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门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世相百态】“上门经济”重塑社会分工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6-10 01:59
新兴职业崛起 - 收纳师、私厨、洗猫师、哺乳摄影师等新兴职业崛起,反映服务业细分趋势[1] - 这些职业满足现代人对真实连接与个性化温度的需求,替代标准化服务[1] - 37岁收纳师李佳宁从橱窗设计师转型,体现职业流动性[1] 需求驱动因素 - 智能家居和预制菜普及背景下,人们反而更渴望手作触感与人情交流[2] - 上门厨师张南通过烹饪仪式感弥补外卖标准化缺陷[2] - 哺乳摄影师顾誌怡帮助客户找回被职场冲淡的亲子羁绊[2] 职业形态变革 - 职业边界模糊化,设计师转型空间规划师、厨师变为家宴导演[2] - 东京出现"终活整理士",柏林有"数字遗产管理员",职业解决非主流需求[2] - 新兴职业如同社会末梢神经,捕捉被主流经济忽视的痛点[2] 行业发展趋势 - 资本介入可能导致个性化服务被算法标准化[3] - 从业者如老雷坚持手写服务笔记,拒绝APP模板化[3] - 私厨张南拒绝加盟连锁,守护服务业的"人的温度"[3] 行业价值核心 - 上门服务本质是"实体人文主义",在数字化时代更显珍贵[3] - 收纳师整理生活秩序,哺乳摄影师记录生命体验[3] - 服务者走街串巷的行为本身构成现代化城市的人文温度[3]
规范引导“上门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8
行业发展趋势 - 上门代厨、上门收纳整理、上门喂养宠物等新型服务模式日益流行,依托生活服务类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1] - 新消费业态拓展了灵活就业渠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1] - 上门经济顺应社会和市场发展趋势,契合消费者和从业者需求 [2] 行业现存问题 - 行业标准与市场规范相对欠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1] - 部分从业人员未经严格审核和专业培训,专业技能及服务水平未得到有效认定 [1] - 个体服务者未进行注册登记,缺乏专业平台保障和公司监管 [1] - 收费标准不透明、不合理,部分服务暗藏猫腻 [1] - 交易程序不规范,通过私人转账完成交易,后续环节缺乏保障 [1] - 劳动纠纷中侵权责任认定与权益保护难以高效解决,监管溯源、维权取证难度增加 [2] 政策与监管建议 - 政府部门需完善相关管理条例,明确行业规则和服务认定标准,将服务经营主体纳入监管范围 [2] - 明确主管部门、服务平台、服务提供者及消费者各方的权利义务,加强制度性监管 [2] - 根据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规则,如降低个体服务者准入门槛 [2] - 针对养老、托育等社会服务行业新方向,给予规范化上门服务者定向政策、资金支持 [2] 平台与服务者责任 - 服务平台需完善门槛准入机制,做好资质证明、健康证明备案检查和定期技能考核 [3] - 健全规范统一的交易合同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制度,设置惩戒措施 [3] - 畅通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建立顾客评价机制和投诉处理机制 [3] - 服务者需增强契约意识,依法依规开展上门服务,明确服务内容、价格、时间等关键条款 [3] - 服务者需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和隐私 [3] 行业发展前景 - 规范引导上门经济是为消费者美好生活保驾护航,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 - 便捷、贴心、安全的服务将推动新消费业态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3]
财经聚焦丨上门做菜新服务,如何更好发展?
新华社· 2025-05-20 12:06
上门做菜服务市场现状 - 上门做菜服务在社交平台走红,小红书相关话题笔记超万篇,B站相关视频点击量达百万次[1][6] - 服务提供者多为兼职,以做家常菜为主,三道菜人工费50-100元不等[6] - 专业团队和家政公司开始进入市场,如南宁团队6名"90后"成员单人月收入超1.5万元[6] - 徐州"阿姨妈妈上门做饭"平台日订单量最高达200余单,拥有专职和兼职阿姨数百名[8] 消费者需求分析 - 满足年轻群体"既不想做饭又想好好吃饭"的需求,兼具外卖便利性与家庭烹饪品质[10] - 相比全职家政更具性价比,适合非每日需求场景[10] - 可实现个性化定制,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式均可按需调整,适合特殊饮食需求如低油低糖[10] - 满足月子餐、家庭宴请等特定场景需求,10人宴请服务费约1000-2000元[11] - 春节期间需求旺盛,北京某家政公司30多名厨师全部"满单"[11] 从业者情况 - 从业者多为兼职,利用空闲时间增收,如南宁潘女士月均收入5000元[12] - 部分从业者将其发展为主业,实现爱好变现[12] - 专业团队提供标准化服务,如统一工作服、健康证明、购买保险等[14] - 个体从业者面临沟通成本高、匹配成功率低等问题[15] - 家常菜赛道需与家政阿姨差异化竞争,宴请赛道需专业资质和人脉资源[16] 行业发展挑战 - 处于家政和烹饪行业交叉地带,缺乏明确服务标准和责任划分[14] - 食品安全和卫生保障存在隐患,需建立预先审查机制和服务合同[14] - 个体从业者面临盈利难题和同质化竞争[15] - 需解决服务匹配效率和成本问题,一线城市需求客观存在但供给不足[16] - 涉及灵活用工形式,需完善社保、税收等配套保障措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