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从一发火箭看航天人的“中国速度”
新华社· 2025-08-26 16:31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就 -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于8月26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 - 该火箭在首飞当年即实现高密度发射 今年已完成第3发任务[1] - 高密度发射状态为满足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紧迫需求[1] 航天发射效率提升措施 - 采用并行工作模式 在遥二火箭发射后第二天即起竖遥四火箭[2] - 通过优化总装和测试工作减少约一周发射场工作时间[2] - 新垂测平台建设周期缩短一半 预计10月完成安装调试[5] - 施工采用"两班倒"等措施实现零部件生产与安装调试无缝连接[5] 发射能力提升规划 - 新垂测平台建成后将具备两发火箭并行测试能力[3] - 发射频率将从年10发提升至20发量级[3] - 未来将更好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实施[5]
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一文看懂我国商业航天“含新量”+“含金量”
央视网· 2025-08-26 11:59
发射任务成功 - 北京时间8月26日3点08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1] 火箭技术特性 - 长征八号甲火箭针对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发射需求研制 是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 [2] - 火箭沿用一级和助推器 二级升级为更粗更强箭体 具备太阳同步轨道7吨级运载能力 [2] - 采用锂离子电池全面替代传统锌银电池 提升可靠性 [12] 发射能力与效率 - 今年2月首飞以来执行第三发任务 已具备多任务并行高密度发射能力 [2] - 实现脉动式总装测试发射全流程 下一发火箭已完成总装测试 可出厂即发射 [4] - 专属发射工位采用改进型三垂测发模式 具备7天发射7天恢复能力 [15] - 射后恢复周期控制在7天内 真实工位受损率在5%以内 [15] 技术创新突破 -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操作 降低人工操作风险与人员门槛 [6][8] - 首创起飞主动漂移控制技术 通过算法使火箭远离塔架飞行 消除碰撞隐患 [6][10] - 应用过冷液氧加注新技术优化发射流程 [12] 发射场资源布局 - 未来大部分任务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完成 该工位为长征八号系列专属发射工位 [13] - 在文昌拥有专用发射工位及专有总装测试厂房 获得海南省政府大力支持 [13]
现场:长八甲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新京报· 2025-08-26 07:45
发射任务完成情况 - 8月26日3时8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且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1次发射 [1] 行业技术进展 - 采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实现低轨卫星组网发射 [1] - 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
中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07:33
发射任务完成情况 - 北京时间8月26日3时08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且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发射场运营进展 - 此次发射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第5次成功发射 [3] - 本次发射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今年第4次成功发射 [3]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
新华社· 2025-08-26 04:57
发射任务成功 - 中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 [1] - 发射时间为8月26日3时8分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25天9次发射!中国商业航天冲刺“中国版星链”
第一财经· 2025-08-21 13:19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密集期 - 过去25天内中国完成9次火箭发射 占上半年35次发射任务的25%以上 [3] - 至少5次发射服务于国网星座(GW星座) 该项目是中国版星链 需通过大规模组网实现全球覆盖 [3] - 发射涉及多种火箭型号 包括力箭一号 长征六号改 朱雀二号等 由中科宇航 蓝箭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研发 [4] 发射成本与发动机技术瓶颈 - 当前国内卫星发射成本高达每公斤15万元 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可达7500万元 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卫星制造成本 [6] - 发动机性能直接决定火箭运力和回收潜力 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环节 [7] - 液氧煤油发动机面临高温结焦技术难题 液氧甲烷被认为更适合火箭复用 [8] - 星梭科技约30%创新投入集中于发动机技术研发 [8] 技术路径与国际对标 - SpaceX猛禽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 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 比冲更高 大幅提升运力 [9] - 国内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流量补燃技术 包括蓝箭航天和体制内机构 [9] - 星梭科技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330秒 可推动超1000吨火箭起飞 [9] 回收技术与运力提升 - SpaceX通过重复使用技术使猎鹰9号单次发射成本从9000万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 降幅超60% [12] - 星梭设计新一代火箭起飞重量超1000吨 是猎鹰9号两倍 运力提升至40吨可使整体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12] - 大推力火箭需探索新回收方式 传统支撑腿方案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13] 研发挑战与实验方法 - 大运力火箭研发需大量仿真实验支撑 以降低实际实验风险与成本 [14] - 采用数字孪生与地面仿真实验相互验证方式 数字孪生可模拟燃烧细节 地面实验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14] - 星梭科技团队计划从60人扩至200人 一半专注可回收火箭整箭研发 一半聚焦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 [15] 行业风险与资本动向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火箭飞行异常 任务失利 涉及商业低轨卫星组网 [17] - SpaceX星链服务曾中断超两小时 全球超6万用户报告网络连接问题 [17]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计划第四季度完成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18] -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资金用于低轨星座组网卫星研发和在轨技术验证 [18] 市场前景与商业化路径 - 未来三年最大市场订单将来自卫星组网 满足低轨卫星星座建设需求 [19] - 低成本大运力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地基 为太空旅游 洲际航行等延伸应用奠定基础 [19] - SpaceX转型为太空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 星链拥有460万用户 其中440万为住宅用户 单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18]
五天两捷报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双工位连续发射
央视新闻· 2025-08-05 08:49
发射场能力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短期内实现双工位连续发射,验证了高密度发射能力 [1] - 发射场工作人员在7月30日完成一号工位发射后,7月31日即完成二号工位长征十二号火箭转运工作 [1] - 发射场设计之初就瞄准高密度目标,一号工位发射后2至3天可切换至二号工位状态 [1]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两个发射工位分别于2024年11月30日、2025年3月12日完成首发任务 [2] - 发射场正在建设两个新工位,建成后将形成"两期四工位"格局,满足"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需求 [2] 发射技术细节 - 一号工位使用液氢推进剂,二号工位使用不同推进剂,需进行管路清洗以避免燃料混杂 [2] - 五天内发射两发火箭对发射场是首次尝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攻克 [2] 卫星制造技术 - 银河航天首次批量研制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并承担国家重大发射任务 [3] - 卫星生产线采用模块化设计,应用智能装配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系统 [3] - 生产线支持多模块并行总装、集成和测试,实现批量化并行测试 [3] - 智慧工厂通过"智慧大脑"与"柔顺灵巧手臂"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 [3] - 生产线可实现年产100颗1000公斤级卫星,正在将AI技术融入制造流程 [3] - 部署AI生产管理系统优化生产进度、资源调度,构建敏捷高效生产体系 [3]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接力”发射火箭:五天两捷报
环球网资讯· 2025-08-04 23:43
商业航天发射进展 - 中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工位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1] - 五天前在同一发射场一号工位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1] - 双工位"接力"发射验证了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高频次发射能力[1] 发射场建设情况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创造了中型液体火箭发射场建设速度纪录[3] - 该发射场2022年6月启动建设,2024年底二号工位首飞,2025年3月一号工位完成首次发射[3] - 二期项目2024年1月25日开工,新建三号、四号两个发射工位,每个工位年度发射能力均为16发[5] 产业发展规划 - 海南省计划2025-2027年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核心能力提升,加快二期和配套设施建设[5] - 推动星、箭、场一体化发展,培育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5] - 目标到2027年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人民币[5]
记者手记:细致与创新 中国航天的腾飞密码
新华社· 2025-08-01 20:47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首飞 -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 这是该火箭与发射场的首次合作 [2] - 任务面临"新发射场、新工位、新地面设备、新搭档"等多重挑战 [2] - 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展历程:2020年首飞成功 2022年新构型首飞 2024年首次执行探月轨道发射任务 2025年长征八号甲首飞 [2] 航天任务管理 - 试验队采用三级规程编制体系:试验任务级、测试项目级、具体操作级 [4] - 规程细致程度相比传统型号提高5到10倍 每个系统规程达1000-2000页 [4] - 开展远程测试网建设 实现测试数据实时回传北京进行联合判读 [5] - 优化测试流程:将手动流程改为自动测试流程 减少人为操作风险 [5] 质量控制措施 - 在关键操作前进行多媒体记录 并由专人确认后再继续 [5] - 伺服机构增加"连锁条件" 必须在控制器正常加电后才能启动 [5] - 规程审查流程:发射场前征求专家意见 到达后进一步审查优化 [4] 航天技术创新 - 采用创新方法应对新环境 强调95%协调加5%工程的系统理念 [5] - 远程测试网建设为未来高密度发射奠定基础 可减少前方人员规模 [5] - 动力系统规程编写极为细致 多次用完打印机墨 [4]
海南商业航天串起多元业态
人民日报· 2025-08-01 09:03
发射能力建设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于7月30日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 实现双工位发射能力[2] - 二期项目于2025年1月25日开工 计划2026年底新建三号四号发射工位 各具16发年度发射能力 总发射能力将超60发/年[2][3] - 卫星超级工厂主体结构封顶 计划2024年底竣工投产 为亚洲在建最大且全国唯一可星箭合罩的卫星生产基地[3] 产业链发展 - 文昌国际航天城已入驻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和机构 覆盖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5] - 海南锋利气体为发射任务提供液氧助推剂和液氮冷却剂 2023年与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6] - 锋利气体计划投资2亿元扩建三期项目 投产后产能实现翻番[7] - 星际荣耀公司双曲线三号火箭计划2024年底实现"入轨+海上回收"首飞 发射成本降至传统火箭1/5[5] 区域经济带动 - 文昌淇水湾山海天会展中心开辟火箭观礼业务 屋顶可容纳300余人并提供配套服务[10] - 极星陨石博物馆于2024年3月27日试运营 陈列400余件陨石标本并提供VR星际探索体验[9] - 文昌市公布两批航天发射观赏点白名单 推动航天旅游市场规范化发展[10] 技术应用拓展 - 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水稻种子进行太空诱变育种 于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完成收获[8] - 商业航天发射场通过流程优化实现降本增效 为高密度发射期作准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