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发动机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力擎二号液氧煤油发动机核心部件试车成功
公司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的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半系统试车圆满成功 所有核心指标均一次性达成[1] - 半系统试车产品涵盖涡轮泵 燃气发生器 阀门等关键部件 重点验证心脏部件功能性能及起动系统 点火系统等设计工艺方案可行性[1] - 此次成功为本月底在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开展的整机试车筑牢根基[1] 技术细节与创新 - 力擎二号发动机作为力箭系列可重复使用火箭一级发动机 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和燃气发生器循环等多种先进技术[1] - 研发团队攻克氧泵和燃料泵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并围绕核心技术已布局多件专利[1] 行业影响 - 此次突破为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研发迈出坚实一步 有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度[1] - 技术成果为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科宇航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半系统试车成功,本月底将开展整机试车
快讯· 2025-08-04 08:14
公司技术进展 - 中科宇航自主研制的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半系统试车于近日取得成功 所有核心指标均一次达成[1] - 半系统试车产品包括除推力室之外的涡轮泵 燃气发生器 阀门 起动系统 点火系统以及总装管路[1] - 本月底将在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开展整机试车[1] 产品应用定位 - 力擎二号发动机为力箭系列可重复使用火箭一级发动机[1]
精工铸就“火箭心” 创新育出工匠才——专访全国技术能手何小虎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行业技术突破 - 将产品精度提升至0.02毫米,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申请各类技术专利25项 [1] - 在非精密环境中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首次试加工合格率达到100%,推翻原有工艺方案并优化加工流程 [3] - 提出"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两大新方法,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于同类型产品加工 [3] 人才培养模式 - 工作室采用"师带徒""老带新"模式,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快速培养新人 [6] - 通过项目攻关和创意成果评比锻炼新人,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6] - 近两年完成20多项院级以上攻关课题,申请32项发明专利,培养出高技术水平的"95后""00后"人才 [7] 职业教育建议 - 职业教育应融入新质生产力内容,结合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形成教学案例 [8] - 扩大校企融合,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学习企业先进技术 [8] - 推广"双导师"培养模式,招收具有工程师和教师双重经历的人才 [8] 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 团队聚焦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化制造领域,重点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及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5] - 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5]
从90吨到140吨 “液体动力”助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技术迭代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19:40
中新网西安5月13日电 (记者 张一辰)2024年12月8日,9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首台整机点火成 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动机技术上取得新突破;2025年4月26日,140吨级重 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首次进行整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取得 突破性进展…… 1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下称:航天科技六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院研制的上述两款新型 动力产品,以其大推力、高推重比、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航天强国建设、商业火箭发射等方面提供"驱 动力"。 一年时间内,完成两型发动机成功研制,"国家队"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航天科技六院表示,近年来,该院做好基础前沿及颠覆性技术布局,建立"技术极限摸底、研发极速迭 代、产品极致改进"的工作机制,研制用性能领跑的"国之重器",回答新时代给予航天液体动力的发展 命题和创新考题。 据介绍,在制造工艺上,科研团队充分发挥3D打印技术在缩短研制周期与复杂结构制造上的优势,主 要组合件中均有3D打印工艺的零件;在试验能力上,编制试验数据快速分析工具群,做到试验结束半 小时内完成所有必要数据分析,极大提升了分析精度和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