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经济

搜索文档
今年上半年,济南演出场所共推出各类营业性演出600余场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2:12
演出经济 - 济南市上半年演出场所推出营业性演出600余场 包括刀郎 单依纯 李健 李宗盛 许嵩等大型演唱会 [1][4] - 刀郎演唱会期间全市酒店订单环比增长67% 景区门票增长75% 接送机订单增长31% [1][4] - 文旅局联合携程上线"门票+住宿+景区"组合产品 重点景区推出免票 打折优惠 [4] - 联合公交公司推出演唱会公交直达服务 解决外地歌迷交通问题 [4] - 策划"泉城好戏 济南首届戏剧季"活动 上演20多部剧目 开辟"艺术+商圈"融合路径 [4] - 引进《天工开物》等爆款剧目 打造《秀宴》餐饮消费新场景 [4] - 融创文旅城推出《梦回西楼》国风实景秀 天下第一泉景区升级《明湖夜梦 画中游》画船演艺 [4] 文旅项目建设 - 九曲黄河万里情 泉城名士坊等在建项目预计年内建成运营 [3] - 崔寨片区酒店中心项目一期 鹊华公园齐风坊等项目开工建设 [3] - 济南开埠博物馆 鲜花港萌宠乐园 不觉晓露营综合体等项目竣工运营 [3] - 上新时代文化街区等项目投入试运营 [3] 交旅融合 - 文旅局与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签订"航空+文旅"协议 推出航旅优惠产品 240小时过境免签服务 [5] - 推动济南国际机场与天下第一泉 明水古城等景区联动 推出航旅产品优惠 [5] - 策划"齐鲁1号"旅游专列济南主题线路 配套景区 住宿优惠 [5] - 艺术演出 非遗手作登上火车展示展销 [5] - 开通旅游直通车直达野生动物世界 灵岩寺等近郊景点 服务老年人 学生等群体 [5]
一场演出激活一座城,城市文旅消费密码探寻
搜狐财经· 2025-07-10 03:56
演出经济规模与增长 - 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从2022年243.6亿元飙升至2024年796.29亿元,三年突破千亿元规模[2] - 2024年上海举办57238场营业性演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281场(同比+44.8%),票房收入51.7亿元(同比+20%)[8] - 北京2024年举办5.7万场演出,吸引1280万观众,票房收入超39亿元,三项指标均显著增长[8] 文旅消费拉动效应 - 端午假期北京11场大型演出票房1亿元,凤凰传奇单场观众6.5万人创纪录,两场票房7900万元[3] - 演唱会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消费链条,形成"流动的GDP"乘数效应[2] - 成都推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主题线路,免费赠送门票持有者博物馆参观权益[9]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务院2023年提出引导音乐节、演唱会等业态发展,丰富"演出旅游"模式[6] - 江苏对引进高水平演唱会实行"免申即享"财政奖励[6] - 海南对持续3年以上的旅游演艺项目给予50-100万元奖励[6] - 四川对观众超5000人的大型演出按票房给予150-500万元奖励[6] 城市级案例与策略 - 北京、上海、广州依托场馆设施和消费群体占据演出经济第一梯队[7] - 成都、青岛等旅游城市通过演唱会推动城市品牌升级,如成都将演出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9] - 周杰伦演唱会带火海口,薛之谦演出提升衢州话题度,社交媒体放大城市文旅曝光[7]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文旅融合深化与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演出经济增长潜力持续增强[3] - 政策倾向支持高质量项目,通过引进经纪公司、改造演艺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7] - 行业目标从短期流量转化升级为"因演出恋城"的长期品牌建设[9]
大麦娱乐(01060):首次覆盖:"演艺+IP"双引擎,重构线下娱乐新基建
中泰证券· 2025-07-02 15:4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首次)[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大麦娱乐是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演艺 + IP”双引擎发展,23 年起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增长进入快车道,规模效应明显。预计 FY26 - 28 实现总收入 78.91/95.34/116.83 亿元,同比 +18%/+21%/+23%;实现经调整 EBITA 为 10.12/14.98/21.33 亿元,同比 +25%/+48%/+42%。公司系演出及 IP 转授权领域龙头而当前估值具备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大麦娱乐: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 - 大麦娱乐是从事内容制作、宣传和发行等业务的投资控股公司,通过内容、票务及科技平台、知识产权(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三个分部开展业务。旗下电影业务参与 300 余部电影出品发行推广,演出业务覆盖全品类现实娱乐票务类型[11] - 公司发展分三个阶段:2014 - 2017 年业务整合与初拓展;2018 - 2021 年全产业链布局与 IP 深化;2021 年至今“内容 + 科技”双轮驱动[12][13] - 阿里巴巴集团系控股股东,管理层参与持股。2023 年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管理层互联网行业经验丰富[14][16] - F2023、F2024、F2025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5.0 亿元、50.4 亿元、67.0 亿元,FY24、FY25 同比分别 +44%、+33%;经调整 EBITA 分别为 3.1 亿元、5.0 亿元、8.1 亿元,FY24、FY25 同比分别 +61%、+61%;毛利率分别为 32%、40%、37%,FY24、FY25 同比分别 +8pcts、-3pcts;经调整 EBITA Margin 分别为 9%、10%、12%,FY24、FY25 同比分别 +1pcts、+2pcts[21] IP:蓝海市场细分龙头,上下游双向延展 - IP 行业参与方为授权商和被授权商,授权方式多样。中国 IP 行业千亿规模,增速快,潜力大,商品授权是主要模式,单位授权金能“撬动”25 倍以上商品 GMV,对标美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30][31][35] - 阿里鱼是中国最大的 IP 授权代理平台,与三丽鸥等达成主授权协议,IP 矩阵丰富。未来向上游获取更多头部 IP 授权,深化签约 IP 合作;向下游强化 IP 运营,布局 2C 业务。具备海量客户、大数据匹配、联合营销、自动追踪结算等竞争优势[40][42][54] 演出:量价齐升空间广阔,大麦占据半壁江山 - 2024 年全国线下演出票房达 579 亿元,大型演出占比过半。量价齐升逻辑顺畅,政策助力行业扩容,演出经济具备溢出效益[61][62] - 大麦深度整合阿里系资源,全链路布局内容、场馆、票务三大现场娱乐领域,票务市占显著领先,演唱会头部项目覆盖率近 100%。未来大型演出向海外市场延伸,国内市场进行多品类拓展。以技术和现场服务为代表的新基建构筑护城河,票务平台分成在大型演出收入分成中占比较小,主办方更注重综合服务能力[67][70][7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电影投资制作与宣发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5%/-5%/-5%,经营利润率稳中有升;剧集制作预计 FY26 - 28 营收维持 FY25 水平,经营利润率保持在 5.1%;大麦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15.6%/13%/12%,经营利润率保持在 59.8%;IP 衍生业务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70%/60%/50%,经营利润率稳中有升[75] - 选取猫眼娱乐、泡泡玛特、上海电影、阅文集团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 25 年动态 PE 中位数为 39x。公司系演出及 IP 转授权领域龙头而当前估值具备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77]
八万人鸟巢,容不下一个中年女人
虎嗅· 2025-06-29 10:48
演唱会票务市场供需分析 - 林俊杰北京鸟巢演唱会开票后瞬间售罄 单票务平台"想看"人数超270万 创北京演出史纪录[7][8][31] - 八万人容量场馆面临严重供需失衡 需求量为供给量的33倍以上[30][31][32] - 消费者采用组队刷票策略 覆盖不同场次日期以增加成功率[17][18] 票务产业链运作模式 - 黄牛产业已完成数字化转型 形成代抢工作室模式 配备客服/报价/群控系统[35][36][37] - 技术手段包括后台脚本自动抢票 代录身份 共享账号等 单个身份证可绑定50张票[38][39][40] - 票务平台被质疑默许黄牛行为 通过手续费获利且无需承担库存压力[42][43][44] 演出经济延伸效应 - 演唱会带动跨城消费 首尔/澳门/香港三连票打包销售成为新趋势[62][63] - 演出举办城市酒店价格普遍上涨20% 观景房提前一周售罄[65][66] - TFBOYS等顶级演唱会可消化西安等城市全部酒店库存[67][68] 消费者行为特征 - 中年群体形成"情绪经济+轻度旅游"复合消费模式 愿为单场演出支付溢价[72][73] - 跨城观演成本包含红眼航班+长时间交通 仍被视作性价比高的解压方式[70][71] - 演唱会成为少有的允许"情绪自由"的公共空间 激发怀旧消费[76][77] 市场结构问题 - 实际票务分配存在不透明性 部分流向代抢群/VIP名单/合作品牌[57] - 预售机制被质疑存在内部截留 消费者面临"限量即无货"困境[46][47][48] - 强实名制执行存在漏洞 未能有效遏制专业黄牛团队[39][40]
“票根经济”解锁多种消费场景 西安开启消费活力创新实践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23:35
活动概述 - 西安市商务局联合文旅局、体育局推出"票根经济"促消费活动,主题为"一票游长安·碰享'西'悦购",串联住宿、餐饮、文旅等多重消费场景 [1] - 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12月31日,覆盖西安市组织举办的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活动 [1] - 消费者在参与活动的住宿餐饮企业消费时可享受阶梯式满减优惠 [1] 活动形式 - 在场馆内观看演唱会、体育赛事的消费者可扫描专属二维码一键领取消费券,并显示消费商家信息 [1] - 活动融入"碰一下"智能支付体验,消费者开启手机NFC功能轻触收款设备即可完成支付并有机会触发额外叠加优惠 [1] - 下一步将增加会展活动及室外体育赛事的"票根大礼包" [1] 活动影响 - 票根成为串联多场景消费的纽带,从历史遗迹到现代商圈,从演出场馆到特色街区 [2] - 创新模式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为商家导入精准客流,延长城市消费链条 [2] - 激活夜经济和文商旅融合发展 [2] 战略意义 - "票根经济"是西安顺应"演出经济"热潮、创新消费场景的主动破圈尝试 [2] - 未来将持续深耕"消费+"模式,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消费场景推出更多创新举措 [2] - 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2]
观酒|演唱会挤满了白酒赞助商,歌星能否成渠道去库存救星?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09:06
行业趋势 - 演唱会成为白酒企业营销新路径,包括主办、冠名和赞助等形式,一线酒企和地方酒企均参与其中[2][3]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大型演唱会覆盖30个省份、180座城市,演出经济持续增长吸引白酒行业关注[3] - 白酒行业高库存问题突出,渠道终端动销不畅,价格倒挂现象严重,传统促销方式效果有限,冠名演唱会成为去库存的新尝试[11] 营销模式 - "买酒赠票"成为酒企重要营销动作,通过购买高价酒产品赠送演唱会门票拉动销售[2][4] - 洋河股份赞助刘德华演唱会为例,获赠价值2580元门票需消费三四万元,价值1000元看台票需消费上万元[4][5] - 习酒通过购买25箱窖藏1988(价值超5.8万元)赠送3张刀郎演唱会门票[6] - 地方酒企如金种子酒、黄鹤楼、丛台酒等均采用类似模式,最高档门票需消费5200元至7590元不等[8][9] 企业案例 - 茅台文旅赞助的"黄小西"音乐节爆火,间接带动茅台IP小茅、端午礼盒及台源酒销售[9] - 洋河去年赞助刘德华演唱会36场,"买酒送票"或带来超1亿元销售额[12] - 习酒冠名刀郎线下巡回演唱会,郎酒、舍得酒业等头部企业也加入赞助行列[3][6] 效果评估 - 短期内"买酒赠票"可带动动销,但终端吸货能力有限,产品最终流向难以监控,长期效果不理想[2][13] - 歌星团队对"买酒赠票"模式有否决权,某鸡尾酒品牌因歌手团队反对未能实施[13] - 演唱会赞助提升品牌力的性价比高,老牌艺人更匹配白酒目标受众,有助于锁定高净值客户群[13] 行业数据 - 2024年一季度白酒规上企业887家,同比减少102家,销售额1963.04亿元(+0.38%),利润580.07亿元(-0.73%)[11] - 白酒行业供给端增长放缓,渠道库存仍处高位,部分经销商库存同比下降但部分产品仍高企[11]
以演兴城开新局 演出经济驱动文旅消费增长
消费日报网· 2025-05-28 10:41
演出经济带动文旅消费 - "为演赴城"成为文旅消费新趋势,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带动酒店、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消费大幅增长 [1] - 美团旅行报告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音乐节、演唱会周边吃住玩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180% [3] - 北京昌平区通过音乐节整合文旅资源实现综合收入6593.05万元,延庆区草莓音乐节三天内直接和衍生消费达6000万元 [3] - 二、三线城市如安徽滁州葫芦果音乐节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增长2.4倍,新疆伊宁蜜桃音乐嘉年华带动酒店预订同比增长1.3倍 [3] 政策创新与IP赋能 - 南京设立专项资金对优秀演出剧目实施补贴,比例最高达每张票价的50%,形成演出产业集聚效应 [5] - 苏州出台政策对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主办单位予以奖励,售票超5万人次按每人次15元奖励,超10万人次超出部分按每人次20元奖励 [5] - 湖北宜昌《三峡千古情》演出416场营收突破1亿元,带动宜都酒店入住率增长120%,旅游总收入增长超40% [6] - 扬州七河八岛音乐节通过打造特色音乐IP吸引全国消费者,西安音乐厅十余年举办4100余场音乐会接待听众超217万人次 [7] 行业转型与未来趋势 - 行业从"明星依赖"转向"IP孵化",从"流量竞争"转向"生态共建",从"短期火爆"转向"长效运营" [7] - 未来趋势包括"沉浸式"体验升级(如湖北宜昌《三峡盛典》采用全景多媒体等技术)、"在地化"深度融合(如南京"秦淮灯会")、"国际化"布局加速(如西安国际音乐节) [8] - 当前挑战包括演艺空间不足、内容供给缺乏、地域分布不均、艺术创作与表演质量参差不齐 [8]
端午逃离人挤人:国内游奔向“微度假”,出境游迎来 “捡漏期”
观察者网· 2025-05-27 18:16
旅游市场趋势 - 端午假期呈现"平价低峰"出游趋势,本地游、周边游为主导市场格局 [1] - 融合微度假、避暑游和民俗体验的复合型旅游方式成为市场新宠 [1] - 亲子游与携宠出游形成叠加效应,预计主题乐园将迎来客流高峰 [1] - "中心城市辐射周边"模式兴起,小众城市成为新兴"冷门好去处" [1] 消费特征与市场表现 - 端午假期国内游市场呈现"短途主导、民俗升温、美食引流"特征 [4] - 旅客出行范围高度集中于"2小时高铁圈""3小时高铁圈" [4] - 湖南岳阳、贵州黔东南、福建龙岩等端午民俗目的地预订量同比增长20%以上 [6] - 广东佛山因叠滘龙舟赛"出圈",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67% [6] - "龙舟""粽子"关键词搜索量一周内环比增长270% [6] 亲子与宠物旅游 - 亲子游出游人次占比接近40%,2-3天行程占比超80% [7] - 宠物酒店热度同比增长20%,近20%酒店开放携宠入住且均价溢价30% [7] 音乐节与演出经济 - 音乐节、演唱会成为端午文旅新引擎 [7] - 晋城、德州、常州因举办演唱会,酒店热度成倍飙升 [7] - 热门演出带动举办地周边景区客流增长40% [7] 入境游市场 - 端午假期入境游酒店搜索热度增长超过100% [11] - 入境游前十目的地为上海、北京、广州、成都、重庆等 [11] - 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游客数量增幅达40%-50% [11] 出境游市场 - 上海—大阪、上海—首尔等3小时内飞行时长的出境航线受欢迎 [12] - 埃及、俄罗斯、越南等特色目的地酒店热度分别上涨193%、133%和119% [12] - 端午节首日飞往曼谷、济州岛等目的地部分单程机票仅500多元 [12] - 新加坡、韩国济州岛、泰国普吉岛等免签滨海目的地热度上涨显著 [12] - "济州岛"相关攻略热度涨幅超过280%,"新加坡亲子游"热度大涨340% [12] 国际机票价格 - 6月7日国际机票均价相比前一日增长近20% [13] - 6月17日国际机票均价预计或将突破3000元 [13]
年轻人流行“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折射出演出经济的巨大潜能
第一财经· 2025-05-26 17:48
演出经济整体发展态势 - 演出经济正以"流量聚变"态势重构城市消费与文化底层逻辑,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2000亿元 [2] - 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连续两年稳定在60%以上,18-34岁观众占比超70%,形成"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常态化经济行为 [2] 区域市场表现 - 四川省2024年营业性演出达3.2万场(观众1250万人次,票房近30亿元),较2023年增长6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 - 上海2024年演出票房51.7亿元居全国首位,北京一季度大型演出票房同比激增171.7% [4] - 海口通过"免税+演艺"模式使观演游客人均消费超6000元,石家庄"摇滚之城"品牌带动年均120场演出 [4] 消费激活路径 - 青岛2024年大型演出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19.4亿元,门票与综合消费比达1:4.8 [2] - 成都"演出+会展"模式使糖酒会期间展会交易金额增长23%,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1% [2] - 北京小剧场场均带动周边商业体客流量增长15% [2] 文化IP转化与传播 - 四川川剧、音乐剧《苏东坡》2024年票房超5亿元,抖音话题播放量破80亿次 [3] - 兰州黄河主题演出引入AR技术带动景区夜游收入增长40% [3] - 2024年演唱会相关短视频播放量228亿次,小红书笔记超800万篇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二次创作"闭环 [3] 技术创新应用 - 兰州"数字门票"实现公交免费换乘与景区折扣权益,成都复制该模式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增长28% [5] - 乌鲁木齐音乐节线上观众规模达线下10倍,兰州AR互动功能让观众参与非遗文化场景虚拟重构 [5] 政策支持体系 - 北京对首演项目、原创IP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将"市外观众占比"纳入考核指标 [7] - 兰州大型演出审批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石家庄年均举办120场摇滚演出实现"零安全事故" [7] - 西北五省"丝路演出联盟"推动跨区域巡演场次增长45% [7] 文化生态建设 - 四川川剧年轻观众占比从38%跃升至65%,"川剧元宇宙"数字藏品创造超2亿元IP授权收入 [7] - 兰州《黄河・回响》剧目相关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 [7] - 成都建设"民谣之都"标签,兰州规划"黄河音乐季"串联沿岸20个城市 [7]
深圳促消费要抓住“行走的GDP”
深圳商报· 2025-05-13 01:02
深圳演出市场概况 - 国际乐坛巨星玛丽亚·凯莉在深圳体育场完成首秀,其全球专辑销量超过2亿张 [1] - 2025年一季度深圳营业性演出场次达4647场,同比增长15 6%,观众94 16万人次,票房收入2 35亿元 [1] - 国际摇滚天团Imagine Dragons、刀郎等艺人完成多场演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和莎拉·布莱曼即将献演 [1] 市场驱动因素 - 硬件支持:深圳拥有光明大剧院、春茧体育馆、滨海艺术中心、龙岗大运中心等优质场馆,覆盖"东西南北中"区域 [1] - 城市管理能力:龙岗交警采用"无人机巡检+铁骑疏导"模式保障数万人聚集的刀郎演唱会,配套医护团队和免费寄存服务 [2] 演出经济效应 - 玛丽亚·凯莉演唱会门票收入预计超2000万元 [2] - 刀郎演唱会期间周边酒店均价达900元/晚,预订率超95%,周边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粉丝应援投入超1000万元 [2] - 演出经济拉动酒店、餐饮、周边产品及旅游业,被形容为"行走的GDP" [2] 服务性消费战略 - 深圳以演出经济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成为提振内需重点,精神层面消费(文旅、教育等)具有高附加值和边际效用 [3] - 深圳优势:人均可支配收入领先、管理人口2000万、城市配套完善、交通优势明显,利于深耕服务性消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