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吸引海外名校人才,武汉启动2025“名校菁英武汉行”
第一财经· 2025-07-26 13:04
名校菁英武汉行活动 - 2025"牛津-剑桥-新加坡国立名校菁英武汉行"活动于7月26日在武汉会议中心启动,28位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博士及博士后参与 [1] - 参与者拥有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教育背景,专业领域涵盖生物医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武汉"965"重点产业急需的前沿领域 [1] - 活动吸引了武汉市40余家重点用人单位代表参与现场对接,包括东风集团、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华工科技、汉江实验室等 [4] 武汉产业与人才政策优势 - 武汉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厚的人才政策以及宜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光电领域与部分研究人员的专业方向高度契合 [4] - 牛津大学工程系博士韩启昊表示,武汉的产业生态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闭环,非常适合科研成果转化 [4] - 武汉市人才工作局介绍,"名校菁英武汉行"是武汉市倾力打造的引才品牌,旨在为海外名校菁英与本地用人单位搭建高效对接桥梁 [4] 活动内容与产学研合作 - 活动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三天深度参访带领学子走进光谷生物城、岚图汽车、康圣达医学等标杆企业 [4] - 参访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九峰山实验室、协和医院等高校院所和科研高地,全方位展示武汉的产业实力、科创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 [4] - 海外学子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武汉的产业优势、人才环境和岗位需求 [4]
国产仪器突围的三点启示:华仪宁创走访实录
仪器信息网· 2025-07-17 12:42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国产替代浪潮下科学仪器行业涌现数十家质谱企业,但面临"低价内卷"与"高端壁垒"的产业困局 [2] - 华仪宁创作为"从高校走出的质谱产业化先锋",用十年时间完成从技术跟跑到国际领跑的蜕变 [2] - 2015年成立时国产质谱仪器关键技术和部件被"卡脖子",国产化率不足5%,高端设备被欧美垄断 [8] 核心技术突破 - 采用"换道超车"策略聚焦原位电离质谱技术,避开传统质谱红海竞争 [8] - 研制出我国首台商品化的直接电离质谱离子源(DBDI),被鉴定为国际首创 [9] - 2018年攻克便携式质谱灵敏度瓶颈,将毛发毒品检测限从100ppb降至0.1ppb [10] - 2024年研发的SinCel l-100单细胞代谢物分析质谱仪被认定为"国际首台套"产品 [10] 产品与市场应用 - 便携式质谱仪CRAIV-110已在全国30余省市公安系统服役,完成超百万份样本检测 [6] - 产品线涵盖5款核心产品,包括"禁毒利剑"便携式质谱仪和单细胞代谢物分析质谱仪 [6][7] - 从公安禁毒向食品安全领域拓展,开发可现场检测农残、兽残的专用质谱仪 [12] - 单细胞质谱技术已助力生命科学研究,揭示癌细胞代谢重编程新机制 [12] 商业模式与战略 - 采取"以点穿线、由线及面"的场景化创新策略,先在特定领域建立壁垒再横向拓展 [13] - 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14] - 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认为科学仪器行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14] 未来发展规划 - 提出"十年打基础,二十年有品牌,三十年能引领"的发展蓝图 [15] - 未来竞争将转向创新生态的竞争,而非单一产品竞争 [15] - 公司定位为"中华仪器宁波创造",致力于打破国际垄断 [17]
138 个鲜食玉米品种齐聚!7月18日北京通州这场盛会等你来
南方农村报· 2025-07-16 16:05
活动概述 - 2025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将于7月18日-19日在北京通州举行,主题为"优质品种赋能产业,鲜食玉米走进万家" [2][3][4] - 活动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主办,涵盖田间评价、开幕式、品鉴观摩和采摘体验四大环节 [4][36][37] 品种展示与评价 - 专家将对来自全国15个省市31家单位的138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田间评价,包括甜玉米35个、糯玉米40个、甜加糯玉米63个 [8][9] - 评价聚焦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口感等核心指标,筛选兼具优良性状与产业价值的标杆品种 [7][8][10] 产业交流与合作 - 开幕式将发布优秀展示品种评选结果、主推技术及优秀种植园区名单,并举行京紫糯519品种转让签约仪式 [13][17][18] - 京紫糯519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培育,富含高花青素,此次转让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18][19] 互动体验与推广 - 品鉴观摩环节将集中展示黄、白、黑、紫等各色玉米品种,专业技术人员讲解特性与种植要点 [20][21][22] - 采摘体验活动让参与者沉浸式感受鲜食玉米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拉近消费者与产业距离 [23][24][25] 组织架构与日程 - 活动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牵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营养标准专委会等多家单位指导 [37][42][44] - 7月18日全天进行田间评价,19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及品鉴观摩,下午开展采摘体验 [34][35][53]
安徽合肥:“量子大道”越走越宽
科技日报· 2025-07-04 07:27
量子加密通信技术 - 中电信量子集团开发量子加密通话技术 将量子加密与即时通信融合 量子密信密话产品已获近600万用户 [2] - 该技术通过软件定制和量子SIM卡实现 可在普通智能手机上运行 具备防窃听特性 [2] 合肥量子产业生态 - 合肥集聚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 拥有中科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成为全球量子研发领先城市 [2][3] - 全市量子产业链企业近90家 高新区"量子大道"聚集30余家龙头企业 形成完整生态链 [7] 产学研协同机制 - 合肥科技局设立量子产业专班 实施"揭榜挂帅"项目 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研发资金 [3] - 中电信量子集团与科大国盾合作 将200公里单光子成像技术产业化 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3-5年 [4] 资本与场景支持 - 幺正量子获合肥市3000万元启动资金 1年内完成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研制 [6] - 国网安徽建成全球首座量子技术全覆盖变电站 涵盖测量/通信/计算三大方向 [7] - 合肥通过"三新""三首"政策推动量子产品落地 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扩张 [7]
科研成果转化需注重“市场阅卷”
经济日报· 2025-05-14 05:48
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推动 - 黑龙江省制定《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行动方案》,明确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等重点任务 [1] - 安徽省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出26项措施包括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1] - 政策导向强调以市场为核心,采用"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 [1] 科研成果转化现状与挑战 - 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科技成果处于"沉睡"状态,企业创新需求与科研供给缺乏有效对接机制 [2] - 成果转化困难制约企业创新发展和区域产业升级,造成科研资源浪费 [2] - 部分先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应用新技术,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产业整体实力 [2] 政府与企业协同机制 - 政府需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依据企业关键技术清单布局科技攻关项目 [3]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中试平台时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3] - 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和梯度培育,促进校企融合与产学研创新对接 [3] 体制机制改革方向 - 推动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等制度改革 [4] -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制度体系,优化成果转化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 [4] - 落实科研人员激励政策,包括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尽职免责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