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婺剧
icon
搜索文档
四天四夜同台斗戏,流传五百年的婺剧也疯狂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15:30
婺剧行业概况 - 婺剧是浙江金华地区的地方戏,属于金华戏,用金华方言(吴语)演唱,已流行数百年[2] - 婺剧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六种声腔的合班,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15] - 在金华地区,婺剧比越剧更为古老和流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戏台[2][15] 婺剧演出形式与市场 - "斗台"是请两个戏班子同时唱戏,比拼舞台实力和体力,演出可持续数天数夜不停歇[2][10] - 一个小型婺剧团的演员约有40人,不包括司机、道具组、灯光组等后勤人员[16] - 一个婺剧团在某村演出三天三夜的费用至少为8万元,四天四夜两个戏班子的总花费可能达20万元[15] - 村镇经济发达,村里能人、企业家众多,请戏班子唱戏被视为光宗耀祖之事[16] 婺剧的现代化发展 - 现代婺剧演出有更美的舞台效果,使用幕布投影绝美背景,并配备电子字幕方便观者理解[15] - 演出信息传播方式从村民口口相传转变为通过公众号"戏曲大舞台"每日公布戏讯[3] - 婺剧不仅在农村流行,也走进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舞台[16] 婺剧演出生态 - 婺剧斗台演出带动周边商业活动,形成临时儿童游乐场、烧烤一条街、水果一条街等热闹集市[10] - 演员在高温环境下(晚上超过30度)穿着厚戏装卖力唱戏,比拼体力和耐力[10] - 乡村看戏环境较为原生态,观众行为随意,卫生条件不够理想[1][8]
婺剧也疯狂 | 十月行记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10:40
婺剧行业概况 - 婺剧是浙江金华地区的地方戏,属于金华戏,使用吴语(金华方言)演唱,已流行数百年[1] - 婺剧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9] - 该剧种在金华地区比越剧更为流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戏台[1] 婺剧演出形式与市场 - "斗台"是当地特色演出形式,即两个戏班子在相距不超过十米的戏台同时唱戏,比拼演出实力,演出可持续数天数夜不停歇[1][2] - 小型婺剧团演员规模约40人,不包括司机、道具组、灯光组等后勤人员[10] - 婺剧团商业演出报价为三天三夜至少8万元,四天四夜两个戏班子的斗台总花费可能达20万元[9] - 演出信息传播方式从过去依靠村民口口相传转变为通过公众号"戏曲大舞台"每日公布戏讯[2] 婺剧演出生态与现代化发展 - 村镇经济发达支撑了婺剧市场,村里能人、企业家常出资请戏班子唱戏,被视为光宗耀祖之事[10] - 现代婺剧演出增加了电子字幕、幕布投影等现代化舞台效果,方便观众理解[9] - 婺剧不仅在农村流行,也已进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舞台,演出剧目包括《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戏目[11] - 典型斗台演出配套形成临时商业生态,包括儿童游乐场、烧烤一条街、水果摊贩甚至牙医摆摊[7] 婺剧剧目与艺术特色 - 传统经典剧目包括《白蛇传》《青蛇传》《渭水访贤》《李三娘后传》《白兔记后传》等,已传唱数百年[7] - 斗台演出剧目包括《周仁献嫂》《双女闹花堂》等婺剧传统戏目[7] - 婺剧表演艺术特色鲜明,如《三打白骨精》中的变脸加变装技艺精湛[11]
婺剧亮相巴西侨界“欢庆中秋”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3:37
活动概况 - 巴西圣保罗侨界第三届"欢聚中秋"嘉年华活动于10月4日在圣保罗25街商区启幕 [1] - 来自浙江中月婺剧团的17名演员与巴西醒狮团、旅巴侨胞组成的莆田妈祖车鼓队同台演出 [1] 婺剧艺术特色 - 婺剧俗称金华戏,400年来流行于浙江金华及周边地区,被誉为"徽戏活化石" [1] - 婺剧于2008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演员表演《三打白骨精》时实现变脸加换装,黑红白三套戏服和三张面孔轮换 [1] - 在传统戏曲演绎中加入南美风情,如八戒与小妖秀探戈和桑巴舞步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活动主办方代表指出婺剧的生命力来源于演员对艺术的尊重和海外华侨华人对乡音乡情的渴盼 [2] - 巴西金华商会会长表示婺剧是慰藉乡情的家乡戏,也是丰富金华与圣保罗友城故事的情感纽带 [2]
浙江婺剧团在印尼雅加达举办“国家瑰宝·婺韵流芳”专场演出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5 09:50
演出概况 - 浙江婺剧团于9月23日晚在印尼雅加达举办“国家瑰宝·婺韵流芳”专场演出,近千名华侨华人、中国驻印尼机构代表及印尼各界嘉宾出席 [1] 演出内容与反响 - 演出节目包括折子戏《吕布试马》《天女散花》《三岔口》、徽胡独奏《徽调》、唢呐独奏《打枣》以及压轴大戏精编版《三打白骨精》,首次在雅加达呈现并引发阵阵掌声 [2] - 演出通过视觉震撼、情感共通与创新表达跨越文化隔阂,使海外华侨华人感到激动与自豪 [2] - 印尼旅游部副部长助理评价该演出为集音乐、舞蹈与戏剧于一体的非凡艺术盛宴,展示了艺术的力量并强化了印尼作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2] 活动意义与组织方 - 中国驻印尼使馆参赞指出此次活动让更多印尼民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 [2] - 活动由中国驻印尼使馆指导,印尼浙江总商会主办,印中友好协会承办,印尼浙江总商会金华商会、印尼江西总商会等共同协办 [5]
古老婺剧的出圈密码(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6:46
婺剧国际演出 - 浙江婺剧团在瑞典表演剧目《三打白骨精》[1] - 浙江婺剧团在奥地利表演剧目《白蛇传》[3] - 《三打白骨精》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多场[6] - 婺剧《白蛇传》作为开幕大戏在奥地利维也纳和匈牙利上演[9] - 浙婺海外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超500万人次[10] 剧目创新亮点 - 《三打白骨精》融入川剧变脸技巧和服装瞬间更替设计[4][5] - 使用无人机扮演"小蜜蜂"替代传统鱼线牵引道具[5][6] - 猪八戒角色融入探戈舞姿和网络流行词[6] - 传统道具改用可折叠铝合金材料,便于国际巡演[10] - 演出采用LED屏实时滚动当地语言翻译唱词[10] 人才培养体系 - 实行"老带新"模式,一级演员甘当配角培养新人[7] - 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20多人获戏剧奖项[8] - 青年演员李烜宇进团第三年即担纲主演[8] - 陈丽俐在老师配戏助力下成功获得梅花奖[8] 艺术传承发展 - 婺剧融合6种声腔艺术,具有"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特色[4][9] - 创作团队推出《宫锦袍》《信仰的味道》等10余部新剧目[6] - 《白蛇传》三位主演均为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6] - 采用"边演边改、常演常新"创作理念保持剧种活力[6] 国际化策略 - 演员学习当地语言俏皮话增强互动[10] - 精选包含普世情感母题的经典剧目[10] - 精简出国演出团队,演员掌握多角色表演技能[10] - 计划在建院70周年时将出访国家拓展至70个以上[10]
“出海”如何更出彩(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08 09:08
中国文化出海表现 - 舞剧《咏春》在俄罗斯演出时一票难求,谢幕掌声长达20分钟,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 [1] - 中国少年在法国巴黎世界街舞决赛中将醉拳、太极拳融入表演,进入四强创中国选手最佳成绩 [1]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1/5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1] - 婺剧在奥地利维也纳演出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通过《三岔口》《抬花轿》等节目实现跨文化共鸣 [4] 文化创新与融合 - 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新能产生"破圈"效应,赢得更广泛认可 [1] - 敦煌莫高窟VR项目实现窟内"自由行走",游戏《黑神话:悟空》用3D扫描技术再现中国古建 [4] - 李子柒视频展现的道法自然、舞剧《孔子》的理想坚守、《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等传统元素引发国际共鸣 [2] 文化传播策略 - 需要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优长,挖掘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价值 [1] - 应研究各国文化与习俗以增进理解,如婺剧演出中融入当地语言音乐并即兴互动 [3][4] - 可尝试跨界融合与新媒介技术,主动进入年轻人聚集场域,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4] 文化价值认同 - 东方美学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在国际上产生共鸣 [2] - "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传递的"和合共生"理念具有时代价值 [2] - 传统基因与现代语境交融,东方价值与世界人民期盼同频共振 [2]
鲍陈热:新芽在当代长出来(人物)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行业分析 - 台州乱弹作为珍稀剧种面临传承困境,缺乏系统性训练模式,演员多来自婺剧科班导致表演风格混杂 [3] - 行业呈现复苏迹象,台州乱弹从地方走向全国舞台,登上国家大剧院、亚运会、央视春晚等高端平台 [4][5] - 年轻观众群体崛起,90后和00后成为台州乱弹的主要粉丝群体 [5] 公司表现 - 台州乱弹剧团通过复排7台大戏在事故后27天重返舞台,展现强大凝聚力与艺术韧性 [3] - 公司创新表演形式,主演剧目《戚继光》成为浙江首个登陆国家大剧院的地方小剧种作品 [4] - 主演鲍陈热获得梅花奖,成为评奖改革后首位获奖的民营剧团演员,提升剧团行业地位 [2] 艺术创新 - 采用"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特色表演手法,对演员唱念做打要求极高 [3] - 注重角色生活化塑造,通过实地采风、史料研读等方式使传统戏"沾泥土香" [4] - 提出"老戏是根,新芽从当代土壤生长"的发展理念,平衡传统与创新 [5] 人才培养 - 主演通过千遍重复训练、"一帧一帧"观察表情等极端方式打磨技艺 [3] - 艺校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人才,鲍陈热毕业于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创办的兰香艺校 [2] - 缺乏系统教学体系,主要依赖老艺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存在局限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