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

搜索文档
英派斯(002899.SZ)拟参与设立科技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规模1亿元
格隆汇APP· 2025-09-15 09:21
公司战略合作 - 公司与深圳担保集团、光明科发及体产集团共同设立科技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规模1亿元[1] - 基金将按照市场化原则遴选具有核心技术和商业变现能力的投资标的[1] - 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基金 具体出资细节将在后续正式协议中确定[1] 行业发展布局 - 基金设立旨在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产融资本深度融合[1] - 合作以共同发展和长期合作为目标 助力公司战略发展[1] - 投资运作遵循私募基金惯例 为各方创造共同价值[1]
深圳设立科技体育产业基金 重点投向高端智能运动装备、元宇宙与虚拟赛事等前沿领域
新浪财经· 2025-09-15 09:01
基金设立背景 - 深圳市科技体育产业基金在深圳科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启动发布会上正式设立 主题为"先行示范 体育鹏城" [1] 基金投资方向 -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领域 [1] - 重点投向高端智能运动装备领域 [1] - 重点投向元宇宙与虚拟赛事领域 [1] - 重点投向数字文化娱乐等前沿领域 [1] 基金参与机构 - 由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签约设立 [1] - 由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签约设立 [1] - 由深圳市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签约设立 [1] - 由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签约设立 [1] 基金战略目标 - 旨在整合体育产业链优质企业 [1]
英派斯:拟参投1亿元科技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新浪财经· 2025-09-15 08:24
公司合作与投资 - 公司与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基金合作协议》[1] - 共同设立科技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规模1亿元[1] - 基金投资范围聚焦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应用、高端运动装备与智能健身设备、元宇宙与虚拟赛事、数字文化及娱乐等领域[1]
英派斯:拟参与投资1亿元基金
新浪财经· 2025-09-15 07:51
公司战略合作 - 公司与深圳担保集团 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 体育产业集团等签署基金合作协议 [1] - 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设立科技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规模1亿元 [1] - 具体出资时间 金额及出资事宜将在后续正式协议中确定 [1] 合作目的 - 合作旨在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1] - 助力公司战略发展 加强产融资本融合 [1]
筑牢体育强国群众根基
经济日报· 2025-09-15 06:39
全民健身发展 - 全国健身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且便捷可及 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1] - 2025年全民健身日期间举办超2.2万场赛事活动 直接参与人次超1100万 [1] - 全运会设置覆盖各年龄段及特殊需求项目 连续3年举办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推动云端健身新潮流 [1] 体育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 [1] - 体育服务业占比从2020年68.7%提升至2023年72.7% 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龙头 [2]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3811亿元增至2024年9700亿元 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 [2] 政策与法律支持 - 新《体育法》首次增设体育产业专章 从法律层面夯实发展基础 [1] - 相继出台激发冰雪经济、促进户外运动、强化金融支持等系列政策文件 [1] - 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 较2022年底数量翻番 [2] 平台载体与资源开发 - 推出81个国庆春节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9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及26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1] - 通过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文化博览会和体育旅游博览会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1] - 促进区域内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与协同发展 [1]
深圳设立体育产业基金主打“前沿科技牌”
新浪财经· 2025-09-14 22:31
基金设立 - 深圳市科技体育产业基金正式设立 由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约设立[1] - 基金旨在整合体育产业链优质企业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 高端智能运动装备 元宇宙与虚拟赛事 数字文化娱乐等前沿领域[1] 行业定位 - 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蓝海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突破 政策引导与消费升级的三轮驱动[1]
发挥优势打造世界级体育湾区
经济日报· 2025-09-14 06:11
赛事品牌与产业协同升级 - 体育产业从"单项赛事驱动"转向"赛事品牌—制度协同—要素融合"的系统升级 [1] - 粤港澳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为跨制度、跨关税区协同办赛提供压力测试场 [1] - 港澳通过承办全运会提升国际传播力与资源配置能力 [1] 赛事IP与承载基础 - 香港拥有国际七人橄榄球赛、赛马等成熟体育IP形成稳定受众与商业网络 [1] - 澳门依托旅游会展的城市活动组织能力突出 [1] - 珠三角城市群完善场馆为粤港澳赛事品牌提供承载空间 [1] 规则衔接与机制创新 - 三地在规则衔接、市场开发与传播组织方面积累协同经验 [1] - 推动竞赛规则、裁判标准、医务与反兴奋剂的互认与协同执法 [2] - 完善"一站式"跨境办赛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 赛事体系与价值链升级 - 以跨城联赛与年度积分体系形成周月季年的连续赛事供给 [2] - 稳定赞助、票务、经纪等要素跨境流动 [2] - 引入国际单项组织与商业赛事公司设立功能中心促进品牌治理专业化 [2] 产业标准化与数字化建设 - 联手推出"湾区标准"和"湾区认证"构建统一市场 [3] - 依托数字技术建设产业融合平台推进数据开发与要素跨境流动 [3] - 建立赛事碳足迹核算与绿色办赛指南打造绿色体育湾区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围绕总部经济培育链主企业吸引国际化体育机构落地 [3] - 以"链主—平台—中小企业"协同模式提升供应链韧性 [3] - 建设体育数据平台推动数据能力在多元场景的常态化运用 [5] 人才体系建设 - 香港具有职业联赛运营与赛事组织国际化经验 [4] - 澳门在会展文旅与葡语国家交流方面具独特优势 [4] - 广东在竞技训练与群众体育方面形成规模体系 [4]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 通过资格互认、课程共建与跨境实训形成教赛研用闭环 [4] - 联合开设赛事运营、体育科技、运动康复等跨学科项目 [5] - 依托大型赛事设置跨境实训与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 [4][5] 文化资源与国际传播 - 岭南文化中的武术、龙舟、醒狮等项目提升地区识别度 [1] - 多元体育生态为青年认同与社会信任奠定基础 [4] - 通过国际认证与多语种平台强化全球市场规则理解能力 [4]
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证券日报· 2025-09-13 22:06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是银行打通体育消费"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传统金融服务在适配体育消费场景时,往 往存在灵活性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银行需跳出传统思维,结合体育消费的场景化、碎片化特 点,创新服务形态。一方面,可探索"体育+信用"的授信模式,将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记录、运动打卡数 据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为信用良好的用户提升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利率,激发消费意愿;另一方面, 加强与赛事运营方的合作,开发"金融+体育"联名产品。同时,推广线上服务,依托手机银行、小程序 等平台,开设"体育消费专区",整合体育消费贷款申请、运动权益兑换、赛事门票预订等功能,让消费 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提升消费便捷度。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为体育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力,也为体育产业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指 明了方向。 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其潜力释放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而银行作为金融体 系的核心力量,在对接体育消费需求、助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望成为提 振体育消费的"助推器"。 银行需精准 ...
聊城市首部综合性体育法规获批,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齐鲁晚报网· 2025-09-13 17:25
立法背景与进程 - 《聊城市体育发展条例》被列为2024年政府重点立法项目 由市教育和体育局起草[1] - 条例于2025年6月30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2025年7月31日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1] - 2025年9月12日召开地方性法规公布施行新闻发布会 宣传介绍条例相关内容[1] 条例结构与立法特点 - 条例共八章47条 从全民健身 青少年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融合等方面引导体育事业发展[3] - 立法过程体现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基本原则 符合立法程序[6] - 审查过程中公开征集意见208条 采纳83条 提出审查建议135条 对草案进行逐条修改完善[5] 全民健身保障措施 - 推动构建多层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实现城镇社区"十五分钟健身圈"设施全覆盖[3] - 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市运动会 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 鼓励基层开展特色体育活动[3] - 深化体卫融合 支持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医学门诊 将运动健身纳入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3] 青少年体育发展 -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通过体育课程 课外活动 课后服务等措施实现[4] - 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建立健康档案 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4] - 支持足球 篮球 排球等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 建立后备人才梯队[4] 体育产业发展支持 - 强化资金多元供给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体育产业金融产品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4] - 深化科技赋能 鼓励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融合[4] - 培育本土赛事品牌 以"龙舟公开赛""环湖马拉松赛"等拓宽自主品牌赛事发展路径[4] 体育设施建设管理 - 明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强化应急避险功能 规定管理主体和责任[5] - 体育宣传周期间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并延长开放时间[5] - 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 强化居民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整改[5] 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 - 推广查拳 肘捶 潭腿等本地传统体育项目[4] - 利用黄河 京杭大运河 徒骇河 东昌湖等水资源优势 开发体育旅游线路 建设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4] - 条例总结聊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经验 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可操作性[6]
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
北京商报· 2025-09-13 13:07
北京市体育消费数据 - 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330.7元 较2023年3834.9元增加495.8元 同比增长12.9% [1] - 2024年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572.8元 同比增长12% 3-17岁青少年人均3614.5元 同比增长21.2% [1] - 2024年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总量达945.4亿元 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5.1% [1] 历史消费对比 - 202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3834.9元 较2022年增加873.8元 增长率达29.5% [1] - 2023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量837.6亿元 占人均消费支出8.1%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4.7% [1] 政策支持方向 - 国家鼓励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改造体育运动空间 挖掘城市"金角银边"空间建设健身设施 [2] - 推动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引入体育业态 支持体育场馆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 促进体育与数字技术融合 [2] - 鼓励延长体育设施开放时间促进夜间消费 搭建适老体育活动平台 推动体育产业与老龄产业融合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