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规级MCU
搜索文档
长电科技(600584)2025年三季报点评:产品高端化持续推进 单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
新浪财经· 2025-11-10 08:3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6.69亿元,同比增长14.78%,归母净利润9.54亿元,同比下滑11.39%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达100.64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03%,环比增长8.56% [2]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83亿元,同比增长5.66%,环比大幅提升80.60% [1][2] - 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达14.25%,同比提升2.02个百分点,净利率环比提升1.94个百分点至4.80% [2] 业务结构与发展动能 - 运算电子、汽车电子、工业及医疗电子三大高增长领域营收同比分别大幅增长69.5%、31.3%和40.7% [3] - 汽车电子业务依托功率模块封装和车规级MCU技术整合,成功导入全球头部客户战略项目,并加速推进临港车规专用工厂产能建设 [3] - 通过收购晟碟半导体80%股权,整合其存储封装技术,快速切入企业级SSD市场,为把握存储行业上行周期奠定基础 [3] - 晶圆级封装、功率器件封装等产线需求持续提升,稼动率提升支撑短期收入增长并通过规模效应改善毛利率 [3] 研发投入与技术布局 - 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15.4亿元,同比增长24.7%,重点投向玻璃基板、光电共封装、大尺寸FCBGA及高密度SiP等关键技术 [4] - XDFOI多维异构集成工艺已实现2.5D/3D技术的稳定量产,为AI算力芯片、高速通信设备提供高密度集成解决方案 [4] - 临港汽车电子工厂与长电微电子晶圆级项目逐步投产,新增车规芯片、系统级封装等高端产能 [4] - 技术突破与产能释放形成协同效应,巩固公司在先进封装领域的技术壁垒,抢占AI、汽车电子等增量市场 [4]
经纬恒润(688326):亏损同比收窄 智慧港口领域加速拓展
新浪财经· 2025-11-07 08:35
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64亿元,同比增长25.88%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75亿元,同比亏损收窄 [1]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23亿元,同比亏损收窄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55亿元,同比增长2.40% [1]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12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08亿元 [1]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0.8亿元、90.9亿元、109.1亿元 [2]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1亿元、3.85亿元、6.19亿元 [2] 业务进展与商业化 - 2025年9月,公司向淮安新港成功交付首批6台重载自动驾驶平板车(HAV) [1] - 此次交付标志着公司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在淮安港成功落地 [1] - 淮安港项目是继唐山港、日照港、龙拱港等项目后,公司在智慧港口领域的又一重要订单 [1] 技术研发与认证 - 2025年10月,公司通过SGS实施的ISO/PAS 8800:2024道路车辆AI安全流程认证 [1] - 公司成为国内首个通过该认证的Tier1企业 [1] 战略合作 - 2025年8月29日,公司与南京紫荆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 - 双方将围绕基础软件与基于RISC-V架构的车规级芯片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2] - 公司将依托在基础软件领域的技术积累提供软件支撑,紫荆半导体将贡献硬件端的创新力量 [2]
南芯科技(688484):平台型成长逻辑兑现,三季度收入同环比增长显著
长江证券· 2025-11-02 07:45
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并维持该评级 [8] 核心观点 - 平台型成长逻辑持续兑现,公司业务由点及面步入收获期 [14] - 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同环比增长显著,毛利率实现环比改善 [2][6][14] - 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创新成果显现,产品线持续扩张与升级 [14] 财务业绩总结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3.80亿元,同比增长25.34%;归母净利润1.91亿元,同比下降29.66% [2][6]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10亿元,同比增长40.26%,环比增长15.97%;归母净利润0.69亿元,同比增长2.82%,环比增长15.78%;毛利率为36.99%,环比提升1.07个百分点 [2][6][14] - 利润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3亿元、4.45亿元、6.65亿元 [14] 研发与创新成果 - 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59亿元,同比增长53.34%,研发费用率为19.28% [14]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50项,累计获取专利165项 [14] - 新增7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包括压电微泵驱动、GaN驱动控制及其集成等 [14] 产品与业务进展 - 新品发布:包括车规级高速CAN/CAN FD收发器、车规级升降压转换器、190V压电微泵液冷驱动芯片、车规级MCU、四相控制器等多款产品 [14] - 应用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平板、电源适配器、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领域,以及储能电源、电动工具、机器人等工业领域和车载领域 [14] - 增长动力:手机端新品持续放量及新客户持续导入推动收入创新高 [14]
招商百日攻坚进行时!南海赴深圳对接电子信息产业
金投网· 2025-10-28 12:05
文章核心观点 - 佛山市南海区在深圳举办投资对接会,旨在通过链接大湾区资源,吸引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企业,以打造产业集群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南海区凭借其制造业应用场景和产业基础,与深圳的创新高地优势互补,探索跨区域产业协同新路径 [2][9] - 南海区通过展示产业载体、基金支持和明确招商方向,走出差异化的半导体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道路 [3][7] 产业协同背景与机遇 - 深圳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拥有全国最大、最完整的产业集群,汇聚全国60%的智能终端产能 [2] - 南海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背靠全国制造业最密集区域,能为创新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直接市场需求 [2] - 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美元,消费电子渗透率提升及新需求爆发为两地协同提供机遇 [3] 南海区产业基础与优势 - 全区已集聚半导体企业超60家,覆盖半导体材料、设计、封测等关键环节,形成"小而精"的特色发展模式 [4] - 2024年南海区规模以上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工业总产值约45亿元,同比增长超60% [5] - 南海区在智能装备、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年半导体需求超千亿元,形成强大的"供需闭环" [5] - 拥有季华实验室、广东微纳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其中广东微纳院已建成全套8英寸MEMS器件加工工艺线,具备第三代半导体全流程芯片加工能力 [5] 资源支持与招商策略 - 南海区拥有超过80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载体以及500亿在管基金 [3] - 资本招商成为重要手段,例如"南芯基金"一期规模1.2亿元,南海区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 [6] - 招商策略明确"三个聚焦":聚焦"强链补链"引进核心关键环节企业;聚焦"融合发展"引进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商;聚焦"生态培育"引进研发机构、创新团队和风险投资 [7] - 活动吸引近百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多家企业表达赴南海考察投资的初步意向 [1][8]
意法半导体业绩不及预期 股价暴跌熔断
中国经营报· 2025-10-26 17:38
财报核心数据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为31.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2.55亿美元下降2.0% [2] - 第三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2.6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51亿美元下降24% [2] - 营业利润率从11.7%大幅收缩至6.8%,缩水近5个百分点,毛利率为33.2%,略低于展望中值 [2] - 预计第四季度净营收中值为32.8亿美元,环比仅增长2.9%,显著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33.5亿美元 [3] 资本市场反应 - 财报发布后,公司在巴黎证券交易所和米兰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均暴跌超10%,米兰交易所一度触发暂停交易机制 [1] - 美股盘前交易跌幅同样超10% [1] - 这是公司近三年来首次因股价暴跌引发熔断 [4] 业绩下滑原因分析 - 业绩下滑主要受核心业务汽车与工业产品增长未达预期拖累,反映出全球汽车电子需求增速放缓 [1][3] - 全球半导体市场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但需求低迷、库存高企以及地缘政治动荡对行业造成压力 [3] - 公司面临功率器件领域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态势 [1]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全球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放缓,汽车半导体库存进入去库存阶段,2026年汽车市场问题预计持续存在 [4][6] - 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公司面临英飞凌、安森美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尤其在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 [7] - 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核心竞争劣势体现在产品组合竞争力不足、市场响应速度较慢、客户合作深度有限 [7] 公司经营策略与展望 - 公司下调资本支出计划,反映出对短期市场前景的谨慎态度 [1][3] - 公司2025年全年业绩呈现“前高后低”态势,第二季度增长动能已明显减弱 [6] - 未来需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加速市场响应以及调整区域策略来应对市场变化 [8]
“国产GPU第一股”即将诞生?芯片ETF天弘(159310)一度涨超5%,科创综指ETF天弘(589860)涨超2%
新浪财经· 2025-09-22 14:28
芯片ETF天弘(159310)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22日13:36 芯片ETF天弘(159310)一度涨超5% 现涨4.53% 成交1840.87万元[3] - 近1周规模增长1674.95万元 近1年净值上涨123.20% 排名可比基金第一[3] - 跟踪中证芯片产业指数 十大重仓股包括中芯国际、北方华创、海光信息、寒武纪-U等龙头股 寒武纪估算权重占比达12.26%[5] 科创综指ETF天弘(589860)表现 - 上涨2.11% 盘中换手18.23% 成交5909.19万元 市场交投活跃[4] - 覆盖科创板97%市值 全面覆盖硬科技 均衡配置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80%[5] - 跟踪指数成分股宏力达上涨20.00% 中科蓝讯上涨19.02% 芯原股份上涨18.02%[4] 成分股表现 - 芯原股份(688521)上涨18.02%[3][4] - 海光信息(688041)上涨14.17%[3] - 盛科通信(688702)上涨11.33%[3] - 江波龙(301308)和晶晨股份(688099)等个股跟涨[3] 行业热点事件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将于9月26日上会 由中信证券保荐 拟募资80亿元投向AI与图形芯片研发 若过会有望成A股"国产GPU第一股"[5] - 小米旗下基金入股旗芯微半导体 小米系第四次重仓该公司 其车规级MCU产品已批量上车 小米17系列将全球首发高通新一代旗舰芯片[5] - OpenAI与立讯精密计划共同生产AI硬件设备 设备原型在研 初定口袋便携形态 整合ChatGPT[6]
芯旺微电子:车规级MCU出货超1.6亿颗,全链条布局筑牢车规芯片供应链安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7 17:12
行业动态 -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牵头近百家芯片设计企业发布《2025中国汽车芯片供给手册》 为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芯片选型、国产芯片推广和行业标准制定提供支撑 [1] 公司产品布局 - 公司作为综合性车规半导体供应商构建多元芯片矩阵 覆盖控制类、驱动类和通讯类三大核心车规芯片 [2] - 控制类芯片基于自研KungFu内核打造 通过ASIL-B产品认证 产品型号近百款 已应用于超200款车型 [2] - 驱动类芯片聚焦底盘刹车、空悬、阀门控制等领域 具备高集成度和可靠保护优势 已实现量产上车 [2] - 通讯类芯片主攻车载钥匙和胎压监测信号接收场景 射频性能优异且支持灵活协议配置 [2] 应用场景覆盖 - 公司芯片全面渗透底盘动力、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和智驾系统四大汽车核心场景 [4] - 底盘动力系统推荐KF32A136、KF32A158等MCU及专用芯片SMC6008AF [4] - 车身系统推荐KF8A100、KF32A136等MCU及射频芯片SRT1200 [4] - 座舱系统推荐KF8A100、KF32A136等MCU 智驾系统推荐KF32A136、KF32A151等MCU [4] 市场表现 - 车规级MCU出货量超1.6亿颗 自研KungFu MCU总出货突破10亿颗 [6] - 在底盘转向、刹车等高安全系统中应用超1000万颗 体现规模化渗透能力 [6] 供应链保障 - 实现全链自主可控 包括内核自主、产业链国产化和工具链自主三大维度 [7] - 采用虚拟IDM模式 布局芯片设计、自建Wafer及FT测试工厂 打造CNAS可靠性验证实验室 [8] - 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全环节 强化全流程自主能力 [7][8]
中微半导2025上半年净利翻倍 存货下降33.36%周转率显著提升
长江商报· 2025-09-02 07:5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04亿元 同比增长17.56% [1][2] - 净利润8646.96万元 同比增长100.99% [1][2] - 扣非净利润7576.09万元 同比增长19.92% [1][2] 业务结构分析 - 消费电子芯片收入2.05亿元 占总收入40.58% [2] - 小家电控制芯片收入1.55亿元 占比30.66% [2] - 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营收有效增加 [2] 运营效率改善 - 存货规模3.14亿元 同比下降33.36% [1][3] - 存货周转率提升0.34次至0.98次 [1][3] - 存货周转天数减少96.5天至184.6天 [3] 研发与技术进展 - 研发费用5297.06万元 研发费率10.51% [4] - 研发人员211人 占比49.07% 平均薪酬18.58万元 [4] - 新申请发明专利9项 累计获得授权41项 [4] - 第二代M4内核产品及端侧AI MCU已流片 [4] - 第二代车规级产品已推出并导入主流客户供应链 [5] 客户与市场拓展 - 家电领域终端客户包括海尔/美的/小米/格力/九阳/苏泊尔 [5] - 汽车领域与赛力斯/吉利/长安/一汽红旗等制造商合作 [6] - 与大明电子/四方光电/天有为等Tier1厂商达成深度合作 [6] - 32位MCU成为国产替代重要供应商 [4] 行业驱动因素 - 消费电子物联网化/工业自动化/汽车三化驱动行业发展 [2] - 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快速发展 [2][4] - 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芯片行业景气度回暖 [2]
暂停研发电动汽车后,本田为何急于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7 15:57
本田停止电动汽车研发 - 本田汽车决定停止研发新的电动汽车,此前曾尝试推出多款纯电新车如Honda e但市场收获不足 [2][3] - 停止研发可能与美国市场取消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有关,从2023年9月30日起7500美元新车抵免和4000美元二手车抵免将取消 [3] - 本田与索尼合资成立的索尼本田移动出行株式会社运营亏损520亿日元(约26亿元人民币),合作新车Afeela市场反响平淡 [4] - 本田2023年搁置了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经济型电动汽车的计划,但中国市场不受停止研发影响 [4] 本田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 本田计划投资日本芯片制造商Rapidus,预计2025财年下半年投入数十亿日元 [5] - Rapidus目前主要股东包括丰田、NTT和索尼,已获得73亿日元投资,目标2027年量产2纳米制程芯片 [5][6] - 本田原计划自主开发自动驾驶芯片,现通过与Rapidus合作确保下一代汽车芯片供应 [5] - Rapidus采用GAA工艺和RUMS商业模式,计划2027年在北海道工厂实现2纳米芯片量产 [6] 战略转型背后的考量 - 投资芯片可降低20%采购成本和30%整车电驱系统成本,破解电动车亏损难题 [7] - 传统车企研发预算正从电池电机转向算力平台和传感器融合等芯片领域 [7] - 本田加入后与丰田、日产形成日本汽车芯片联盟,标志"车企主导+本土代工"模式成型 [7] - 通过芯片投资构建未来竞争力,形成"传统能源供血-智能技术造血"的良性循环 [7] - 暂停电动车研发并非放弃转型,而是重新锚定"技术主权",掌控芯片这一"数字引擎" [8]
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
36氪· 2025-06-26 18:15
半导体行业并购趋势 - 自证监会发布"并购6条"后,半导体领域并购交易升温,出现多笔引人注目的交易,如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概伦电子收购成都锐成芯微、海光信息收购中科曙光等[4] - 行业出现PE/VC利用产业平台发起并购的新模式,如武岳峰通过致能工电平台收购中颖电子[5] - 半导体产业链并购整合已进入多点开花阶段[4] 中颖电子交易细节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Win Channel Ltd转让14.20%股份给致能工电,交易总价12.45亿元,转让价格25.677元/股,较停牌前溢价20%[7][8][9] - 致能工电还将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另外9.2%股份,合计掌控23.4%表决权[9] - 交易完成后公司实控人由创始人傅启明变为致能工电,67岁创始人套现12亿离场[9] 中颖电子经营状况 - 公司市值从2021年高峰250亿缩水至80亿左右[10]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13亿、13.4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亿、1.86亿、1.34亿,连续下滑[11] - 2024年毛利率33.6%创17年新低,2024Q1进一步降至32.1%[11] - 传统家电MCU业务占比81%但增长乏力,车规级MCU新业务进展缓慢[11] 致能工电背景与战略 - 由上海国资、徐州国资和武岳峰科创合作设立的产业平台,已投资7家半导体公司[5][15] - 2024年营收2.06亿,主营业务亏损0.81亿,但投资组合升值带来1亿收益[16] - 总资产51.7亿中76.52%为金融资产,实质已相当于投资机构[17] - 投资标的聚焦汽车半导体领域,如恒泰柯、芯路通讯、泰矽微等[20] 武岳峰投资模式创新 - 通过公司模式而非基金模式主导并购,可解决存续期限制、提供持续现金流、更好绑定各方利益[24] - 管理500亿基金,投资200余家公司,曾主导收购芯成半导体(ISSI)[23] - 与临芯投资、兴橙资本等机构共同探索"创始人模式",投资人亲自操刀下场创业[26][27] 产业协同与未来展望 - 收购中颖电子后将形成"家电+工业+汽车"三场景MCU产品矩阵[21] - 产业协同空间支撑20%溢价收购[21] - 半导体投资进入下半场,机构通过长期经营探索新可能性[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