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界》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传承信仰力量
央视新闻· 2025-10-05 19:43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概况 - 展示馆是复旦大学的精神灯塔和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 [1] - 展示馆由“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承担讲解工作,服务队取名寓意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14] - 展示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已成为“永远不下课的课堂”和“永远打开的教科书” [14] 展馆核心展品与历史意义 - 展馆一楼陈列着1920年出版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和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劳动界》等珍贵展品 [3] - 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大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7] -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影响力最大,重印了将近20多遍,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投身革命事业 [9] 陈望道生平与精神传承 - 1920年春天,陈望道在浙江义乌老家柴房中用两条板凳、一块门板搭成书桌,夜以继日工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部中文翻译 [5] -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用了比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其动力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7] - 陈望道在翻译工作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11] -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提及父亲“一辈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的精神,并寄语青年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13] 教育传承与社会影响 - 每年复旦大学新生的第一堂课都会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进行,该馆曾是老校长陈望道的旧居 [4] -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七年来还走进上海中小学,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红色精神 [14] - 复旦大学毕业生践行老校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题词,在基层干事创业,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16][18]
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 2025-09-19 21:39
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特色 - 复旦大学将老校长陈望道旧居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新生入学第一课在此追寻红色记忆,展馆主题为“宣言中译·信仰之源”,陈列着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等珍贵展品[3][5]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通过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余件展品,讲述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近70年来学校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人[7][9][11]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收藏家书8万余封,时间跨度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新生开学获赠《抗战家书》作为党史、校史学习第一课,通过家书感受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情操[11][13][15] 科学精神与科研成果展示 - 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展出歼-6、轰-6甲等硬核整机装备,学校近40个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了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研制工作,为阅兵式空中梯队所有装备型号提供科技支撑[19][21] - 西北工业大学被誉为“总师摇篮”,其建设中的博物馆将展出五千多组、八千多件展品,涵盖近百年来我国航空、航天、航海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科技实物和史料,通过实物展陈与沉浸式体验让科学原理可触可感[21] 校馆的文化传承价值 - 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校史国史,记录时代变迁,为学子锚定青春航向[1] - 校馆通过真实的物件和真切的故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化为可亲、可感、可触的精神滋养,引导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7][22]