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

搜索文档
古老婺剧的出圈密码(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6:46
婺剧国际演出 - 浙江婺剧团在瑞典表演剧目《三打白骨精》[1] - 浙江婺剧团在奥地利表演剧目《白蛇传》[3] - 《三打白骨精》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多场[6] - 婺剧《白蛇传》作为开幕大戏在奥地利维也纳和匈牙利上演[9] - 浙婺海外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超500万人次[10] 剧目创新亮点 - 《三打白骨精》融入川剧变脸技巧和服装瞬间更替设计[4][5] - 使用无人机扮演"小蜜蜂"替代传统鱼线牵引道具[5][6] - 猪八戒角色融入探戈舞姿和网络流行词[6] - 传统道具改用可折叠铝合金材料,便于国际巡演[10] - 演出采用LED屏实时滚动当地语言翻译唱词[10] 人才培养体系 - 实行"老带新"模式,一级演员甘当配角培养新人[7] - 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20多人获戏剧奖项[8] - 青年演员李烜宇进团第三年即担纲主演[8] - 陈丽俐在老师配戏助力下成功获得梅花奖[8] 艺术传承发展 - 婺剧融合6种声腔艺术,具有"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特色[4][9] - 创作团队推出《宫锦袍》《信仰的味道》等10余部新剧目[6] - 《白蛇传》三位主演均为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6] - 采用"边演边改、常演常新"创作理念保持剧种活力[6] 国际化策略 - 演员学习当地语言俏皮话增强互动[10] - 精选包含普世情感母题的经典剧目[10] - 精简出国演出团队,演员掌握多角色表演技能[10] - 计划在建院70周年时将出访国家拓展至70个以上[10]
“出海”如何更出彩(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08 09:08
中国文化出海表现 - 舞剧《咏春》在俄罗斯演出时一票难求,谢幕掌声长达20分钟,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 [1] - 中国少年在法国巴黎世界街舞决赛中将醉拳、太极拳融入表演,进入四强创中国选手最佳成绩 [1]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1/5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1] - 婺剧在奥地利维也纳演出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通过《三岔口》《抬花轿》等节目实现跨文化共鸣 [4] 文化创新与融合 - 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新能产生"破圈"效应,赢得更广泛认可 [1] - 敦煌莫高窟VR项目实现窟内"自由行走",游戏《黑神话:悟空》用3D扫描技术再现中国古建 [4] - 李子柒视频展现的道法自然、舞剧《孔子》的理想坚守、《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等传统元素引发国际共鸣 [2] 文化传播策略 - 需要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优长,挖掘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价值 [1] - 应研究各国文化与习俗以增进理解,如婺剧演出中融入当地语言音乐并即兴互动 [3][4] - 可尝试跨界融合与新媒介技术,主动进入年轻人聚集场域,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4] 文化价值认同 - 东方美学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在国际上产生共鸣 [2] - "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传递的"和合共生"理念具有时代价值 [2] - 传统基因与现代语境交融,东方价值与世界人民期盼同频共振 [2]
鲍陈热:新芽在当代长出来(人物)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行业分析 - 台州乱弹作为珍稀剧种面临传承困境,缺乏系统性训练模式,演员多来自婺剧科班导致表演风格混杂 [3] - 行业呈现复苏迹象,台州乱弹从地方走向全国舞台,登上国家大剧院、亚运会、央视春晚等高端平台 [4][5] - 年轻观众群体崛起,90后和00后成为台州乱弹的主要粉丝群体 [5] 公司表现 - 台州乱弹剧团通过复排7台大戏在事故后27天重返舞台,展现强大凝聚力与艺术韧性 [3] - 公司创新表演形式,主演剧目《戚继光》成为浙江首个登陆国家大剧院的地方小剧种作品 [4] - 主演鲍陈热获得梅花奖,成为评奖改革后首位获奖的民营剧团演员,提升剧团行业地位 [2] 艺术创新 - 采用"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特色表演手法,对演员唱念做打要求极高 [3] - 注重角色生活化塑造,通过实地采风、史料研读等方式使传统戏"沾泥土香" [4] - 提出"老戏是根,新芽从当代土壤生长"的发展理念,平衡传统与创新 [5] 人才培养 - 主演通过千遍重复训练、"一帧一帧"观察表情等极端方式打磨技艺 [3] - 艺校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人才,鲍陈热毕业于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创办的兰香艺校 [2] - 缺乏系统教学体系,主要依赖老艺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存在局限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