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耐磨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华民股份1亿元跨界投资机器人: 光伏业务连续三年亏损后的战略转型
金融界· 2025-08-05 12:43
华民股份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以不超过1亿元现金投资广东天太机器人,预计持股8%,标志着三年内第二次重大跨界转型[1] - 此次布局承担"场景定义者+技术赋能者"战略角色,计划通过光伏产业链客户资源和技术协同实现业务发展[1] - 公司看好机器人行业前景,认为行业处于"需求爆发、技术成熟、政策加码"三重拐点,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700万台,中国市场占四成[2] 光伏业务困境 - 公司2022年以5600万元收购鸿新新能源80%股权进入光伏领域,规划总投资超50亿元的硅棒和硅片项目[3] - 2024年光伏行业价格战导致单晶硅片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40%,全行业陷入亏损[4] - 公司2023年营收11.7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98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3306万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5.09%[4] 业务表现与挑战 - 鸿新新能源2022-2024年累计亏损4.97亿元,远低于承诺的3800万元净利润,仅收到200万元业绩补偿款[5] - 公司与一道新能44亿元框架合同仅履行2617万元便终止,其他大额合同履行金额也远低于签约金额[4] - 公司表示光伏业务亏损主因行业价格波动、内卷加剧及海外贸易壁垒挑战[5]
华民股份1亿元跨界投资机器人:光伏业务连续三年亏损后的战略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8-05 07:27
公司战略转型 - 华民股份宣布以现金投资不超过1亿元进军机器人赛道,通过认缴新增注册资本或受让老股方式投资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预计持股约8% [1] - 此次布局承担"场景定义者+技术赋能者"的战略角色,计划通过市场渠道复用光伏产业链客户资源,并向光伏制造、光伏电站行业交付机器人产品 [3] - 技术协同方面,公司计划嫁接光伏技术基因,探索通过高能量密度光伏-储能集成方案解决机器人续航难题 [3] 机器人行业前景 - 华民股份看好机器人行业前景,认为行业处于"需求爆发、技术成熟、政策加码"三重拐点,老龄化与用工缺口将人形机器人推向刚需地位 [4] - 根据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700万台,中国市场占四成,年复合增速超过80% [4] - 广东天太机器人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的研发、生产,产品涵盖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领域 [4] 光伏业务困境 - 华民股份2022年以5600万元收购鸿新新能源80%股权进入光伏领域,规划云南大理20GW高效N型单晶硅棒、14GW单晶硅片项目及安徽宣城10GW异质结专用单晶硅片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 [5] - 2023年公司与一道新能、正泰新能、通威新能源等头部企业签订超200亿元供货合同 [5] - 2024年光伏行业价格战加剧,单晶硅片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过40%,全行业陷入亏损 [6] 业绩表现与合同履行 - 华民股份2023年营收11.7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98亿元,2024年营收和利润双降,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306万元 [6] - 公司与一道新能签订的44亿元框架合同仅履行2617万元便终止,与正泰新能、通威新能源的合同履行金额分别为4.03亿元、2.67亿元,远低于签约金额 [6] - 公司资产负债率从转型前的10%左右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85.09% [6] 鸿新新能源业绩承诺 - 建鸿达集团承诺鸿新新能源2022年至2024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800万元,但实际2022年亏损1867.29万元,2023年亏损1.95亿元,2024年亏损2.83亿元 [7] - 建鸿达集团须支付业绩补偿金额5600万元,但截至目前公司仅收到200万元 [7] - 公司表示光伏业务亏损核心原因是行业价格波动,面临内卷加剧与海外贸易壁垒的双重挑战 [7]
华民股份的跨界之路:光伏业务连亏三年后,1亿元押注机器人赛道能否破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18:29
核心观点 - 华民股份在光伏业务持续亏损的背景下,宣布以不超过1亿元现金投资广东天太机器人,预计持股8%,这是公司三年内第二次重大跨界[1] - 公司强调此次投资为战略布局而非财务投资,目标是通过光伏产业链客户复用和技术协同(如光伏-储能集成方案解决机器人续航问题)实现双赛道协同[1] - 光伏业务已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5.09%,与头部客户签订的200亿元订单实际履行不足10%[6][7][8] - 机器人行业被公司视为新增长点,引用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700万台,中国市场占比40%,年复合增速超80%[4] 业务布局 光伏业务现状 - 2022年以5600万元收购鸿新新能源80%股权切入光伏赛道,规划总投资超50亿元的云南20GW硅棒、14GW硅片及安徽10GW异质结项目[6] - 2023年与一道新能、正泰新能等签订超200亿元供货合同,但实际履行金额仅7亿元(一道新能44亿元合同仅履行2617万元即终止)[7] - 鸿新新能源业绩承诺三年累计净利润3800万元,实际累计亏损5.2亿元,业绩补偿款5600万元仅收到200万元[9][10] - 2024年单晶硅片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40%,行业全面亏损导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2.2%至10.32亿元[7][8] 机器人领域布局 - 投资标的广东天太机器人拥有200多项专利(含100+发明专利),掌握减速器、中空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11] - 公司计划通过"参股卡位+场景协同"模式,优先布局光伏制造场景的机器人应用,未来可能行使优先并购权[5][11] - 当前1亿元投资额与光伏初期投入相当,但8%持股比例被行业视为"试探性布局",话语权有限[5]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同比扩大50.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至-40.98%[8] - 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2024年净流出7839万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恶化至净流出8894万元[8][9] - 资产负债率从转型前10%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85.09%,总资产虽增长49%至36.45亿元,但净资产缩水32%至5.94亿元[8][9] 战略表述 - 公司称光伏仍是主业,将聚焦现有产能提质增效,同时以"轻资产模式"培育机器人业务[11] - 双赛道协同逻辑包括:光伏制造场景的机器人需求嫁接、光伏技术解决机器人能源痛点[1][11] - 行业分析质疑其缺乏机器人领域技术储备,可能重蹈光伏"跨界即亏损"覆辙[5][10]
凤形股份(002760) - 002760凤形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1
2025-05-21 18:48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召开时间为 2025 年 5 月 21 日下午 15:30 至 17:00 [1] - 会议召开地点为“全景路演”https://rs.p5w.net [1] - 公司参会人员有董事长周政华、独立董事赵宇光、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李结平、财务总监刘志祥 [1] 业务竞争与应对 - 船电集成系统市场竞争对手主要为大型央企国企及上市公司,公司以研发实力为基础,有成本和服务体系优势,面向终端大型船厂、船东客户,打造样板工程打开市场 [2] - 耐磨材料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处于洗牌周期,国外企业介入和国内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使竞争加剧 [2] - 船电系统解决方案及特种电机行业竞争呈加剧趋势,国内厂商实力不断提高 [3] - 公司应对竞争将与院校、机构、实验室合作找高附加值产品,丰富产品线,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 [3] 业绩相关情况 - 2024 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88 亿元,同比下降 1.03 亿元,下降 14.87%,主要因耐磨产品销售收入下降,水泥行业销售额减少 3,690.14 万元,下降 33.19% [2] - 2024 年高铬耐磨产品销售收入 4.28 亿元,占总收入 72.85%;船电系统解决方案与特种电机销售收入 1.43 亿元,占收入 24.31% [5] -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3 亿元,同比增加 1,227 万元,增长 8.74%,主要系船电系统解决方案与特种电机产品增长 [9] - 2024 年净利润下降,主要因计提商誉减值及收入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 307.74% [14] 业务布局与规划 - 依托控股股东资源优势,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业务机会,优化业务结构,谋求新利润增长点 [4][10] - 2025 年重点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在人员聘用、销售政策、客户维护开发等方面发力,升级优化生产模式和工艺方案降本增效 [8] 产品相关情况 - 船电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有船用发电机、船用发电机组等,特种电机产品有军用特种发电机等,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专用电压设备 [6] - 发电机产品主要应用于军用、轨道交通,特种电机主要应用于船电和军工 [6][12] 人才与激励 - 未来建立骨干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探索公司及子公司层面员工持股 [6] - 回购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若 36 个月内未实施或未全部使用,将注销未使用部分股份 [13][14] 市场优势 - 耐磨材料依靠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和优质长期客户,为发力高端研磨材料领域奠定基础 [6] - 船电系统解决方案及特种电机业务中,康富科技有技术沉淀、市场应用经验、良好口碑和品牌优势,有完善服务体系 [7] 其他情况 - 公司所处耐磨材料下游应用于冶金矿山等行业,下游需求有韧性 [12] -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公司可用资金约 2.8 亿元,现金流状况稳健,采取稳健财务管理策略 [12] - 本次活动不涉及应披露重大信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