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焊接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华民股份的跨界之路:光伏业务连亏三年后,1亿元押注机器人赛道能否破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18:29
核心观点 - 华民股份在光伏业务持续亏损的背景下,宣布以不超过1亿元现金投资广东天太机器人,预计持股8%,这是公司三年内第二次重大跨界[1] - 公司强调此次投资为战略布局而非财务投资,目标是通过光伏产业链客户复用和技术协同(如光伏-储能集成方案解决机器人续航问题)实现双赛道协同[1] - 光伏业务已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5.09%,与头部客户签订的200亿元订单实际履行不足10%[6][7][8] - 机器人行业被公司视为新增长点,引用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700万台,中国市场占比40%,年复合增速超80%[4] 业务布局 光伏业务现状 - 2022年以5600万元收购鸿新新能源80%股权切入光伏赛道,规划总投资超50亿元的云南20GW硅棒、14GW硅片及安徽10GW异质结项目[6] - 2023年与一道新能、正泰新能等签订超200亿元供货合同,但实际履行金额仅7亿元(一道新能44亿元合同仅履行2617万元即终止)[7] - 鸿新新能源业绩承诺三年累计净利润3800万元,实际累计亏损5.2亿元,业绩补偿款5600万元仅收到200万元[9][10] - 2024年单晶硅片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40%,行业全面亏损导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2.2%至10.32亿元[7][8] 机器人领域布局 - 投资标的广东天太机器人拥有200多项专利(含100+发明专利),掌握减速器、中空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11] - 公司计划通过"参股卡位+场景协同"模式,优先布局光伏制造场景的机器人应用,未来可能行使优先并购权[5][11] - 当前1亿元投资额与光伏初期投入相当,但8%持股比例被行业视为"试探性布局",话语权有限[5]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同比扩大50.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至-40.98%[8] - 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2024年净流出7839万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恶化至净流出8894万元[8][9] - 资产负债率从转型前10%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85.09%,总资产虽增长49%至36.45亿元,但净资产缩水32%至5.94亿元[8][9] 战略表述 - 公司称光伏仍是主业,将聚焦现有产能提质增效,同时以"轻资产模式"培育机器人业务[11] - 双赛道协同逻辑包括:光伏制造场景的机器人需求嫁接、光伏技术解决机器人能源痛点[1][11] - 行业分析质疑其缺乏机器人领域技术储备,可能重蹈光伏"跨界即亏损"覆辙[5][10]
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的自愿性披露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19 03:49
业绩预告期间 - 业绩预告期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 [2] 业绩预告情况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7万元至256万元,同比减少2,153.96万元至2,094.96万元,同比下降91.62%至89.11% [3]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2.92万元至-253.92万元,同比减少2,185.51万元至2,126.51万元,同比下降116.71%至113.56% [3] 上年同期业绩情况 - 2024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50.96万元 [5] - 2024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72.59万元 [5] 业绩变化主要原因 - 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加大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等投入 [6] - 股份支付费用同比增加563.85万元 [6] - 受市场因素影响,综合毛利率略有下降 [6] -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同比增加和利息收入同比下降对净利润影响较大 [6]
凯尔达: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的自愿性披露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19:09
业绩预告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万元至2094.96万元,同比下降91.62%至89.11% [1]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2.92万元至-253.92万元,同比下降116.71%至113.56% [1] - 2024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50.96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72.59万元 [1] 业绩变化原因 - 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大幅增长 [2] - 股份支付费用同比增加563.85万元 [2] - 市场因素导致综合毛利率略有下降 [2] -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同比增加 [2] - 利息收入同比下降 [2] 财务数据说明 - 业绩预告数据为初步核算结果,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1][2] - 具体财务数据以公司正式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为准 [2]
鸿路钢构(002541):读懂鸿路系列一:深度解读鸿路钢构智能制造
长江证券· 2025-07-18 16:4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鸿路钢构智能研发起步早,在激光切割、智能拼装、智能焊接、智能喷涂等领域取得研发进展,机器人替代焊工可降低人工成本,产能提升可摊薄固定成本,带来利润增益 [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传统钢结构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钢结构生产工艺流程划分 - 钢结构生产分为清理与开平、切割与坡口、组立与定位、主焊缝焊接、拼装与制孔、二次焊接、抛丸除锈、表面喷涂、质量检验九个步骤 [17] 钢结构生产各环节中的传统加工工艺 - 清理与开平是对热轧钢卷或钢板进行表面清理与开平整形,为焊接提供良好基础 [19] - 切割与坡口包括火焰切割和等离子切割,切割后需进行坡口处理,增强焊缝强度 [25] - 组立与定位是将钢材定位摆放,使用组立机或拼装胎架固定构件位置 [26] - 主焊缝焊接采用埋弧焊工艺,配合专用埋弧焊焊接专机,保证焊接质量与效率 [30] - 拼装与制孔是将小部件与主结构组合,预留连接孔位,由铆工负责操作 [32] - 二次焊接是将小构件焊接至主钢板或主构件上,需预设焊接收缩量 [38] - 抛丸打磨采用抛丸工艺,清除钢材表面异物,强化构件表面 [47] - 表面喷涂是在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表面进行处理,喷涂防腐涂料,提升结构耐久性 [50] - 质量检验分为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确保焊接质量符合要求 [54] 鸿路钢构智能化生产的突破 鸿路智能化生产的环节及设备 - 公司成立智能制造研发团队,推进智能制造生产工艺,研发或引进多种先进设备,2022 年以来密集发布智能设备相关招标 [55][60] 焊接机器人行业规模与研发进展 - 焊接机器人可应用于多个行业,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中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和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 [88] - 行业内企业各有优势,鸿路钢构拥有全国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为机器人研发提供实验数据与场景 [96] 未来智能生产可能带来的利润增益 考虑机器替人情况下的降本 - 2024 年公司钢结构年产量为 451 万吨,理论人工单吨成本为 319 元,机器人替代率达到 50%时,焊接环节人工成本可下降 108 元/吨 [97] 考虑产量增长情况下的降本 - 机器人上量后可提升产能,当公司产量达到 600 万吨时,单吨成本将下降 16 元,达到 800 万吨时,单吨成本将下降 28 元 [100]
凯尔达: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关于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作废及归属相关事项之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7-17 17:17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 关于 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作废及归属相关事项 之 法律意见书 二〇二五年七月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 法律意见书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 关于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作废及归属相关事项之 法律意见书 致: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一)本所律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 律业务管理办法》和《律师事务所证券法律业务执业规则(试行)》等规定及 本法律意见书出具日以前已经发生或者存在的事实,严格履行了法定职责,遵 循了勤勉尽责和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充分的核查验证,保证本法律意见所认 定的事实真实、准确、完整,所发表的结论性意见合法、准确,不存在虚假记 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本所已得到凯尔达如下保证:凯尔达向本所律师提供了为出具本法 律意见书所必需的全部文件,所有文件真实、完整、合法、有效,所有文件的 副本或复印件均与正本或原件相符,所有文件上的签名、印章均为真实;且一 切足以影响本所律师做出法律判断的事实和文件均已披露,并无任何隐瞒、误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 法律意见书 导、疏漏之处。 (三)本所仅就公司本次作废及归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安徽芜湖:在机器人生产企业埃夫特看“中国智造”
新华社· 2025-07-04 10:55
公司发展 - 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生产的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电子、光伏、锂电、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轨交、船舶等行业 [1] - 公司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在关键核心部件等方面实现100%自主化和国产化 [1] - 2024年埃夫特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16000台 [1]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产品包括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免编程智能焊接系统、语音交互智能码垛工作站、喷涂机器人、高精度桌面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 [3][5][6][7][9][13][15] - 人形机器人具备动作捕捉训练和手势交互能力 [5][11][16] 行业地位 - 芜湖市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汇聚300多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1] - 芜湖已形成涵盖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的全产业链 [1] - 2024年芜湖机器人产业产值超400亿元 [1]
中铁工业:目前尚未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快讯· 2025-06-20 15:54
公司业务聚焦 - 公司机器人产品开发主要聚焦技术集成应用 [1] - 研发产品包括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 [1] 技术集成方向 - 产品集成了机器视觉、控制软件、运动控制(多轴联动)、应用工艺等先进技术 [1] - 尚未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1]
“2025’中国焊接产业论坛——机器人与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会议在浙江嘉兴成功召开
机器人圈· 2025-06-18 11:39
会议概况 - 会议名称为"2025'中国焊接产业论坛——机器人与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于2025年6月15-17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由中国焊接协会主办,斯达半导体等机构承办,参会人数达230余人 [3][5] - 会议采取"主题报告+企业考察"双轨模式,包含16场高规格报告,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焊接技术协同创新 [45] 核心议题与技术方向 - 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技术成为焦点,北京工业大学陈树君教授专题报告其技术现状与前景展望 [23] - 智能化焊接应用案例丰富:港珠澳大桥智能焊接实践、TKY管节点智能焊接技术、工程机械机器人焊接应用等被重点分享 [23][24] - 前沿技术融合:宽禁带器件在焊接电源中的应用、云边端技术智能焊接解决方案、AI赋能中厚板焊接等创新方向被探讨 [24][38] 参与企业与机构 - 斯达半导体作为核心承办方,展示功率器件生产线,其研发总监刘志红专题介绍宽禁带器件技术 [14][24][42] - 埃夫特、欧地希、江苏北人等企业分别分享焊接机器人破局策略、中厚板焊接工艺、具身智能重塑应用等实践 [24][34] - 高校科研力量突出:上海交大、哈工大、天津大学等院校专家参与技术研讨 [4][23][28] 行业生态建设 - 会议汇聚焊接装备制造企业、材料供应商、终端用户(如桥梁、工程机械领域)及科研院所,形成全产业链对话 [5][45] - 配套北京埃森焊接展,强化技术交流与产业实践对接的双重目标 [45]
省人大常委会在杭开展《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
杭州日报· 2025-06-18 10:01
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 -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忻带队在杭州开展《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 实地调研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 萧山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智能制造 高新技术研发 政务服务等情况 [1] - 杭州市高标准推进《条例》贯彻实施 制定施行《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60余项配套政策 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目标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和民营经济强市 [1] - 执法检查组肯定杭州市《条例》执行成效 指出这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要求破解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营商环境建设 [2] 营商环境建设重点方向 - 聚焦政务增值服务 创新生态培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等重点领域 推动法规制度转化为发展红利 [2] - 紧盯营商环境建设薄弱环节 回应市场主体需求 完善稳定 公平 透明 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2] - 运用"四督联动"机制跟踪问题整改 统筹执法检查与宣传引导 加快打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2]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从大学生创业园闯出来的“小巨人”——卡诺普机器人的逐梦历程
新华社· 2025-06-05 17:2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5人创业团队发展为400多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从零部件扩展到60多种整机机型 [1] - 2012年成立时抓住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机遇,初期聚焦控制器研发并申请两项技术专利 [2][3] - 2018年控制器占据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50%份额,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5] - 2019年整机业务订单突破1000台,2020年工业机器人综合出货量国内第三,2021年6关节20kg及以下机器人产量国产第一 [12] - 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2] 战略转型与市场定位 - 2017年从控制器转型整机制造,瞄准中小企业需求,差异化竞争 [7][10] - 首款焊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全部国产化,2018年推出后获市场认可 [12] - 通过"科创贷"获得1000万元贷款解决资金需求,专注技术研发与定制化服务 [12] 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 - 机器人空间绝对定位精度达0.2-0.6mm,媲美国际水平 [13] - 拥有400余项有效知识产权(含50多项发明专利),主导5项国家标准制定 [14] - 研发人员占比超50%,AI技术应用于工业人形机器人开发,计划1-2年内落地 [13][14] 国际化与行业影响 - 产品销往20多国,2024年设立首家海外子公司,出口产值占总产值20% [14] - 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带动成都成华区形成上百家企业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 [14] - 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自主创新,目标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