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活动

搜索文档
广州促消费组合拳:不止取消购房“三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9:28
房地产政策优化 - 广州发布《方案》明确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政策 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 [2] - 广州去年已逐步解除限售和限购 此次全面取消"三限"旨在激活外地人购房需求 [2] - 2025年计划推进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超150个 更新住宅老旧电梯超9000台 完成城中村改造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 [5] - 推进利用专项借款购买存量商品房作为安置房 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支持首付提取和贷款申请 [5] 就业与收入保障 - 开发储备350个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争取2025届毕业生7月底前平均去向落实率不低于70% [3] - 调整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为2500元/月 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常态化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 [3] - 全面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户籍限制 推进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 [3] 汽车消费促进 - 推进落实小客车指标"久摇不中"72次的个人直接申领普通车增量指标 [6] - 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体系 支持二手车流通规模化发展 落实"反向开票"便利化措施 [6] - 争取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 举办高水平汽车赛事和专业展览 [6] 服务消费提质 - 举办国际美食节、精品美食周等活动 发放餐饮消费券培育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 [7] - 落实240小时过境免签 为国际中转游客提供免费一日游服务 推动离境退税"即买即退" [7] - 推动市内免税店开业 扩大口岸免税店数量 提升外卡POS机覆盖率 [7] - 简化演唱会审批流程 实行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全流程网办 前4月营业性演出同比增长11% [7][8]
年轻人流行“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折射出演出经济的巨大潜能
第一财经· 2025-05-26 17:48
演出经济整体发展态势 - 演出经济正以"流量聚变"态势重构城市消费与文化底层逻辑,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2000亿元 [2] - 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稳定在60%以上,18-34岁观众占比超70%,形成"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常态化经济行为 [2] 区域市场表现 - 四川省2024年营业性演出达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近30亿元),较2023年增长6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 - 上海2024年演出票房51.7亿元居全国首位,北京一季度大型演出票房同比激增171.7% [4] - 海口通过"免税+演艺"模式使观演游客人均消费超6000元,石家庄"摇滚之城"品牌带动年均120场演出 [4] 消费激活路径 - 青岛2024年大型演出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19.4亿元,门票与综合消费比达1:4.8 [2] - 成都"演出+会展"模式使糖酒会期间展会交易金额增长23%,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1% [2] - 北京小剧场场均带动周边商业体客流量增长15% [2] 文化IP转化与传播 - 四川川剧、音乐剧《苏东坡》2024年票房超5亿元,抖音话题播放量破80亿次 [3] - 兰州黄河主题演出引入AR技术带动景区夜游收入增长40% [3] - 2024年演唱会相关短视频播放量228亿次,小红书笔记超800万篇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二次创作"闭环 [3] 技术创新应用 - 兰州"数字门票"实现公交免费换乘与景区折扣权益,成都复制该模式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增长28% [5] - 乌鲁木齐音乐节线上观众规模达线下10倍,兰州AR互动功能让观众参与非遗文化场景虚拟重构 [5] 政策支持体系 - 北京对首演项目、原创IP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将"市外观众占比"纳入考核指标 [7] - 兰州大型演出审批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石家庄年均举办120场摇滚演出实现"零安全事故" [7] - 西北五省"丝路演出联盟"推动跨区域巡演场次增长45% [7] 文化生态建设 - 四川川剧年轻观众占比从38%跃升至65%,"川剧元宇宙"数字藏品创造超2亿元IP授权收入 [7] - 兰州《黄河・回响》剧目相关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 [7] - 成都建设"民谣之都"标签,兰州规划"黄河音乐季"串联沿岸20个城市 [7]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百年小洋楼焕发新生机
新华网· 2025-05-13 10:00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资源盘活 - 天津通过改造原开滦矿务局大楼、五大道废弃大院及梁启超等名人故居,加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更新 [1] - 多地以盘活文化资源存量为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利用小洋楼等资源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1] 小洋楼活化案例 - 天津意式风情区的曹锟旧居主楼改造为"津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津派书画展 [2][4][5] - 建筑保留原有石柱与风格,通过"历史文化+国际交流"模式打造文旅融合标杆,吸引市民互动体验 [5][6] - 意式风情区管委会强调"修旧如旧"与创新活化结合,提升游客体验 [7] "洋楼+"业态创新 - 天津市877幢历史风貌建筑中,部分通过"洋楼+"模式发展新业态,如曹禺剧院恢复演出功能,民主剧场引入德云社带动流量 [8][9] - 和平区法国公议局旧址转型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运用AR/VR/AI技术举办敦煌特展等主题展,实现古典建筑与数字艺术融合 [10][14] - 专家指出需结合建筑文化底蕴与市场需求,推进文旅产品、场景、业态三重融合 [12] 可持续盘活路径 - 安里甘艺术中心历经6年修缮,定位为音乐演出场所,强调持续性保护利用与常态化运营 [13][16] - 天津对小洋楼实施分级保护,需科学论证、严格施工及招商审核,避免"盘而不活" [13][15] - 福州、武汉、哈尔滨等地通过政策创新(如古厝"身份证"、三级保护体系、特色业态规划)系统性激活历史建筑 [15] - 地方政府需打通政策堵点,政企协同挖掘资源价值,为经济提供持续动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