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

搜索文档
北京120调度坐席将扩容,474处急救站点保持不变
新京报· 2025-09-30 18:20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北京目前已建成474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站点,覆盖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日前,北京急救中心启动迁建扩容,急救站点位置不变。 2024年,北京市日均院前急救值班车组数为780个,较5年前增加了74.50%;全市120受理急救电话90.38 万人次、出车89.47万车次,较5年前分别增长了50.47%、62.01%;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9.99%,平均急 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 北京急救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迁建后,全市原有急救站点和人员不变,不会影响救护车的派出和急救 服务的快速响应。 目前中心迁建项目已启动。扩容后的120调度坐席数量将增至120个,数字化系统功能全面升级,调度指 挥效能更加优化。同时,"智慧急救"顶层设计将落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 成集医疗急救调度指挥、远程视频医学指导市民参与急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协同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 智慧急救中枢。 在社会综合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新址将规划专门的教学培训空间,增设涵盖日常创伤处置、事故灾难应 对等场景的社会化实景应急训练区域,结合实际需求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有助于提升公众急救知识的普 及水平。 北京是 ...
浙江以“小切口”立法 规范院前医疗急救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1:39
具体来看,条例注重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条例明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理顺急 救中心、急救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促进有关方面协同配合,确 保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有效运行、有序发展;推动与长三角区域以及其他相邻省、市建立院前医疗急救协 同机制,建立应对化工园区灾害、海上事故等医疗救治与转运工作协调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务求管用实用。条例从浙江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实际出发,针对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 衡、政策保障力度不足、急救人才队伍不够稳定、急救站点设置有待完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等 问题,对科学规划布局急救站点、健全急救体系、完善急救管理、促进社会参与、加强保障措施等方面 作了全面具体规定,以'小切口''小快灵'的立法方式解决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操作 性强,管用实用。"田梦海介绍。 此外,条例还从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实际出发,作出了一些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创新规定。例如, 针对交通不便的山区、海岛等地区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无法有效覆盖的问题,建立健全巡回诊疗车承担院 前医疗急救任务的制度;规定浙江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浙里急救"院前医疗急救 ...
山东移动AI赋能5G+院前急救,筑牢生命“高速路”
齐鲁晚报· 2025-07-30 14:23
行业趋势与战略定位 - 院前急救是保障人民健康权和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环节,其响应速度与救治质量至关重要 [1] - 公司将前沿AI能力深度融入5G+院前急救体系,推动5G技术与医疗急救的实践 [1] - 致力于通过5G与AI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院前急救智能化水平 [6] 智慧急救平台建设 - 为济宁市急救指挥中心建设智慧急救综合救治平台,构建高效智能的急救指挥调度体系 [2] - 平台运用基站、短信及5G消息等多种模态定位技术,实现患者呼救时的快速精准定位 [2] - 结合AI语音识别与NLP技术,自动提取并录入关键信息,大幅缩短地址采集与人工录入时间 [2] - 新系统整合急救车辆分布状态、医护人员配置及医院接诊能力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科学分配急救任务 [2] - 济宁市急救指挥中心的智慧急救综合救治平台已投入使用 [3] 5G技术应用与设备升级 - 参与现有急救车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市内公立医院急救车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3] - 部署自主研发的院前5G急救系统,打通120市级急救指挥调度平台与医院信息化系统壁垒,实现全流程数据贯通 [3] - 车载5G终端实现救护车与指挥中心、医院间的高效通信,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和指令准确执行 [4] - 升级后的救护车搭载5G实时监护传输设备,可实时监测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并通过5G网络高速稳定传输至医院 [4] - 车载5G远程视频设备支持医院专家与车上医护人员进行实时视频会诊,提供精准救治指导 [4] - 5G心电信息采集等设备为心脏疾病患者救治提供专业精准的数据支持 [4] 院前院内协同救治模式 - 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互联互通,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现场救治情况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接诊医院 [3] - 医院专家团队可提前了解病情并做好救治准备,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无缝对接救治模式 [3] - 基于5G专网搭建的急救协同平台,可实时传输患者电子病历、检验检查数据及生命体征参数,覆盖院前急救、院内诊疗的全周期管理 [4]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持续深化5G、AI等新质生产力与医疗急救的融合创新 [6] - 致力于让"上车即入院"的模式惠及更多百姓,为"健康中国"蓝图贡献智慧与力量 [6]
申城大急救链:呼叫即救治 上车即入院 近三周电话呼入量15.8万次 较去年同期增5.15% 救护车出车量7.08万车次 同比增10.26%
解放日报· 2025-07-14 10:01
急救业务数据增长 - 近三周120电话呼入量15.80万次,同比增长5.15% [1] - 救护车出车量7.08万车次,同比增长10.26% [1] - 患者疾病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1] - 自6月17日首个高温天气以来,已发生中暑患者急救60余例 [1] 急救系统运营管理 - 调度指挥中心实行三班倒工作制,22名在岗人员分三批用餐 [2] - 设置二线医生通过5G设备实时观察救援情况,提供远程指导 [2] - 增加加班值班车辆,提高急救响应速度 [3] - 增加冰袋、盐水等急救物资储备,做好救护车维护与检修 [3] 急救人才培养体系 - 2021-2024年累计选拔89名医师参加规培,20名已充实一线 [7] - 2022年启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定向免费培养,累计招生80名 [7] - 规培模式提升医生专业知识、归属感与价值感 [6] - 院前急救医师首次纳入全市统一规范化培训体系 [6] 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 五年来累计授证培训超过1.5万余人次,科普巡讲500余场 [11] - 2022年起开展"城市急救响应活动计划",招募志愿者5000余人 [11] -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布设项目串起患者、AED、志愿者 [9] - 公众急救培训填补救护车到达前的"空窗期" [11] 国际化服务能力 - 2024年调度指挥中心英语受理总量52人次 [3] - 2024年1-6月英语受理量已达47人次 [3] - 调度员自学日语等外语应对国际游客需求 [3]
无人机送药时代来临,低空经济瞄准医疗急救场景
第一财经· 2025-05-22 15:26
低空经济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低空经济正在渗透至医疗领域,尤其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发挥作用,多地如上海、浙江、重庆积极打造"低空+救援"医疗应用场景 [1] - 无人机急救药品配送可缩短约一半时间,重庆已开通首条常态化无人机急救药品配送通道,为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患者配送抗感染药物 [1] - 急性心梗和脑卒中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分别为2小时和4.5小时,无人机配送可抢夺救治时间,在四川等山区需求尤为突出 [1] 低空物流运输的发展与挑战 - 四川政府创投集团正打造应急低空物流运输中心,以雅安为中心覆盖整个四川地区,药品应急运输在高山和偏远地区潜力巨大 [2] - 无人机商业运营面临气象多变风险,AI技术可用于微气象识别和预测以提高飞行安全性,峨眉山已完成无人机点对点飞行测试 [2] - 官方规划到2035年3000米以下低空将有约2600万架商业运营无人机,气流干扰是主要挑战,需AI实时预测航路和气象情报 [2] 低空经济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 - AI智能体将重构低空供应链决策效率,实现从路径规划到风险预测的全自动化 [2] - 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无人机"已完成模拟海上伤员急救转运等实战演练,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 - 上海数十家三甲医院中约一半拥有直升机停机坪,组成网络可覆盖长三角地区,推动医疗急救组网落地 [3] 低空经济的政策与产业协同 - 低空专委会与大健康专委会、医疗卫生专委会联合研究打造城市急救网络 [3] - 低空经济发展需要AI创新引领、供应链协同、资本赋能和政策支持的四维模式,上海正构建产业生态抢占全球制高点 [3] - 我国无人机在救援现场与后方基地伤员转运衔接能力显著提升,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