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门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新消费“黑马”闯广州:“体育外卖” 从潮流到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08:56
(原标题:新消费"黑马"闯广州:"体育外卖" 从潮流到产业) 南方财经记者谭砚文 实习生熊璇 广州报道 周日早上10点,广州天河区某小区的空地上,私教陈西正带着10岁的学员林丛进行折返跑、跳绳和乒乓 球训练。通过线上预约,教练上门授课,这种"体育外卖"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渐行渐近,全民健身热情持续升温,广州作为十五运开幕式及诸多活动所在 的城市,运动氛围更是日益浓厚。这一背景下,"体育外卖"凭借便捷的线上预约、专业教练上门以及个 性化课程定制而迅速在广州兴起。特别是,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时段限制等痛点,迅速赢得 许多家庭的青睐。 事实上,不仅广州,对于拥有丰富的体育场地资源、庞大的青少年人口基数以及较高的新消费接受度的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体育外卖"的迅速发展有着良好土壤。而且,"体育外卖"不仅在家庭体育消费 中开辟了新路径、新场景,也为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就业和创业新方向,逐渐从一种新兴潮流走向一个 前景可期的新兴产业。 广东省体育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全民健身路径5.14万条,体育场地总面积达 228.7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1平方 ...
“上门经济”重构生活图景 服务入户拓展消费新边界
搜狐财经· 2025-08-12 18:37
行业定义与核心逻辑 - 上门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碰撞出的新业态 核心逻辑在于消费者与从业者通过互联网平台 社交媒体等渠道建立联系 将服务或商品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或指定地点[1][3][4] - 服务形态从外卖 快递的单一形态演变为覆盖生活多场景 包括私厨 宠物护理 整理收纳等多领域[1][4] - 满足消费者对时间效率和体验品质的追求 在快节奏生活中提供省时 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厨师上门O2O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9亿元 预计今年将达到13.7亿元[6] - 市场规模增长反映消费者对上门服务需求持续攀升 越来越多人愿意为省时 提升生活品质买单[6] 从业者与职业发展 - 上门经济催生兼具灵活性与成长性的新职业 如整理收纳师于2022年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成为158个新职业之一[12] - 从业者背景多元 包括全职宝妈 线上品牌主理人 外企员工等 通过服务不断提升技能 推动行业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12] - 专业厨师从酒店后厨转型上门私厨 团队规模扩大 如张振坤团队已有十来个厨师[6] 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 互联网平台如抖音 小红书 美团等搭建通道 通过线上传播-私信咨询-线下上门服务链条打开市场[8] - 社交媒体平台利用技术和大数据满足消费者所需产品和服务上门 推动商业业态创新和新型消费场景打造[9] 消费者需求与体验 - 消费者追求效率和品质 如家庭聚餐选择上门私厨以避免采买烹饪繁琐 专注家庭互动[4] - 宠物服务需求超越基本喂养 注重陪伴与情感需求 智能设备无法替代专人上门服务[13] 未来发展方向 - 紧跟消费者需求变化 消费者的需要和满足的时间限定成为发展空间和时间边界[14] - 服务和产品需满足上门条件 社会相关部门需出台相应标准[14] - 明确法律法规对涉及的主体 产品和服务标准 可能产生的纠纷进行界定和规范[14]
上门体育培训走红,“体育外卖”还须修好内功
齐鲁晚报网· 2025-08-01 14:26
行业背景与市场驱动因素 - 上门体育培训服务在家长群体中快速流行 提供少儿体适能训练和中考体育辅导等服务[1] - 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和国家对体育学科重视推动家长更愿意为子女健康投资[1] - 服务模式具有时间地点灵活定制特性 教练自备器械 为家长节省接送时间[1] 服务模式优势 - 私人定制化教学提供更强针对性 虽缺乏集体氛围但能有效补充传统体育课程[1] - 暑假期间需求显著增长 教练上门授课模式解决家长时间安排痛点[1] 行业发展挑战 - 教练资质缺乏统一认证标准 信息不对称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障[1] - 场地选择和训练方法存在随意性 运动损伤责任认定机制缺失[1] - 监管规则存在空白地带 缺乏书面协议导致纠纷处理困难[1][2] 上门经济共性特征 - 行业涵盖上门代厨 上门收纳 上门助老洗澡等多元化服务领域[2] - 生活节奏加快推动"花钱买便利"消费需求增长[2] - 个体化零工型服务模式缺乏平台约束 存在较高交易成本[2] 潜在风险维度 - 服务过程中涉及食品安全 财务损害和家庭隐私泄露等风险[2] - 进入私密空间服务可能存在违规服务提供隐患[2] - 与传统家政服务相比 行业成熟度不足 服务标准化程度低[2] 行业发展路径 - 消费升级趋势支撑上门经济现实需求 对就业空间扩展具有潜力[3] - 需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质量提升以建立市场信任[3] - 需建立教练资质审核机制和器材合规认证体系[2]
【世相百态】“上门经济”重塑社会分工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6-10 01:59
新兴职业崛起 - 收纳师、私厨、洗猫师、哺乳摄影师等新兴职业崛起,反映服务业细分趋势[1] - 这些职业满足现代人对真实连接与个性化温度的需求,替代标准化服务[1] - 37岁收纳师李佳宁从橱窗设计师转型,体现职业流动性[1] 需求驱动因素 - 智能家居和预制菜普及背景下,人们反而更渴望手作触感与人情交流[2] - 上门厨师张南通过烹饪仪式感弥补外卖标准化缺陷[2] - 哺乳摄影师顾誌怡帮助客户找回被职场冲淡的亲子羁绊[2] 职业形态变革 - 职业边界模糊化,设计师转型空间规划师、厨师变为家宴导演[2] - 东京出现"终活整理士",柏林有"数字遗产管理员",职业解决非主流需求[2] - 新兴职业如同社会末梢神经,捕捉被主流经济忽视的痛点[2] 行业发展趋势 - 资本介入可能导致个性化服务被算法标准化[3] - 从业者如老雷坚持手写服务笔记,拒绝APP模板化[3] - 私厨张南拒绝加盟连锁,守护服务业的"人的温度"[3] 行业价值核心 - 上门服务本质是"实体人文主义",在数字化时代更显珍贵[3] - 收纳师整理生活秩序,哺乳摄影师记录生命体验[3] - 服务者走街串巷的行为本身构成现代化城市的人文温度[3]
规范引导“上门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8
行业发展趋势 - 上门代厨、上门收纳整理、上门喂养宠物等新型服务模式日益流行,依托生活服务类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1] - 新消费业态拓展了灵活就业渠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1] - 上门经济顺应社会和市场发展趋势,契合消费者和从业者需求 [2] 行业现存问题 - 行业标准与市场规范相对欠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1] - 部分从业人员未经严格审核和专业培训,专业技能及服务水平未得到有效认定 [1] - 个体服务者未进行注册登记,缺乏专业平台保障和公司监管 [1] - 收费标准不透明、不合理,部分服务暗藏猫腻 [1] - 交易程序不规范,通过私人转账完成交易,后续环节缺乏保障 [1] - 劳动纠纷中侵权责任认定与权益保护难以高效解决,监管溯源、维权取证难度增加 [2] 政策与监管建议 - 政府部门需完善相关管理条例,明确行业规则和服务认定标准,将服务经营主体纳入监管范围 [2] - 明确主管部门、服务平台、服务提供者及消费者各方的权利义务,加强制度性监管 [2] - 根据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规则,如降低个体服务者准入门槛 [2] - 针对养老、托育等社会服务行业新方向,给予规范化上门服务者定向政策、资金支持 [2] 平台与服务者责任 - 服务平台需完善门槛准入机制,做好资质证明、健康证明备案检查和定期技能考核 [3] - 健全规范统一的交易合同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制度,设置惩戒措施 [3] - 畅通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建立顾客评价机制和投诉处理机制 [3] - 服务者需增强契约意识,依法依规开展上门服务,明确服务内容、价格、时间等关键条款 [3] - 服务者需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和隐私 [3] 行业发展前景 - 规范引导上门经济是为消费者美好生活保驾护航,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 - 便捷、贴心、安全的服务将推动新消费业态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3]
财经聚焦丨上门做菜新服务,如何更好发展?
新华社· 2025-05-20 12:06
上门做菜服务市场现状 - 上门做菜服务在社交平台走红,小红书相关话题笔记超万篇,B站相关视频点击量达百万次[1][6] - 服务提供者多为兼职,以做家常菜为主,三道菜人工费50-100元不等[6] - 专业团队和家政公司开始进入市场,如南宁团队6名"90后"成员单人月收入超1.5万元[6] - 徐州"阿姨妈妈上门做饭"平台日订单量最高达200余单,拥有专职和兼职阿姨数百名[8] 消费者需求分析 - 满足年轻群体"既不想做饭又想好好吃饭"的需求,兼具外卖便利性与家庭烹饪品质[10] - 相比全职家政更具性价比,适合非每日需求场景[10] - 可实现个性化定制,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式均可按需调整,适合特殊饮食需求如低油低糖[10] - 满足月子餐、家庭宴请等特定场景需求,10人宴请服务费约1000-2000元[11] - 春节期间需求旺盛,北京某家政公司30多名厨师全部"满单"[11] 从业者情况 - 从业者多为兼职,利用空闲时间增收,如南宁潘女士月均收入5000元[12] - 部分从业者将其发展为主业,实现爱好变现[12] - 专业团队提供标准化服务,如统一工作服、健康证明、购买保险等[14] - 个体从业者面临沟通成本高、匹配成功率低等问题[15] - 家常菜赛道需与家政阿姨差异化竞争,宴请赛道需专业资质和人脉资源[16] 行业发展挑战 - 处于家政和烹饪行业交叉地带,缺乏明确服务标准和责任划分[14] - 食品安全和卫生保障存在隐患,需建立预先审查机制和服务合同[14] - 个体从业者面临盈利难题和同质化竞争[15] - 需解决服务匹配效率和成本问题,一线城市需求客观存在但供给不足[16] - 涉及灵活用工形式,需完善社保、税收等配套保障措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