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打白骨精》
icon
搜索文档
文旅新探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一场艺术盛宴的新图景
新华网· 2025-10-26 02:01
艺术节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川渝两地举行 [2] - 艺术节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 [3] - 众多优秀剧目在两地展演 包括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等 [2] 代表性剧目与艺术创新 - 文华奖参评剧目《梦回东坡》用川剧形式演绎苏东坡故事 [3] - 现实主义话剧《谁在敲门》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首次联合打造 聚焦川东农村变迁 [5] - 音乐剧《觉醒年代》采用30首原创歌曲 融合爵士电子说唱等多元风格 [5] - 民族舞剧《红楼梦》借鉴明清古画美学 进行创新性表达 [5] - 婺剧《三打白骨精》运用无人机技术点缀舞台 [7] - 舞剧《天下大足》使用巨型镜面装置和多媒体技术还原洞窟光影 [7] 市场表现与经济效益 - 参评剧目《我的大观园》在11座城市完成演出56场 [10] - 该剧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 累计观演人次超8万 [10] - 该剧带动当地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逾3.6亿元 [10] 文旅融合与新消费模式 - 重庆大足区推出“观剧畅游”计划 凭票根可享大足石刻景区门票优惠 [7] - 舞剧《天下大足》联合研究院举办专题讲座 并在文创快闪店展售特色产品 [7] - 出现“观演+旅行”沉浸式体验模式 例如观众从深圳赴成都观剧并游览三星堆博物馆 [8] - 川渝两地推出“跟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文旅特色场景 [10]
婺剧也疯狂 | 十月行记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10:40
婺剧行业概况 - 婺剧是浙江金华地区的地方戏,属于金华戏,使用吴语(金华方言)演唱,已流行数百年[1] - 婺剧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9] - 该剧种在金华地区比越剧更为流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戏台[1] 婺剧演出形式与市场 - "斗台"是当地特色演出形式,即两个戏班子在相距不超过十米的戏台同时唱戏,比拼演出实力,演出可持续数天数夜不停歇[1][2] - 小型婺剧团演员规模约40人,不包括司机、道具组、灯光组等后勤人员[10] - 婺剧团商业演出报价为三天三夜至少8万元,四天四夜两个戏班子的斗台总花费可能达20万元[9] - 演出信息传播方式从过去依靠村民口口相传转变为通过公众号"戏曲大舞台"每日公布戏讯[2] 婺剧演出生态与现代化发展 - 村镇经济发达支撑了婺剧市场,村里能人、企业家常出资请戏班子唱戏,被视为光宗耀祖之事[10] - 现代婺剧演出增加了电子字幕、幕布投影等现代化舞台效果,方便观众理解[9] - 婺剧不仅在农村流行,也已进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舞台,演出剧目包括《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戏目[11] - 典型斗台演出配套形成临时商业生态,包括儿童游乐场、烧烤一条街、水果摊贩甚至牙医摆摊[7] 婺剧剧目与艺术特色 - 传统经典剧目包括《白蛇传》《青蛇传》《渭水访贤》《李三娘后传》《白兔记后传》等,已传唱数百年[7] - 斗台演出剧目包括《周仁献嫂》《双女闹花堂》等婺剧传统戏目[7] - 婺剧表演艺术特色鲜明,如《三打白骨精》中的变脸加变装技艺精湛[11]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缅建交75周年文艺演出在仰光成功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3 09:40
活动概况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缅建交75周年文艺演出于9月20、21日在仰光国家大剧院举行 [1] - 活动出席人员包括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及使馆主要外交官 缅甸宣传部长 宗教事务与文化部长 教育部长 多国驻缅使节及各界代表两千余人 [1] 行业交流与合作 - 中缅两国在文化 艺术 教育等领域交流密切 搭建起坚实的民心之桥 [1] - 文化交流有助于巩固两国"胞波"情谊 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1] - 活动得到中国驻缅使馆 缅宗教事务与文化部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等部门大力支持 [1] 活动内容与影响 - 演出节目包括浙江婺剧团《三打白骨精》等经典节目和缅甸古典剧《罗摩衍那》 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深深打动现场观众 [1] - 剧场外设有非遗项目体验活动 吸引大量青少年学生踊跃参与 [1] - 缅甸艺术家表演了传统戏剧 [2]
破圈融合:传统戏曲的青春进行时
新华网· 2025-09-11 11:47
核心观点 - 传统戏曲通过融合街舞、数字技术等新潮元素及青年演员主导的创新演绎实现年轻化转型 吸引90后00后观众群体占比超半数 推动行业复兴 [1][2][8][11] 艺术形式创新 - 川剧与街舞跨界融合作品《幺不倒台》结合重庆方言说唱 获得观众正面反馈 [2] - 婺剧《三打白骨精》借鉴川剧变脸呈现角色三重形态 黄梅戏与枞阳腔融合推出轻喜剧《汤生与鹂娘》 [3] - 京剧《迟开的山丹丹》采用现代戏剧叙事并创新唱词念白 昆曲《重逢〈牡丹亭〉》通过倒叙手法强化人物现实性 [3][5] 青年力量崛起 - 90后演员尹春媛凭《玩会跳船》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00后高校学生组成平均年龄22岁的团队演出校园青春版《牡丹亭》 [6] - 甬剧传承版演出中青年演员占比超80% 川剧变脸融合流行文化元素如哈士奇表情包和游戏角色获热烈反响 [6][8] - 传统戏曲与微短剧结合推出《正月剃头》《彩礼惹的祸》等作品 秦腔微短剧《火焰驹之烈焰不灭》成为国内首部非遗题材短剧 [8] 技术赋能转型 - 安庆师范大学通过传感器设备实现黄梅戏《女驸马》沉浸式演绎 泉州提线木偶戏引入机器狗同台互动 [9][11] - 短视频平台提供实时弹幕互动和点戏选角功能 腾讯AI技术修复近50部经典戏曲影像并建立戏曲数据资源库 [11] -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推出川剧数字藏品 AR技术实现脸谱动态交互 推动戏曲资源永久存档与创新活化 [11]
古老婺剧的出圈密码(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6:46
婺剧国际演出 - 浙江婺剧团在瑞典表演剧目《三打白骨精》[1] - 浙江婺剧团在奥地利表演剧目《白蛇传》[3] - 《三打白骨精》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多场[6] - 婺剧《白蛇传》作为开幕大戏在奥地利维也纳和匈牙利上演[9] - 浙婺海外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超500万人次[10] 剧目创新亮点 - 《三打白骨精》融入川剧变脸技巧和服装瞬间更替设计[4][5] - 使用无人机扮演"小蜜蜂"替代传统鱼线牵引道具[5][6] - 猪八戒角色融入探戈舞姿和网络流行词[6] - 传统道具改用可折叠铝合金材料,便于国际巡演[10] - 演出采用LED屏实时滚动当地语言翻译唱词[10] 人才培养体系 - 实行"老带新"模式,一级演员甘当配角培养新人[7] - 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20多人获戏剧奖项[8] - 青年演员李烜宇进团第三年即担纲主演[8] - 陈丽俐在老师配戏助力下成功获得梅花奖[8] 艺术传承发展 - 婺剧融合6种声腔艺术,具有"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特色[4][9] - 创作团队推出《宫锦袍》《信仰的味道》等10余部新剧目[6] - 《白蛇传》三位主演均为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6] - 采用"边演边改、常演常新"创作理念保持剧种活力[6] 国际化策略 - 演员学习当地语言俏皮话增强互动[10] - 精选包含普世情感母题的经典剧目[10] - 精简出国演出团队,演员掌握多角色表演技能[10] - 计划在建院70周年时将出访国家拓展至70个以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