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制器(MCU)

搜索文档
MCU大厂的新战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7 09:54
AI从云端向终端迁移的趋势 - AI正快速从数据中心向边缘设备迁移,MCU因其低功耗和可定制性优势成为终端AI的关键载体[1] - 边缘AI需求驱动市场增长:Gartner预测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120亿美元增至2024年430亿美元,边缘AI是重要驱动力[2] - 终端设备需要本地化AI决策能力以解决云端处理的延迟、隐私和网络稳定性问题[2] MCU行业技术转型 - 硬件集成NPU成为主流:MCU厂商从软件工具包支持转向硬件集成NPU,彻底释放AI潜力[1][2] - 技术挑战突破:传统MCU受限于功耗/算力/内存,新型AI MCU需平衡性能与能耗,如ST的Neural-ART加速器实现3 TOPS/W能效[6] - 架构创新:混合CPU+NPU架构逐渐替代传统方案,如NXP的eIQ Neutron NPU支持CNN/RNN/Transformer等多元模型[11][13] 国际MCU巨头技术布局 STMicroelectronics - 自研NPU领先:STM32N6搭载Neural-ART加速器,支持600 GOPS算力,兼容TensorFlow Lite等主流框架[5][6] - 高性能配置:800MHz Cortex-M55内核、4.2MB RAM、H.264编码器,瞄准高性能边缘AI应用[5][7][8] NXP - 双线战略:汽车与消费电子并重,eIQ Neutron NPU在i.MX RT700跨界MCU实现172倍加速,S32K5汽车MCU集成MRAM+NPU[10][14] - 全栈支持:eIQ软件新增NPU支持,覆盖CNN/RNN/Transformer等模型[17] 其他国际厂商 - 英飞凌采用Arm Ethos-U55方案,降低开发门槛但差异化有限[18][19] - TI聚焦工业实时控制,TMS320F28P55x系列NPU提升故障检测准确率至99%以上[20] - 瑞萨通过Cortex-M85+Helium技术实现无NPU的AI优化,降低成本复杂度[22] - 芯科科技专注IoT能效,xG26系列矩阵矢量加速器实现8倍速提升、1/6功耗[23][24] 国内MCU厂商进展 - 国芯科技推出首款RISC-V架构AI芯片CCR4001S,集成0.3 TOPS NPU,支持工业级应用[26] - 兆易创新GD32G5系列通过DSP/FPU加速AI算法,未来将强化硬件AI能力[27] - 澎湃微集成TinyML与电机控制,实现智能家电等场景的本地化推理[27] 行业未来趋势 - AI成为MCU标配能力:从增值功能转向内置核心模块,无AI引擎的MCU将失去竞争力[28][29] - 生态体系决定成败:模型转换工具、推理框架等软硬件配套是长期竞争关键[29] - 场景分化明显:消费电子重成本、汽车工业重可靠性、IoT重低功耗,推动技术路线多元化[29] - 产业变革加速:混合CPU+NPU架构将重塑供应链和IP授权模式[29][30]
赛道Hyper | 兆易创新:国内存储一哥Q1业绩再爆
华尔街见闻· 2025-05-01 20:00
文章核心观点 - 兆易创新2025年一季度业绩增长延续2024年景气度,但多项财务指标显示经营压力逐步显现,若在LPDDR4量产、车规级MCU渗透率提升及供应链自主化方面取得突破,有望巩固市场地位 [1][2][14] 业绩表现 - 2022 - 2023年业绩下滑,2022年利润下滑12.16%至20.53亿元,2023年净利润暴跌92.15%至1.61亿元,2024年扭转下滑态势,2025年一季度延续业绩景气度 [1] - 2024年盈利水平为2022年的53.72%,经营现金流和净现比指标健康,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分别为20.32亿元和3.36亿元,净现比分别为1.84和1.43 [1] - 2025年Q1实现营业总收入19.09亿元,同比增长17.32%;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14.5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21.83% [1]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7.69%、净利润增长584.21% [2] 财务指标压力 - 一季度毛利率为37.44%,同比下降1.88个百分点;净利率12.56%,同比微降0.22个百分点,扣非净利润同比增幅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滑19.43个百分点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46.48%,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仅0.51元,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1.01%,存货周转效率放缓 [3] - 短期借款同比增长7.98%,有息负债规模达10.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32.48%,但2025年一季度末账面现金达93.79亿元,偿债问题不大 [3] 核心业务情况 存储芯片业务 - 2024年业务收入51.94亿元,占总营收的70.6%,NOR Flash产品全球市占率达15%,位居全球前三 [4] - 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长,但增速从27.39%回落至17.32%,核心驱动力包括AIPC与网通需求,5G基站建设带动大容量存储需求 [7] MCU业务 - 2024年业务收入17.06亿元,占比23.2%,是中国排名第一的32位Arm通用型MCU供应商,车规级产品已进入比亚迪海豹等主流车企供应链 [5] - 2025年一季度国产替代加速但毛利率承压,GD32A7系列计划2025年出货量突破500万颗,开发H75E等高性能型号提升工业控制领域竞争力 [8][12] 传感器业务 - 2024年业务收入4.48亿元,占比6.2%,主要应用于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2025年一季度稳定增长但规模仍有限 [6][8] 行业地位与竞争 - 在存储芯片领域与台湾旺宏电子、华邦电子竞争,在MCU领域与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国际巨头较量,核心优势在于本土化服务能力和性价比优势 [7] - 与旺宏电子横向对比,2025Q1营收19.09亿元,旺宏电子为61.37亿元新台币(约合13.86亿元人民币);2025Q1净利润2.35亿元,旺宏电子为 - 8.73亿元新台币;毛利率37.44%,旺宏电子为17.7% [9][10] 研发与供应链 - 2024年研发费用达11.22亿元,同比增长13.38%,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2.92亿元,同比增长1.68%,重点布局DDR4、LPDDR4等高端存储产品及车规级MCU [11] - 加速LPDDR4量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贡献收入,推进LPDDR5研发拓展新兴市场 [11] - 与国内代工巨头合作建设12英寸晶圆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后可降低代工成本10% - 15%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