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焊接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17 03:04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证券代码:688255 证券简称:凯尔达 公告编号:2025-045 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 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 本次会议是否有被否决议案:无 一、会议召开和出席情况 (一)股东大会召开的时间:2025年9月16日 (二)股东大会召开的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长鸣路778号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会 议室 (三)出席会议的普通股股东、特别表决权股东、恢复表决权的优先股股东及其持有表决权数量的情 况: ■ 注:截至本次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公司总股本为109,858,870股,其中公司回购专户中的股份数量为 3,419,134股,回购股份不享有表决权,本次股东大会享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为106,439,736股。 (四)表决方式是否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大会主持情况等。 本次会议由董事会召集,由董事长侯润石先生主持,以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决。会 议的召集 ...
凯尔达股价涨5.19%,华夏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149.28万股浮盈赚取276.1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10:41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16日股价上涨5.19%至37.50元/股 成交额5903.56万元 换手率1.47% 总市值41.20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2009年3月17日成立 2021年10月25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焊接机器人及工业焊接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 - 收入构成:工业机器人68.86% 工业焊接设备23.78% 其他业务7.36% [1] 机构持股情况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562500)二季度新进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149.28万股 占流通股比例1.36% [2] - 该基金当日浮盈约276.17万元 [2] 相关基金产品表现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最新规模144.71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33.79% 近一年收益88.73% 成立以来收益3.95% [2] - 基金经理华龙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06.2% 最差回报-15.08% 现任管理规模429.26亿元 [3]
凯尔达9月15日获融资买入1627.24万元,融资余额1.77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09:35
股价与融资交易表现 - 9月15日公司股价上涨1.05% 成交额达9274.80万元[1] - 当日融资买入1627.24万元 融资偿还1560.56万元 实现融资净买入66.68万元[1] - 融资融券余额合计1.77亿元 其中融资余额1.77亿元占流通市值4.52% 处于近70%分位较高水平[1] 融券交易状况 - 9月15日融券卖出与偿还量均为0股 融券余量0股 融券余额0元[1] - 当前融券余额水平超过近一年90%分位 处于高位[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全称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1] - 成立于2009年3月17日 于2021年10月25日上市[1] - 主营业务为焊接机器人及工业焊接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1] 业务收入构成 - 工业机器人业务占比68.86% 工业焊接设备占比23.78% 其他业务占比7.36%[1]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7278户 较上期减少14.18%[2] - 人均流通股15094股 较上期大幅增加82.61%[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3.16亿元 同比减少1.81%[2] - 归母净利润236.50万元 同比大幅下降89.94%[2] 分红历史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07亿元[2] - 近三年累计派现6750.62万元[2] 机构持仓变动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562500)新进第五大流通股东 持股149.28万股[2] - 华夏数字经济龙头混合发起式A(016237)退出十大流通股东行列[2]
国际焊接大赛海油工程获佳绩
中国化工报· 2025-09-15 13:52
赛事成就 - 公司在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斩获24个奖项 包括5个单项冠军 [1] - 公司派出19名选手参赛 在手工焊条电弧焊 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 钨极氩弧焊等传统比赛项目中包揽第一名 [2] - 在新增机器人焊接赛中荣获一等奖 展现扎实的编程 操作与维护能力 [2] 赛事背景与影响力 - "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被誉为"焊接世界杯" 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焊接竞赛之一 [1] - 本届大赛吸引来自中国 巴西 印度 蒙古等国家的400名焊接高手同台竞技 [1] - 大赛设置焊接技能 焊接机器人 虚拟仿真 焊接创新技术四大赛项 并首次增设"工匠组" [1] 历史成绩与人才培养 - 自2010年大赛创办以来 公司累计获得团体金奖9次 一等奖59人次 [2] - 通过赛事培养大批技术精湛 作风过硬的海油"焊将" [2] - 为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
河南渑池机器人产业多点开花
经济日报· 2025-09-14 06:11
公司发展与合作 - 河南菲柯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与洛阳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形成企业出题 高校解题 政府搭台的深度合作模式[1] - 公司获得哈工大查富生教授团队技术支持 成功将3项专利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3] - 公司定位从机器人制造商升级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产品已通过CE认证[3] 生产能力与效率 - 项目总投资5亿元 从厂房改建到具备生产条件仅用100天 创造当地产业项目落地加速度[2] - 协作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已投入生产 四轴通用机器人可帮助红润铝材提升焊接效率40%[2] - 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3亿元 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实现产品全业态覆盖 成为河南省首家智能机器人制造企业[1] - 六轴通用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3mm 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3] - 六足特种机器人可在矿山 冶金等复杂环境中作业 轻量化机械臂设计使中小企业自动化改造成本降低30%[3] 市场表现与订单 - 在郑州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获得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50台协作机器人订单[3] - 已与多家本地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首批订单将于下个月交付[2] - 打磨机器人帮助当地企业元亨精密提升产能利用率从65%至90% 减少原材料浪费20% 降低能耗15% 每年减少碳排放约80吨[3]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 机器人产业园配套建设5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 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60万千瓦时[4] - 园区实现智能制造与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4]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区域绿色发展[3]
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获得国外发明专利的自愿性 披露公告
公司专利动态 - 公司近期获得1项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1] - 发明专利涉及公司核心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的体现和延伸 [1] - 专利获得有利于完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发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 [1] 技术发展影响 - 专利获得将促进公司技术创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 [1] - 本次专利获得不会对公司近期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1]
人形机器人产业:政策催化下的技术突破与应用验证
私募排排网· 2025-09-03 11:58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8月17日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 国内机器人"天工"以100米自主奔跑21.50秒夺冠 展现环境识别与运动控制技术突破 [3] - 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Q4试产 2026年大批量销售 优必选、小米、乐聚等加速商业化进入汽车、物流、3C制造领域 宇树科技推出格斗款人形机器人 [3] - 机器人行业已进入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场景落地的快速探索期 截至2025年8月15日机器人行业指数(850781.SL)累计涨幅达22.13% [3] 政策支持力度 - 国家级人工智能基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已超千亿规模 北京、上海等地要求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两年内翻倍 单台补贴最高达50万元 [4] - 中国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为合规企业打开出海通道 [4] 产业链技术进步 - 硬件端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快速提升 成本较进口产品下降30-40% [5] - 软件端具身智能系统任务成功率突破95% 比亚迪焊接机器人实现3年投资回报 傅利叶康复机器人在3000家医院投入使用 [6] 商业化与全球化进展 - 特斯拉Optimus量产推动人形机器人单价向20万元临界点逼近 [7] - 中国企业通过脑机接口欧盟认证和东南亚代工模式打开海外市场 在"一带一路"基建升级和全球老龄化趋势下复制新能源汽车出海路径 [7] 二级市场表现 - 中航趋势领航混合A(021489)近1年净值增长率达157.39% 超额收益超103%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66.81% 成立以来累计收益139.17% [9] - 基金重仓精密传动、工业电气控制、汽车零部件等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 重点跟踪国产零部件替代与下游应用拓展 [9]
机器人:中国出口激增的秘密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 中国工厂年安装工业机器人28万台 占全球总量50% 机器人密度超过德国并逼近韩国 [2] - 本土机器人制造商占比约50% 通过价格优势击败全球竞争对手 焊接机器人售价仅为国际巨头60% [2] - 低成本自动化浪潮帮助工厂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扩大全球出口份额 [2][7] 自动化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2019-2023年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出口份额持续增长 小件制成品份额上升9个百分点至52.3% 家具提升1.5个百分点 玩具从54.3%升至56.9% [4] - 自动化避免"工资上涨导致产业流失"的发展路径 东莞工厂月薪5200元(729美元)显著高于印度194美元 [7] - 本土机器人应用于三轮车 家具 健身器材 自行车等低端产品生产 使中国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机器人劳动力"优势 [7] 企业自动化改造案例 - 双晟新能源产线自动化率达50% 采用本土机器人使人工成本减半 效率提升 出口东南亚 非洲和美国的货运三轮车售价6000元 [7] - 单个焊接机器人替代月薪高达1.5万元的焊工 政府推动蓝领工人向"紫领"机器人技师转型 [8] - 绍兴龙凯纺织采用自动化设备使产量翻倍 利润率提升 实现机器刺绣对人工刺绣的替代 [9] 就业结构变化 - 2011-2023年12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型企业就业人数下降26.5% [9] - 行业专家预测机器人将最终替代所有工人 实现全自动化生产链 [9]
英媒:国产机器人助力中国全球出口激增
环球网· 2025-09-03 06:24
核心观点 - 国产机器人推动低成本自动化浪潮 帮助中国工厂以更低价格批量生产更多商品 提升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 [1] - 中国通过生产自动化打破传统发展轨迹 在工资上涨背景下仍保持低端制造业优势 [2] 机器人产业发展 - 中国工厂每年新安装约28万台工业机器人 占全球新安装量的一半 [1] - 中国工厂机器人密度领先德国 正逼近处于领先地位的韩国 [1] - 中国每年新安装机器人中约一半由本土公司制造 价格低于全球竞争对手 [1] - 国产焊接机器人售价约为日本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60% [1] - 工厂使用机器人后劳动力成本降低一半 效率得到提升 [3] 出口表现 - 2019年至2023年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出口份额呈现增长趋势 [2] - 扫帚 拖把和钢笔等小件制成品全球出口份额上升9个百分点至52.3% [2] - 家具领域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上升约1.5个百分点 [2] - 全球玩具出口比重从54.3%上升至56.9% [2] 应用案例 - 四川工厂使用国产焊接机器人生产电动三轮车 向东南亚 非洲和美国出口 [3] - 半数生产线实现自动化 购买数十台国产机器人替代日本设备 [3] - 国产机器人应用于三轮车 家具 健身器材和自行车等低端商品生产 [3] - 绍兴纺织企业使用国产自动化机器实现产能翻倍和提高利润率 [4] - 数十台国产机器人取代月薪高达1.5万元的焊工 [3] 政策支持 - 中国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国内机器人制造商 [1] - 为本土制造业注入大量投资和信贷支持 [1] - 推动蓝领工人提升技能 跻身智能设备操作与维护的"紫领"劳动力行列 [3]
英媒:中国国产机器人助推中国出口竞争力
观察者网· 2025-09-02 19:52
中国出口竞争力提升 - 2019年至2023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全球出口份额显著提升 其中扫帚拖把钢笔等小商品出口份额增加9个百分点至52.3% 家具出口份额提升约1.5个百分点 玩具出口份额从54.3%升至56.9% [1] - 中国工人月薪约5200元人民币 远高于印度同行月收入1.71万卢比(约1386元人民币)但制造业未出现外迁现象 [1] 国产机器人应用成效 - 使用国产焊接机器人使劳动力成本降低50% 效率显著提高 [2] - 双胜公司三年内实现约50%生产线自动化 采用国产机器人后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和美国 [4] - 国产焊接机器人价格从四年前14万美元降至4万美元 促使中小企业投资自动化 [4][5] - 极氪汽车工厂机器人数量从500台增至820台 16台机器人协作焊接车身零件 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5] 国产机器人产业发展 - 中国工厂每年安装约28万台工业机器人 占全球总量50% 机器人密度超过美国德国日本 [5] - 国产机器人制造商市场份额达50% 焊接机器人售价仅为日本竞争对手的60% [6] - 中国政府将机器人产业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业 过去四年银行提供1.9万亿美元工业贷款 [6] - 国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预计20年内通过多种渠道投资约1万亿元人民币支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 [6] 产业配套与人才支撑 - 中国大学每年培养约35万名机械工程师焊工和电工 美国仅培养约4.5万人 [7] - 各地政府推行再培训项目 提供补贴认证激励和定制企业培训计划 帮助工人适应自动化 [7] - 中国正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 打造全新战略产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