约和物业协作实现移动充电车直流快充服务 充电效率达1小时/车 电价1元/度 线上结算 完成从"车找桩"到"桩找车"转变 [2] - 北京经开区已投放约60辆移动充电车 覆盖多个社区及园区 累计服务超1万位车主 完成近6万次充电 [3] - 移动充电车需适配复杂环境 首钢城运公司对进入社区的车辆进行转向灵活度改造升级 [2] 市场定位与生态角色 - 移动充电车是补能领域的场景补充 主要用于应急补电和高速救援等特殊场景 与充电桩网络形成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3] - 服务填补充电桩网络的"网络盲区"和"应急缺口" 覆盖家充难以触及区域 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排队平均2-3小时 而移动充电1小时即可到达并完成充电 [4] - 在补能生态中被比喻为"毛细血管+应急响应层" 公共快充站是主动脉 家充提供稳定补能 移动超充解决最后一公里和突发需求 [4] 需求驱动与市场前景 -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导致车桩比失衡 移动超充可快速填补补能缺口 应急需求常态化催生即时补能刚需 [6] - 每年因充电问题导致车辆抛锚事件超10万起 超60%网约车司机愿为上门超充服务支付溢价 [6] - 技术发展推动业态进步 更高能量密度电池和智能调度算法将提升单次充电车辆数至50辆以上 调度时间缩短30% [6] 技术发展与成本挑战 - 当前行业核心瓶颈在于人工成本和自动化设备高投入 [6] - 未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和电池发展 移动充电车有望实现自主行驶和自动充电 降低服务成本并提升智能化水平 [7] 社会影响与政策支持 - 移动充电服务缓解社区充电难题 获得居民和物业认可 设备多跑路、民众少跑路成为数字时代智能化转型趋势 [4][7] - 国家低碳政策和绿色文明倡导需配套具体措施 从"车找桩"到"桩找车"是智能化解决方案 [7]
充电桩装不了?一键预约,移动充电车开到你车位丨创新消费力
北京商报· 2025-08-12 13:20
核心观点 - 移动充电车上门超充服务通过"电找车"模式破解充电桩安装困局 重塑新能源车充电方式并定义汽车生活便捷性 [3] 服务模式与实施 - 用户通过微信群或线上平台一键预约 移动充电车携带大功率直流快充设备上门服务 实现从"车找桩"到"桩找车"转变 [3][4] - 充电服务收费为每度电1元 支持线上结算 平均1小时完成车辆充电 [4] - 北京经开区已投放约60辆移动充电车 覆盖社区及企业园区 累计服务超10000位车主 完成近6万次充电 [6] 应用场景与需求 - 主要解决老旧小区电容量有限导致的充电桩安装困难问题 例如海淀小南庄社区因变压器老旧仅能满足少量车主需求 [6] - 覆盖应急场景包括节假日服务区排队(平均2-3小时)和车辆抛锚 移动充电服务1小时到达现场完成充电 [7] - 每年因充电问题导致车辆抛锚事件超10万起 网约车司机中超60%愿意为上门服务支付溢价 [10] 技术发展与成本 - 当前移动充电车可满足20-30辆车一次性充电 未来电池技术提升后有望增至50辆以上 [11] - 智能调度算法可使充电车调度时间缩短30% [11] - 行业核心瓶颈在于人工成本与自动化设备高投入 未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可实现自主行驶和自动充电以降低成本 [11] 行业定位与生态 - 移动充电服务是补能领域的场景补充 与充电桩网络形成生态互补 定位为"毛细血管+应急响应层" [6][9] - 公共快充站是主动脉解决主流需求 家充提供稳定补能 移动超充解决最后一公里和突发需求 [9]
“车找电”变“电找车” 新能源车充电也能叫“外卖”了
北京商报· 2025-08-12 11:21
移动充电车服务模式 - 移动充电车通过"电找车"模式解决老旧小区和园区充电难题,提供即需即用的便捷服务 [1] - 用户可通过手机一键预约,充电车1小时内完成快充,电费为1元/度,支持线上结算 [2] - 北京海淀小南庄社区引入首钢城运的移动充电车,改造后适应复杂路况,提升转向灵活性 [2] 市场覆盖与运营数据 - 赛宝新能源在北京经开区投放约60辆移动充电车,覆盖多个社区及园区 [3] - 累计服务超10000位车主,完成近6万次充电 [3] - 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排队需2-3小时,移动充电车1小时即可到达并完成充电 [4] 行业定位与生态互补 - 移动充电车定位为"毛细血管+应急响应层",与公共快充站和家充形成互补 [4] - 主要解决充电桩网络盲区、老旧小区安装难题及车辆抛锚等应急需求 [4] - 行业专家认为该服务是补能领域的场景补充,非直接竞争关系 [3] 技术发展与成本瓶颈 - 当前移动充电车可满足20-30辆车一次性充电,未来技术升级后有望提升至50辆以上 [7] - 智能调度算法可将充电车调度时间缩短30% [7] - 行业核心瓶颈在于人工成本和自动化设备的高投入 [7] 市场需求与前景 -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加剧车桩比失衡,移动充电填补补能缺口 [6] - 每年超10万起车辆抛锚事件由充电问题引发,应急需求常态化 [6] - 超60%网约车司机愿为上门超充支付溢价 [6] 未来趋势与政策支持 - 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后,移动充电车或实现自主行驶和自动充电 [7] - 国家低碳政策推动下,"设备多跑路、民众少跑路"将成为趋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