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

搜索文档
多点突破,泗阳描绘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新华日报· 2025-08-22 07:20
核心观点 - 泗阳县现代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72.4亿元 同比增长8.1% 占GDP比重47.26% 规上服务业营收37.85亿元 同比增长95.7% 生产性服务业增速达170.8% 新增规上企业47家 [1] 平台建设 - 重点打造"1+N"载体平台体系 文化创意工坊为核心 入驻企业50余家 从业人员超300人 培育规上企业5家 预计全年开票突破5亿元 计划新增规上企业8家以上 [2] - 城区建成5个城市之家及西康科创商务中心 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 入驻企业超70家 配套文体托幼等设施 [2] - 开发区新质力智创孵化大厦 高新区吴江泗阳科创中心 王集镇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共同搭建发展平台 [2] 文旅融合 - 拥有7家国家A级景区(4A级2家 3A级5家) 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 1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 1家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3] - 组织主题演出183场 覆盖春节五一等重要节点 开展线下阅读推广50余场 举办泗水讲坛6期 启动24小时自助图书室改造 [3] 现代物流 - 依托"一站一带两环三港口"区位优势 坚持公铁水协同发展 [4] - 公路运输拥有303家物流企业 其中规上企业9家 3A级及以上企业5家 货运车辆6303台 载重质量8.7万吨 3个物流园区 [4] - 泗阳港分3个作业区 6家集装箱船舶公司 开通8条内贸和1条外贸航线(至上海港) [4] - 铁路物流基地实现公铁联运无缝衔接 具备货物到发装卸暂存功能 [4] 商贸消费 - 上半年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7亿元 同比增长11.7% 限上贸易总额114.0亿元 同比增长20.5% [5] - 限上批发业销售额83.2亿元同比增长23.8% 零售业27.5亿元增13.0% 住宿业0.7亿元增0.7% 餐饮业2.5亿元增7.9% [6]
徐州服务业稳健增长 质效双升彰显强劲韧性
新华日报· 2025-08-22 04:53
核心观点 - 徐州市服务业经济呈现趋稳向好态势 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6% [1] - 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上半年增加值达2630.96亿元 同比增长7.6% 增速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1] -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 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1% 供需关系持续改善 [2] 服务业总体表现 - 服务业增加值2630.96亿元 同比增长7.6% 较一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 [1][2] - 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580.89亿元 同比增长7.5% 较一季度提升2.7个百分点 [2] - 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 增速全省第一 较一季度提升4.1个百分点 [3] - 省市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64.6%和51.7% 超序时进度 [3] 消费市场表现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 增速位居全省第2 [2] - A级景区接待游客3212.37万人次 增长10.5% 实现游客消费102.85亿元 增长2.9% [4] - 银联文旅消费总额166.78亿元 同比增长21.5% [4] - 发放消费券1.6亿元 直接拉动消费超40亿元 [4] - 以旧换新活动补贴资金使用超14.57亿元 带动消费100.4亿元 [4] 重点行业发展 - 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341家 实现营收42.19亿元 同比增长26.7% [2] - 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高于全市规上服务业18.8个百分点 [2] - 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增长30.8% 海铁联运量增长31.2% [5] - 快递无人车投入运营160辆 每月运送快件超600万件 [5] - 人民币贷款新增1264.49亿元 同比增长21.4% [6] 新兴业态发展 - 新招引首店84家 举办首发活动17场 首秀活动23场 [5] - 承办特色展会10场 办展面积11.6万平方米 成交额约12.08亿元 [5] - 展会期间酒店入住率平均提高30%以上 餐饮收入增长50%以上 [5] - 金融服务中心累计签约入驻金融类和总部型企业209家 [6] - 淮海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企业占园区四上企业94% [7] 区域发展情况 - 丰县新签约服务业项目4个 总投资9.8亿元 [8] - 新沂净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1家 数量全市最多 [8] - 铜山服务业投资增长20.9% 增速领跑全市 [9] - 鼓楼招引首店58家 楼宇新入驻企业89家 入驻率达83.5% [9] - 港务区中欧班列开行219列 完成全年任务一半 [9]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引入150余个首入品牌 设计三小时夜游圈 [10] - 推动国企新开发22个商品住宅项目 [10] - 加快云龙湖实验室 国家级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建设 [10] - 推动8个省重点 53个市重点服务业项目年内投产达效 [11] - 加快盒马鲜生 京东MALL等企业在徐分支机构独立运营 [11]
口岸经济4.0:罗湖建起深港互联“超级节点”|何以新罗湖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1:06
深港通关流量与消费趋势 - 罗湖口岸上半年查验出入境旅客超3370万人次 位居深圳各口岸第一[1] - 莲塘口岸出入境人数屡破新高 7月13日罗湖口岸单日客流达29.7万人次创历史记录[2] - 港人占罗湖益田假日广场整体客流30% 商场40%业态为餐饮且多家首店成为引流利器[2] 港人消费场景扩展 - 香港消费者需求从餐饮延伸至高品质购物 永辉超市"胖东来版"成为热门选择[3] - 带娃家庭推动儿童娱乐需求增长 米兜乐园成为重要亲子场所[3] - 2025年罗湖深港文化月策划骑行/宠物派对/电竞赛事等多类型活动吸引港客[4] 跨境医疗发展现状 - 罗湖区人民医院1-7月月均接待4500名香港患者 覆盖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多科室[5] - 香港居民使用内地医疗服务比例从2011年前升至60% 增长超10倍[5] - 深圳医疗价格约为香港五分之一 性价比优势显著[5] 医疗规则互联互通 - 罗湖区人民医院2024年9月获批"港澳药械通"指定机构 已引进2款港澳药品及多款器械[6] - 服务患者超120人次 包括磷酸芦可替尼乳膏/瑞玛奈珠单抗等新药[6] - 罗湖成为深港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首个试点区 构建跨境医疗合作平台[6] 深港产业协同规划 - 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与罗湖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重点发展商贸/金融/零售及新兴产业[7] - 罗湖2023年提出创建"三力三区" 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定位为主攻赛道[7] - 深港合作进入4.0版本 涵盖产业/市场规则/民生生活三方面融合[7] 产业空间建设进展 - B1地块规划建设30万平方米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 聚焦生命健康前沿领域[9] - 总用地面积10.02万平方米 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政策机制[9] - 联动香港沙岭数据中心 打造深港AI跨境应用首选试验场[9] 口岸经济升级改造 - 莲塘口岸附近第七工业园等老旧工业区启动升级焕新[9] - 文锦渡口岸货运功能转移后 将对超过20公顷土地进行升级开发[9] - 罗湖积极推动深港两地新兴产业相互衔接与融合发展[9]
延寿县寒江雪商贸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21 07:17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延寿县寒江雪商贸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曹晓雪,注册资本10万人民 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建筑材料销售;轻质建筑材料销售;五金产品批发;五金产品零售;水泥制 品销售;建筑装饰材料销售;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 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依法须经批准的项 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青海灿荣升鑫商贸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19 16:16
公司基本信息 - 青海灿荣升鑫商贸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亚飞 [1] - 注册资本为200万人民币 [1] 经营范围 - 日用百货及日用品批发零售业务 [1] - 预包装食品销售及食品互联网销售业务 [1] - 食用农产品及农副产品批发零售业务 [1] - 初级农产品收购业务 [1] - 办公用品及五金产品批发业务 [1] - 厨具卫具及日用杂品批发业务 [1] - 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业务 [1] - 信息咨询服务业务 [1] - 谷物销售业务 [1] - 劳动保护用品销售业务 [1] - 烟草制品零售业务(需经相关部门批准) [1]
郴州市北湖区忠进商贸商行(个体工商户)成立 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19 11:23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郴州市北湖区忠进商贸商行(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祝忠进,注册 资本1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许可项目:食品销售;酒类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 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食品互联网销 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农副产品销售;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 商品);食用农产品零售;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母婴用品销售。 (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经济日报:22万名人才的到来对香港来说意味着什么?
经济日报· 2025-08-17 08:33
香港人才引进战略成效 人才引进规模 - 自2022年底推出"抢人才"战略至2024年7月,香港共收到约51万宗人才入境申请,其中约34万宗获批,超过22万名人才已抵港 [1] - "高才通计划"下,截至2024年6月底已有超过10万名"受养人"(配偶及18岁以下子女)随人才抵港 [2] 人口结构优化 - 22万名人才抵港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香港2046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36%(每3人中1人为银发族) [2] - 人才及其受养人优化了香港人口结构,使整体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 经济带动效应 - "高才通计划"A类人才要求申请前一年收入达250万港元以上,科技人才计划引进者月薪均超2万港元 [3] - 2022年12月至2025年6月,香港私人住宅租金指数上升超10%,主要受引进人才消费力支撑 [3] - 2022年以来香港引进84家前沿科技重点企业,预计投资额达500亿港元 [3] 产业升级强化 - 引进人才集中在金融、创新科技、商贸、法律服务、文化艺术等支柱或新兴产业 [3] - 2024年香港境外母公司驻港公司达9960家,同比增加约10%,人才引进满足新企业用人需求 [3] 国际化特征 - 人才来源覆盖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内地引进人才中多数具海外教育背景 [4] - 人才引进未降低香港国际化程度,反而增强开放性和产业想象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