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音乐节
icon
搜索文档
“小”演出撬动“大”流量 “票根+”激活城市文旅经济新引擎
央视网· 2025-11-04 07:52
场馆外的不少地方还设置了打卡点位,观众拿着玩偶、荧光棒等应援周边在场馆外拍照留念。参加演唱 会的观众称,她超级开心,甚至打车车上都在放五月天的歌。 据了解,今年以来,厦门已累计举办大型演唱会50场,观众超75万人次。为促进演艺经济发展,厦门对 大型演唱会举办等给予分档叠加奖励。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厦门举办一场演唱会,演出举办单位 最高可以获得360万元的奖励。同时,部门优化服务举措,将审批的时限由7个工作日压缩到了2个工作 日。 不仅在厦门,福州周深巡回演唱会期间也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演。为了迎合大家的消费需求,增加观 演的体验感,当地还在场馆外特别开设了热闹的市集,集"吃、购、游"于一体,既有各式美食小吃,也 有特色文创、粉丝专属应援空间等三十多个摊位。福州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福州市已经 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20多场,累计吸引观众超过50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比约在六 成。 福建:票根串联消费场景"演艺+文旅"带动多业态增长 演艺市场的火热正逐渐带动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引擎。福建各地也正在以演唱会为核心,打造多个沉 浸式体验场景,同时持续创新"票根+"模式,将票根升级为串联餐饮 ...
二线城市演唱会崛起,常州、山西火热出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1 22:39
行业格局变化 - 演出市场核心主场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二线城市崛起为新势力 [1] - 2024年二线城市大型演唱会票房占比从2023年的56.2%上升至61.9%,场次占比从56%升至62.4%,一线城市两项占比均下滑 [1] 城市吸引力要素 - 文娱需求旺盛、年轻消费力强劲的城市成为焦点,跨城观演规模与消费外溢潜力是核心判断指标 [3] - 政策、基建与区位构成的硬实力是影响市场选择的重要因素,服务与体验等软实力是赢得艺人、机构与歌迷的关键 [3] - 城市终极魅力在于拥有独特、有趣的音乐与文化灵魂 [3] 代表性城市案例分析 - 成都、杭州、重庆、南京、武汉、苏州、太原等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在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榜位列前十,其中杭州、苏州、太原从2023年十名开外分别跃升至第五、第九和第十 [5] - 常州持续领跑大型音乐节城市票房,跨城观演占比位居第一 [6] - 杭州、常州等新晋热门城市共同特点包括政府大力推动演唱会经济并提供政策支持,如常州对单场观众超5000人的演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 [6] - 本地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且消费能力强劲,杭州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前十,常州人均消费支出居全国前三十,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二十 [6] - 区位优势显著且基础设施完善,便捷交通网络与现代化大型场馆便于承接高规格演出及跨城观演 [6] - 太原虽在经济与消费力、区位、基础设施上不占优势,但作为中部重要中心城市市场潜力可观,独特文旅资源可借助文旅热吸引歌迷 [6] 城市软实力打造策略 - 太原通过极致服务打造歌迷之城形象,以最大诚意主动邀请艺人并高效协同政府满足要求,如刀郎演唱会通过无人机与烟花秀成功出圈 [7] - 核心策略是将演出活动与城市IP深度融合形成特色合力,联动艺人资源参与景点打卡和非遗体验,借助城市出圈效应实现演艺与文旅双IP共振 [9] - 创新演出策划与服务,如提供本地特产伴手礼、烟花表演、无人机表演、免费坐垫、饮用水及公仔打卡点,增强歌迷与艺人归属感 [9] 音乐节赛道发展 - 常州在吸引优质演唱会资源同时发力音乐节赛道,打造太湖湾音乐节、超级芒禾音乐节等头部IP,票房号召力突出 [10] - 2023年常州音乐节演出票房达1.9亿元以上,占江苏音乐节票房的32.5%,占全国音乐节票房的6.3%,总观演人次超28万 [10] - 太湖湾音乐节在2024年五一及十一假期连办两届,营收达2亿元,拉动周边消费约16亿元,创下全国音乐节票房新纪录 [10] - 常州以青春乐都为IP塑造城市标签,推动多元本土音乐节品牌发展,形成有特色、广包容、高黏性的城市音乐节生态,吸引乐迷中近八成为18-29岁青年,跨城观众占比74.3%,跨省观众占比超50% [10]
当演出市场下沉,哪类二线城市正在胜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1 14:31
市场格局变化 - 大型演唱会市场重心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2024年二线城市大型演唱会票房占比从2023年的56.2%上升至61.9%,场次占比从56%升至62.4%,一线城市两项占比均下滑 [1] - 成都、杭州、重庆、南京、武汉、苏州、太原等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在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榜位列前十,其中杭州、苏州、太原从2023年的十名开外分别跃升至第五、第九和第十位 [2] - 常州持续领跑大型音乐节城市票房,同时在跨城观演占比方面位居第一 [2] 城市成功要素:硬实力 - 政府政策支持是关键,例如常州2023年出台《营业性演出奖补实施细则》,对单场观众人数超5000人的演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以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2] - 本地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且消费能力强劲是基础,例如杭州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前十,常州人均消费支出居全国前三十,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二十 [2] - 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网络与现代化大型场馆,能承接高规格演出并便利跨城观演 [2] 城市成功要素:软实力 - 通过极致服务和独特体验赢得艺人与歌迷青睐,例如太原以最大诚意主动邀请艺人,并与政府高效协同满足主办方要求,打造“歌迷之城”口碑 [3] - 精心策划增强现场体验,如太原在刀郎演唱会中运用千架无人机拼字和漫天烟花秀,成功使城市“出圈” [3] - 打造专属IP和升级服务,包括本地特产伴手礼、免费坐垫饮用水、公仔打卡点等,营造“回家”的归属感 [5] 市场发展趋势与城市策略 - 行业加速向二三线城市下沉,文娱需求旺盛、年轻消费力强劲的城市成为焦点,跨城观演规模与消费外溢潜力是核心判断指标 [1] - 城市策略趋向于将演出活动与城市IP深度融合,例如太原联动艺人资源参与景点打卡和非遗体验,借助《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实现演艺与文旅双IP共振 [5] - 专注于特定赛道并打造头部IP,例如常州发力音乐节赛道,打造太湖湾音乐节、超级芒禾音乐节等IP,2023年常州音乐节演出票房达1.9亿元以上,占全国音乐节票房的6.3% [5][6] - 吸引年轻及跨区域客群,例如常州2023年至2024年吸引的乐迷中近八成为18-29岁青年,跨城观众占比74.3%,跨省观众占比超50% [6] - 演出经济带动显著周边消费,例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在2024年“五一”及“十一”假期营收达2亿元,拉动周边消费约16亿元 [6]
南京“登顶”旅游榜背后:七天六场音乐节,票根经济成流量密码
华夏时报· 2025-10-13 16:32
南京文旅消费表现 - 美团旅行榜单显示南京成为国庆假期文旅消费TOP10城市榜首 旅游第一城换人 [1] - 国庆假期南京接待游客2009 7万人次 旅游收入279 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0 2%和34 8% [1] - “票根经济”成为关键驱动力 国庆八天假期内前七天举办了六场大型音乐节或演唱会 [1] 大型演出活动概况 - 国庆期间南京密集举办六场大型音乐节或演唱会 包括咪豆音乐节 DNA音乐节 南京森林音乐会 高淳慢游Rock音乐节 华晨宇火星演唱会 李昊巡回演唱会 [2] - 近期大型演出活动总数达13场 涵盖节前韩红演唱会及节后活动 [3] - 活动引流效果显著 现场观众人数众多 例如华晨宇演唱会主会场凭票入场观众超10万人次 场外还有数万歌迷 [3] 具体活动观众数据 - 第十四届咪豆音乐节吸引超6万名乐迷 [3] - DNA音乐节吸引3 5万名观众 [3] - 南京森林音乐会现场观众1 5万名 线上直播观看量达2600万人次 [3] - 高淳慢游Rock音乐节单日客流达4万人次 创景区单日接待新纪录 [3] - 华晨宇汤山音乐谷主会场累计凭票入场观众超10万人次 [3] 外地观众与文旅拉动效应 - 音乐节观众大部分为外地游客 例如咪豆音乐节81%为外地观众 省外观众占比近70% [4] - DNA音乐节83%观众为外地游客 持票可享当地文旅优惠 [5] - 咪豆音乐节通过多元市集 文创及联票等方式 带动当地旅游收入超1 68亿元 [4] - 高淳慢游Rock音乐节推动高淳区国庆累计接待游客105 88万人次 同比增长16 98% 周边民宿连续多日满房 [5] - 华晨宇演唱会显著提升交通客流 S6线单日客流达10 5万 创线路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汤山景区两日吸引游客21 3万人次 [5] 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 国庆长假提供充裕休闲时间 大众文化娱乐需求急剧上升 音乐满足情感释放和社交互动需求 [6] -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具备良好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能保障大型活动顺利开展 [6] - 国庆期间消费意愿强烈 是商业活动黄金期 音乐节可通过门票 赞助 周边产品等多方式盈利 [6] - 音乐产业发展迅速 表演资源丰富 使主办方能策划多样化高质量活动吸引观众 [6]
国庆档音乐节复盘:超60组流量扎堆,谁才是带票之王?
虎嗅· 2025-10-12 19:12
继五一档后,流量艺人在国庆档音乐节的比例进一步升高。 回望整个国庆档,从第一日开始,音乐节相关话题便频繁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前列,尤其是"xx音乐节首秀"成为高频词,部分音乐节品牌更一度成为热搜常 驻嘉宾。 当演员、偶像、综艺人、网红等不同赛道的正当红流量集中跨入音乐节,甚至成为阵容主导时,音乐节也迎来艺人的结构性变化。与此同时,音乐节演出 在接受高流量洗礼的同时,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冰火两重天局面。 流量艺人"围攻"音乐节 相较于前两年,今年国庆档称得上是音乐市场难得向好的旺季。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国庆档期间,超过40个品牌、152场音乐节在全国各地落地,其中不乏国风、电子、说唱等垂类音乐节,甚至还涌现出不少新 的音乐节品牌。 细分之下,我们也能够看到,今年的国庆档中,演出阵容中流量艺人的含量也呈现出高占比趋势。 根据音乐先声不完全统计,包含长短剧演员、偶像、短视频网红等赛道在内,共计有超过67组流量艺人出演音乐节。其中演员(注:以艺人现今事业重心 为划分标准)跨行或捡起唱跳老本行的含量颇高,共计有30组,如张新成、张晚意、任嘉伦、侯明昊等;而年轻一代偶像,则有ONER、R.E.D、univu5等 组合也在 ...
国庆档音乐节复盘: 超60组流量扎堆,谁才是带票之王?
36氪· 2025-10-11 17:12
国庆档音乐节市场概况 - 国庆档期间全国超过40个品牌、152场音乐节落地,市场呈现旺季特征 [4] - 音乐节类型多样化,涵盖国风、电子、说唱等垂类,并涌现出新品牌 [4] - 音乐节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前列,成为高频词 [1] 流量艺人主导演出阵容 - 超过67组流量艺人出演国庆档音乐节,阵容呈现高占比优势 [6] - 演员跨行占比最高,共计30组,如张新成、张晚意、任嘉伦等 [6] - 年轻偶像组合如ONER、R.E.D、univu5等也在音乐节频繁刷脸 [6] - 部分艺人演出场次密集,如黄子弘凡(6场)、ONER(5场)、王翊恩(4场) [7][8] 音乐节运营模式变革 - 新兴音乐节品牌运营模式趋向"流量拼盘",进行"大换血"变局 [9] - 部分音乐节流量艺人占比高,如襄阳国潮音乐嘉年华12组嘉宾中流量占7席 [10] - 音乐节主办方缩小"滚哈"音乐人占比,流量艺人可单开一日支撑票房 [10] - 多场次音乐节按不同风格划分演出内容的做法更加普遍化 [10] 流量艺人与音乐节的双向需求 - 音乐节市场面临阵容同质化、秀费陡增、票房难覆盖成本等焦虑 [14] - 主办方为刺激票房、增强阵容吸引力,倾向于打流量牌 [14] - 流量艺人入局为音乐节带来跨圈层关注度与话题度,优化阵容并刺激票房增量 [14] - 音乐节舞台成为流量艺人宣传曝光、打破圈层、吸引新受众的锚点 [18] 市场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多数流量艺人难以撑起40分钟全开麦演出,存在能力不足问题 [19] - 流量艺人演出多翻唱华语经典,缺乏大众金曲 [19] - 部分艺人团队坐地起价,如某青年表演嘉宾团队要求提升合作价格 [20] - 市场上存在流量艺人官宣前夕变卦、临时加价等现象 [21] - 粉丝文化蔓延引发番位、超时等争议事件,如多场音乐节出现粉丝骂战 [21]
当演出成为十一的“流量磁石”
36氪· 2025-10-11 07:45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国庆中秋八天长假期间,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近1.5万场次,同比上涨约4.4% [3] - 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显示线下演出市场达到历史级水平 [3] - 演出市场被证明是文娱行业最强劲的经济引擎之一 [3] 市场下沉化趋势 - 三线及以下城市演出活动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 [3] - 宝鸡、马鞍山、泸州、日照、郴州等城市演出数量增速显著 [3] - 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最受当地观众青睐 [3] 音乐节的经济辐射效应 - 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四天累计吸引近14万乐迷,撬动周边产业效益约40亿元 [5][7] - 泸州、海拉尔等小众目的地的机票搜索热度在9月同比增长超过60% [7] - 音乐节带动交通、酒店、餐饮、景区与文创等多元消费链条,形成“一张票撬动一座城”的效应 [5][7] 音乐节下沉的驱动因素 - 一线城市场地费用高、排期饱和、审批难度大,倒逼主办方转向成本更低的下沉城市 [12] - 地方政府将音乐节视为文旅招商抓手,提供报批便利、财政或宣传资源,甚至设立专项资金或补贴 [12] - 短视频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快手)能迅速捕捉和放大音乐节现场体验,将“小城观演”推成全国性流量点 [12] 演出品类多元化发展 - 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 [16]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成为增长最快三大品类,观演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264%、66.6%和39.7% [16] - 头部艺人演唱会(如刀郎、林俊杰、刘若英)票房刚性依旧,多站门票售罄或二次加场 [16] 行业挑战与结构性变化 - 音乐节行业存在演出阵容同质化、活动延期或取消、安全配套设施隐患及一次性快钱型项目等问题 [14] - 尽管假期长达8天,今年十一整体音乐节数量相比今年五一及往年同期出现下滑 [14] - 文化消费正从“门票经济”升级为涵盖出行、住宿、餐饮、文创等的“全域消费引擎” [17]
21社论丨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服务消费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9:58
假期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 [1]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9%和7.6% [1] - 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 [1] 服务消费强劲增长 - 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 [2] - 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4%、50% [2] - 体育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5%、15.4% [2] 消费行为与趋势转变 - 消费从物质占有转向重视精神体验,从“看景点”转向“品文化” [2] - 出现“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展览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旅体融合趋势 [2] - 县域小众目的地热度提升,部分目的地搜索量同比翻倍 [2] 文旅活动带动效应 - 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和音乐节在假期举行,形成完整消费链条 [3] - 赛事与演出带动“交通+观赛+住宿+餐饮+游览”消费 [3] - IP效应显现,如影视作品带动取景地旅游热度 [3]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高质量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不足,存在同质化现象 [3] - 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在于加大高质量“内容创意”供给,打造知名IP [3] - 需形成“深度体验—情感共鸣—持续消费—扩大生产”的产业生态 [4]
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服务消费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6:35
假期消费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 [1]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9%和7.6% [1] - 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 [1] 服务消费强劲增长 - 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6%,其中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4%、50% [2] - 体育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5%、15.4% [2] - 消费趋势从物质占有转向重视精神体验,从“看景点”转向“品文化” [2] 文旅消费新趋势 - 旅游需求从传统热点景区转向文物游、博物馆游、工业旅游等深度游 [1][2] - 出现“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展览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旅体融合趋势 [2] - 县域小众目的地热度提升,部分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小众目的地搜索量同比翻倍 [2] 赛事演出的带动效应 - 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活动贯穿假期,形成“交通+观赛+住宿+餐饮+游览”完整消费链条 [3] - 赛事与演出成为各地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 [3] 文化IP的驱动作用 - IP效应显现,如影视作品《我的阿勒泰》、《黑神话:悟空》等显著带动相关地区旅游 [3] - 创造核心文化IP可扩展主题住宿、定制餐饮、文创商品等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4] 行业供给现状与挑战 - 与需求相比,高质量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仍然不足 [3] - 产品供给存在同质化现象,“沉浸式、可分享、强互动”的消费诉求尚需进一步满足 [3] - 需要大力推动内容创意产业发展,打造知名IP以提升文化产品供给魅力 [3][4]
地方文旅花式宠粉:大型演出带动国庆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20:2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夏 重庆报道 演唱会、音乐节等"票根经济",正在成为中国人出游的"新玩法"。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四川游客刘瑞带父母去了北京、天津游玩,她悄悄给一家人买了周深天津演唱会的 门票,专程在天津待了两天,让父母第一次感受到几万人大合唱的热烈场面。 和李瑞一家一样,今年国庆中秋长假不少游客为了围绕演唱会、音乐节奔赴异地。 谢霆锋今年国庆在重庆举行的两场演唱会共吸引了82000多名观众,其中一场因为恰逢中秋节,吸引了 上万名游客从广东、北京、四川、贵州等外省市赶来。重庆不仅在热门的无人机表演中特意加入谢霆锋 的人像和歌曲元素,铁路部门甚至单独安排了一趟"歌迷回程专列",方便成都游客返程。 非热门城市也不约而同发现了大型演出带动节庆地方消费的重要价值。 泸州今年国庆后半程举行的泸州酒要会·银河左岸音乐节,时隔多年未曾举办大型演出的泸州,拿出了 堪比一线音乐节的阵容。 为了服务好十几万名外地游客,泸州在高铁、机场和主城区多个点位都安排了全天候的免费非接驳专 线,提前准备了免费雨衣、饮用水、降温消暑贴、酒城夜市门票,并要求酒店不得随意涨价,一系列举 措受到了外地游客一致好评。 地方文旅下功夫搞好服务,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