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数据成演出行业重要宣发要素 灯塔加码AI口碑服务产品
环球网· 2025-05-30 12:00
行业创新 - 大麦联合灯塔研究院推出演出行业首个AI口碑服务产品——灯塔AI演出口碑分析,基于大麦端内200万条用户评论,借助AI算法精准分析剧目口碑,涵盖剧情、演员、制作、创新、嘈点等多个细分维度 [1] - 该服务已初步验证,未来将重点聚焦剧场项目,帮助商家优化作品、提效宣发 [1] 平台能力建设 - 大麦通过"想看""许愿"等数据化产品实现剧场"超前蓄水",提前锁定高潜用户,结合流量和权益玩法加速销售转化 [2] - 增设场馆阵地,聚合在售演出、项目资讯、活动福利,构建用户与场馆品牌连接的锚点,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2] 营销体系升级 - 打造档期营销、团购、周三半价等多元玩法,精细触达新用户、复购用户、淘麦VIP等细分人群,促进拉新和销售提升 [2] - 布局MCN淘秀营销,构建覆盖达人种草、短视频营销、矩阵运用、线下投放的全域演出营销服务体系 [2]
时报观察丨服务消费提质才能触发观众“血脉觉醒”
证券时报· 2025-05-27 08:20
演唱会市场火爆现状 - 凤凰传奇北京"鸟巢"演唱会观演人数破纪录,成为该场地人数最多的一场[1] - 2024年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1] - 观众人数超过29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1] 市场火爆原因分析 - 艺人团队主动靠近年轻群体,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再创作以打破刻板印象[1] - 文艺作品带有民族元素,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引发年轻受众共鸣[1] - 现场体验感与社交媒体传播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消费获得感[1] 政策支持与监管方向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支持文博单位和景区拓展服务项目,延长经营时间[2] - 推行"一次审批、全国巡演"等政策推动服务提质[2] - 需加强打击"黄牛"炒票、规范退改票规定等监管措施[2] 消费体验优化 - 当前热门演出供不应求,需维护有序市场环境[2] - 服务无形特性导致监管难度较大[2] - 优化消费环境是未来持续努力方向[2]
年轻人流行“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折射出演出经济的巨大潜能
第一财经· 2025-05-26 17:48
演出经济整体发展态势 - 演出经济正以"流量聚变"态势重构城市消费与文化底层逻辑,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2000亿元 [2] - 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稳定在60%以上,18-34岁观众占比超70%,形成"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常态化经济行为 [2] 区域市场表现 - 四川省2024年营业性演出达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近30亿元),较2023年增长6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 - 上海2024年演出票房51.7亿元居全国首位,北京一季度大型演出票房同比激增171.7% [4] - 海口通过"免税+演艺"模式使观演游客人均消费超6000元,石家庄"摇滚之城"品牌带动年均120场演出 [4] 消费激活路径 - 青岛2024年大型演出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19.4亿元,门票与综合消费比达1:4.8 [2] - 成都"演出+会展"模式使糖酒会期间展会交易金额增长23%,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1% [2] - 北京小剧场场均带动周边商业体客流量增长15% [2] 文化IP转化与传播 - 四川川剧、音乐剧《苏东坡》2024年票房超5亿元,抖音话题播放量破80亿次 [3] - 兰州黄河主题演出引入AR技术带动景区夜游收入增长40% [3] - 2024年演唱会相关短视频播放量228亿次,小红书笔记超800万篇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二次创作"闭环 [3] 技术创新应用 - 兰州"数字门票"实现公交免费换乘与景区折扣权益,成都复制该模式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增长28% [5] - 乌鲁木齐音乐节线上观众规模达线下10倍,兰州AR互动功能让观众参与非遗文化场景虚拟重构 [5] 政策支持体系 - 北京对首演项目、原创IP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将"市外观众占比"纳入考核指标 [7] - 兰州大型演出审批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石家庄年均举办120场摇滚演出实现"零安全事故" [7] - 西北五省"丝路演出联盟"推动跨区域巡演场次增长45% [7] 文化生态建设 - 四川川剧年轻观众占比从38%跃升至65%,"川剧元宇宙"数字藏品创造超2亿元IP授权收入 [7] - 兰州《黄河・回响》剧目相关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 [7] - 成都建设"民谣之都"标签,兰州规划"黄河音乐季"串联沿岸20个城市 [7]
五一假期大型营业性演出数据出炉:票房高达12.12亿元,音乐节应援妆今年特别火
扬子晚报网· 2025-05-07 15:38
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12.12亿元 同比增长5.12% [1] - 热门演出项目包括时代少年团、陶喆、周华健、任贤齐等明星演唱会及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等音乐节 [1] - 热门演出目的地呈现"高线城市主导、地域下沉、边界外延"趋势 [1] 文旅联动效应 - 大型演出拉动效应显著 围绕音乐节三公里范围形成"酒店+After Party"经济圈 [3] - 跨市跨省乐迷消费结构为音乐节门票占小头 吃住行游购娱占大头 [3] - 咪豆音乐节主办方推出溧水文旅礼包 含景区优惠券、酒店餐饮折扣等 天生桥景区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 [5] 区域市场表现 - 江苏省表现突出 南京"五一"期间举办任贤齐、张学友演唱会及咪豆音乐节 [3] - 太湖湾音乐节常州市外乐迷占比95% 咪豆音乐节南京以外观众占比83% [3] - 五月江苏将举办莫文蔚、萧敬腾、周传雄等明星演唱会 [7] 衍生消费趋势 - "音乐节应援妆"在美团平台搜索量同比增179% "00后"用户占比超30% [5] - 咪豆音乐节现场出现妆发服务摊位 提供化妆、发型、服饰租赁购买一条龙服务 [5] 行业合作模式 - 演出策划制作、项目运营管理、举办地及社交平台多方推进"演唱会/音乐节+文旅"联动 [5]
“五一”假期全省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9亿元
新华日报· 2025-05-07 07:26
演出市场表现 - "五一"假期江苏全省营业性演出观演人次达28 51万 票房收入1 9亿元 带动文旅直接消费13亿元 [1] - 南京演出市场中任贤齐和张学友演唱会引发歌迷怀旧情绪 [1] - 全省4场大型音乐节同时举行 包括第10届太湖湾音乐节和第13届咪豆音乐节等 [1] 音乐节数据 - 咪豆音乐节吸引8万歌迷 南京以外观众占比83% 省外观众占比63% 门票及周边产品收益超3000万元 [1] - 太湖湾音乐节25岁以下乐迷占48 1% 26-35岁占38 2% 年轻化客群显著 常州市外乐迷占比95% 省外乐迷占比70% [1] 周边行业带动效应 - 演唱会音乐节带动住宿餐饮交通展览等10余个周边行业消费 [2] - 咪豆音乐节期间溧水天生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 [2] - 太湖湾音乐节升级为"移动商业综合体" 包含美妆编发周边售卖和品牌展台 [2]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五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1.59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5-06 19:50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1.59亿元 同比增长3.60% [1] - 观众人数1031.59万人次 同比增长0.47% [1] 大型演出市场表现 - 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2.12亿元 同比增长5.12% [3] - 时代少年团、陶喆、周华健、任贤齐等明星演唱会及多地音乐节项目热度居高 [3] 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 演出+文旅联动模式带动酒旅订单同比上涨近100% [5] - 音乐节应援妆搜索量同比增长179% 00后用户占比超30% [5] - 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票房收入6.85亿元 同比增长9.08% [5] - 旅游演艺观众人数558.43万人次 同比增长6.11% [5] 市场下沉与创新模式 - 中小城市音乐节崛起 呈现明显下沉趋势 [3] - 保定电子音乐节连续4天每日演出8小时 结合烟花秀 [3] - 电竞+音乐+文旅跨界融合模式在湖北孝感等地实践 [3] - 音乐节+景区联票优惠模式在安徽滁州等地推行 [3] 城市空间利用与消费激活 - 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文化广场等多类型城市空间被演出内容填充 [5] - 演出与商圈联动模式形成引流效应 激活消费新动能 [5]
中国演出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搜狐财经· 2025-04-29 23:45
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概况 - 本届演交会规模创历届之最:专业参会者1.2万人、观展人次3.5万、展区面积8000平方米,签约额6.08亿元,合作意向金超10亿元 [2][17] - 消费带动效应显著:超30%参会嘉宾留蓉旅游超3天,拉动餐饮、住宿等综合消费约6900万元 [4][18] - 成都本地签约项目占比达37%,演交会流量有效转化为文旅增量 [7] 全国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7.61%),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其他收入216.75亿元 [3][18] - 大型演出增长迅猛:5000人以上演出票房296.36亿元(同比+66%),占行业总票房比重从35.4%提升至51.1% [13][17] - 演唱会成为核心增长点:大型演唱会票房260亿元(同比+78.1%),万人场次增幅84.4%,跨城观演比例持续超60% [13][17] 跨界协同与产业联动 - "票根经济"创新模式:成都推出演出门票免费参观景点政策,促进演艺与旅游联动 [4][8] - 资源对接成果显著:演交会促成35个项目签约,四川落地18个项目如"热浪飞行银河左岸音乐节"等 [4][18] - 商业综合体、景区与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催生新合作方式与消费空间 [3][4] 原创内容孵化进展 - 创投会推动12部新作路演,包括音乐剧《此生必驾》(获5家机构关注)、沉浸式戏剧《从前有座山》(收12份合作计划) [5][6] - 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已与安徽省京剧院合作,多部作品计划2024年7月首演 [5] - 行业聚焦"艺术+商业"可行性,沉浸式演出与文旅结合展现突出潜力 [5][6] 成都演艺经济样本分析 - 2024年四川举办营业性演出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30亿元,拉动综合消费130亿元 [7]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四川对演艺赛事给予90万-600万元激励,推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全省联动格局 [8] - 音乐产业论坛增设强化区域辐射,成都"国际音乐之都"定位助推西部市场发展 [7][13] 音乐演出市场趋势 - 音乐节回归理性:2024年大型音乐节票房24亿元(场次545场),"五一""十一"为黄金档期 [17] - 内容创新方向:张学友千场演唱会印证经典价值,毛不易案例展示IP生态构建,乌鲁木齐草莓音乐节融合在地文化 [14] - 城市协同案例:太原"演唱会+免费公交+文旅礼包"模式、成都草莓音乐节孵化本土乐队IP [14]
五一期间北京已开票营业性演出1178场
北京商报· 2025-04-28 18:49
演出规模与场次 - 五一假期期间北京市已开票营业性演出276台1178场 [2] -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在20多天内上演27场演出 [2] - 北京演艺集团五月演出季推出28部作品96场演出 [3] - 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在五一假期连演8场 [3] 大型音乐会与音乐节 - 张杰「开往1982」演唱会在国家体育场连唱三晚 [3] - 新裤子「北海怪兽」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 [3] - 汉斯·季默传奇音乐会在华熙LIVE·五棵松上演 [3] - 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连续三天在四大舞台呈现72个时段演出 [3] - 元气森林音乐节在北京昌平拉斐特城堡中心区举办 [3] 经典剧目与特色演出 - 国家京剧院演出《霸王别姬》《女史赋》等经典剧目 [3] - 北京保利剧院和中央歌剧院剧场分别上演歌剧《茶花女》《叶甫根尼·奥涅金》 [3] - 天桥剧场连续五天上演芭蕾舞剧《红楼梦》 [3] - 世纪剧院大剧场带来音乐剧《觉醒年代》 [3] 沉浸式戏剧与喜剧 - 开心麻花·花花世界演出沉浸式戏剧《芝加哥之夜》和喜剧《窗前不止明月光》环境版 [4] - 繁星戏剧村上演《我是余欢水》《狂人与阿狗:保持冷静》等三台喜剧 [4] - 方庄文化艺术中心呈现儿童剧《冰雪奇缘》《三只小猪》等 [4] - 三里屯爱乐汇艺术空间和北京喜剧院分别推出音乐剧《时光花舍》和脱口秀《小北指南》主打秀 [4]
2025年中国演出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4-21 09:51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演出行业过去几十年取得显著进步和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支持、消费升级、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发展推动下,市场更加繁荣且向数字化转型,行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各环节明确,华经产业研究院推出报告助力了解行业态势及趋势 [3][4][10] 演出定义与分类 - 演出指演出单位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举办文艺表演活动,演员通过艺术形式和特殊艺术效果将舞台艺术品展现给观众 [2] - 演出分为营业性演出和公益性演出,营业性演出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售票、支付报酬等方式举办;公益性演出通过演出参与公益,不以营利为目的 [3] 演出发展历程 - 1949年前,因战乱和动荡,演出行业混乱,传统表演形式有一定传承但水平有限 [4] - 1950 - 197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支持文艺事业,各地成立文艺团体巡回演出,但文革期间文艺活动受限 [4] - 1978 - 1989年,改革开放后文化产业解禁发展,演出活动复苏,演出市场逐渐形成 [4] - 1990 - 2000年,演出行业市场化,各类团体、公司和场馆涌现,引进大量国内外演出作品,演出形式多样化 [4] - 2010年至今,演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型文化场馆崛起,互联网带来新商业模式,推动数字化转型 [4] 演出行业政策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包括简化审批程序、规范票务管理、鼓励设施改造和技术应用、发展新业态等 [5][6] - 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2904元,同比增长17.60%,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文化娱乐产业发展 [6] 演艺产业链 - 演艺产业链包括上游文艺演出团队、中游演出经济机构等和市场终端消费者 [8] 报告相关 - 华经产业研究院推出《2025 - 2031年中国演出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对演出行业进行全面研究和投资风险评估 [10] - 报告目录涵盖演出产业概述、发展研究、市场调研、票务公司分析、市场发展环境、趋势分析、投资价值和前景研究等内容 [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